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了上元节,十三让小福子给我带了一身男装。我换了上去,自己扎了条大辫子,还挺好看的。在口袋里放上一双手套。
“柠姑娘,十三爷在神武门等着你呢。奴才带你去。”
“好,谢谢了,麻烦了。”
小福子领着我来到神武门门口,暗地里,小福子还塞给了我他的腰牌。门口早有一辆马车等候。
我小心翼翼地上了马车。只见里面除了坐着十三,还有“冷面王”!
天哪,我造的什么孽啊!
我从口袋掏出已经织好的白手套。十三很惊讶,他可能是第一次见到用毛线织的手套吧。
“嗯,还挺好看的。”我偷偷把一小朵梅花织在了上面。
“这是你织的?”坐在旁边的“冷面王”发话了。
“对啊,是我。”
“你能不能……也给我织一双。”好像有一点恳求的感觉。
“好啊!不过,你以后在我面前可不能不笑。”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嗯……我答应你。”他可能正在思考是否合算。
“爷,到了!”小福子打破了僵局。
“下来吧!”十三马上先下去,在下面扶着我。这时我已经着了一身蓝色的汉装,脚着粉色绣花鞋。我没想到北京的大街才没过一年就已经和我先前来时与之不同。我像一个乡巴佬,左看看,右瞧瞧,到处看看。
路上有不少花灯,有莲花的,有牡丹的,有海棠的,有白兔的,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於农历正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於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冷面王走在前面,我和十三并排走在后面,只见前面人声鼎沸,走过去一瞧,一家酒楼在外面摆了个台,去猜灯谜。
我们一起走了过去,那司仪说道:“空山清泉上,人立夜半中。”
这个我会啊,在学校里猜过这个谜,我脱口而出:“凼仔。空山清泉上,由王维《山居秋暝》诗中二句“空山新雨后”和“清泉石上流”截取而来,“空山”是把“山”字的字形作取舍,掏空其中的“丨”,留下“凵”;“清泉上”是把“泉”字的部位作些整理,清除掉“泉”字的上半部分,余下“水”,与“凵”组合成“凼”。人立夜半中的描写比较模糊,或许是佳人儿独立夜半,静候心上人?或许是空山中的山石如玉人儿立于夜中?“人立”是把“人”字用“立”的方式进行变形,“亻”悄然而立;“夜半中”是时间的转换,夜半子时,“亻”与“子”的结合,产生了“仔”字。”我得意洋洋地说出解题过程。
这时,我觉得好多人的眼光聚集在我的身上,我低下头去。
司仪奖给了我一支很好看的小玉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