热切地盼、盼、盼!盼2000年的奥林匹克风在中国大陆潇洒走一回,盼2000年的奥林匹克之光使首都绽放异彩,每一个热爱祖国,关心奥运的中国人都在热切地盼……
1991年2月22日,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向中国奥委会提交承办奥运会申请书。2月26日,中国奥委会一致同意北京作为2000年奥运会的候选城市,由此拉开了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帷幕。
1991年12月4日,张百发在国际奥委会总部向萨马兰奇主席面交北京市承办2000年奥运会申请书。
1992年1月23日,北京奥申委举行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通过了2000年奥运会总体工程规划方案。其中包括: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新建一座能容纳10万观众的主体育场。在西郊“五棵松”建设21世纪体育中心,一座容纳1.5万观众的体育馆和室外网球场。此外,在北京昌平县建一室内自行车场,在顺义县建第二水上运动场,大兴县建马术中心。规划中的奥运村建在原亚运村西侧,可供1.6万人食宿,并将在那里建一新闻中心。
为了支持北京的申办,全国人民都伸出了热情的双手,北京奥申委先后收到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年学生支持申办奥运的签名横幅270多块,最长的达492米;收到30个省、市、自治区的群众来信及海外来函近4000封;在没有号召的情况下,到1992年6月,奥申委已收到海内外捐赠钱物2000多起。
1992年4月,《中国青年》杂志与“健力宝”集团举办征集北京2000年奥运申办口号活动,是针对别的申办国提出的口号来的——
柏林:“两德统一,举办奥运。”
悉尼:“澳大利亚有优美洁净的自然环境,悉尼为所有参赛队提供路费来这里观光。”
巴西利亚:“让南美洲也来分享办奥运的快乐。”
经过推敲,北京奥申委最终公布的申办口号是——“开放的中国盼奥运!”。
北京的申办风格是——真诚的邀请,谦虚的姿态。
决心大,希望大,难度大,这是陈希同对北京申办奥运会形势的评价,呼声最高未必笑到最后,这是客观的分析。
北京的优势在于: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1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引起国际人士的极大关注。两个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里举办奥运会,对于传播奥林匹克理想有着重大意义。1990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亚运会,其良好的体育设施,社会秩序,后勤保障和出色的组织能力,都给体育界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国从上到下都以巨大的热情支持申办。一般申办国在申办过程中获得本国民众的支持率在40 %左右就相当了不起,而据国家体委组织有关研究部门在北京、天津、江苏、四川、宁夏等地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我国申办奥运会的民众支持率高达92.63 %。这是一项重大的优势!
然而圈内人士普遍认为,尽管从各种渠道传回来的消息表明,北京似乎呼声最高,但若想最终取得举办权还是困难重重。
从投票方法看,采取7轮投票方式,每轮淘汰投票数最少的城市。欧洲三强——柏林、曼彻斯特、米兰势均力敌,平分了欧洲的选票。亚洲的票数不及欧洲,且也有了3个候选城市,但塔什干,伊斯坦布尔实力较弱,不足以拉到较多选票。一旦北京进入决赛,而对手是欧洲或悉尼,情况就会大变。欧洲人会“同仇敌忾”,而北京则前途渺茫——欧洲拥有40余票,亚洲仅20票。
萨马兰奇主席虽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感情,他却不参与投票。
何振梁虽是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但也只有一票,影响力有限。
北京虽成功地举办过亚运会,但其它国家也举办过不少类似的运动会。
北京悠久的历史是其它申办城市无法相比的,可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对此似乎并不感兴趣。
9月,临近金秋的北京能圆奥运梦吗?
盼,热切地盼,终于盼来了1993年9月23日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个令全世界五十亿人民关注的时刻,令中国人民紧张忐忑的时刻。
那一夜周彤一家人早早坐在电视机前,虽然播放的是欢快的音乐片,怡人的风景片,但心中却惴惴像揣着一只躁动的兔子,虽然成功与失败都在意料之中,但忐忑不安真像心中悬着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渴望与期盼的是北京申办奥运成功。
挨到凌晨二点多,紧张的心仿佛平静下来,冷静地看着各位奥委会副主席登上主席台,一切已成定局,只是一个结果问题,周彤一家人时时用这样冷静的想法安抚自己,直到萨马兰奇主席“金口”开启。
因为英语听力不够娴熟,当他的言语里迸出的第一个城市是“北京”时,屋里室外响起了掌声和欢呼,连萨马兰奇主席口中说的其它话都没有听清楚,但迅即掌声和欢呼声没了,大家都意识到这不是宣布申办成功城市的名字。
静寂中大家紧盯着萨马兰奇主席自口袋中掏出一张白纸。摩洛哥的蒙特马洛虽然远隔千里,主席的一举一动却牵动着大家的呼吸,终于他的口中道出“悉尼”。
长久的静寂,大家以为听错了,只希望是话中有话,但画面立即出现的是悉尼人的狂欢及清晰的画面旁白“悉尼为申办奥运成功城市”,心中霎时是一片空白,但情绪是冷静的。大家静静地继续看电视,看到了民族之魂!
北京市市长携中国申奥代表团起立鼓掌向悉尼表示祝贺,虽然击掌的动作缓而凝重,神情庄重严肃。他们的心中即使已承受了很重的失望的负荷,但他们的举动仍保持了中国人的风度,中国奥委会的气度。
紧接着,中央电视台采访了演播室中的驻北京奥申委负责人周铭共同志。他的眼睛胀红了,泪花仿佛要喷涌而出,握着鲜花的手微微颤抖,看得出他要花很大的力气抑制一触即发的悲伤感情。
但他说出的话铿锵有力:“昨天,我接到一名观众的电话,他说‘不管奥运会申办成功与否,你们已尽力了,我们北京市民感谢你们,全国人民感谢你们。’我还能说什么呢?我感到我们获得了最大的支持和理解……奥运会申办工作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它能否成功,我感到我们中国人民从未像现在这样团结过,这样齐心协力地办过这样重大的事情。我相信奥运的五环旗终有一天会在中国的天空升起……”
借用中央的一封慰问电报中的一句话:“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我们还有机会,还有2004年,2008年……”
是的,申办奥运会没有失败者,但只有一个胜利者,贵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