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安寺的僧人们这一阵子可忙坏了,它们在北门外支起了三口大锅,每天由十几名僧人轮流操作,向城内的灾民施舍着粥饭,一直到深夜才能停下来。
在慧安寺的院内,也都住着不少灾民,慧安寺的伙房里,除了向僧人们供应饭食,还要支撑着住在寺内灾民们的粥饭。
近些天来,静法主持特别的忙,他除了要管理寺院的僧人,还要去照顾那些灾民,他每天都要小心地查阅每一位在点上吃饭的灾民,生怕那一位灾民在吃饭的时候给遗忘了。灾民们也都愿意来寺院的粥棚前来领粥,因为,僧人们必竟是一团和气,让他们感到很是亲切。
这天,静法忙完了粥棚内的事情,他正准备带人回寺院去,就见一名僧人来告诉静法说,送粮队到了,并且,还带来了一封无静大师的一封文牒,让他赶紧回寺院去。
静法向棚中的僧人按排了一下,就急丛丛地赶回了寺院。回到寺院后,静法见一名静安寺的僧人,早以等候在了自己的院中,他急忙走上前去。
僧人见静法主持回来了,他忙上前施礼,并且,从怀中取出了一封文牒交到静法手中,说:“主持,这是老主持,让我给你带来的文牒,请主持查收”。
静法接过文牒后,让送粮的僧人下去休息,他拆开文牒看了里面的内容后,知道了师傅那边又组织了一只运粮队,让他不要担心粮食问题,并且,叮嘱他一定要做好灾民的生活。
静法看完了文牒后,他在屋中思考了一会,便起身喊来了自己的僧僮慧圆,让他去请众位长老来这里商量事情,慧圆答应了一声后,转身向屋外走去。
静宏这段时间也非常地忙碌,他除了要统计灾民领粥的人数外,还要收粮和发粮,他听见主持静法让人为找自己,就放下了手了的事情,向主持的屋中赶去。
他知道静法主持如若没有重要的事情,他是不会在这个时候来找自己,所以,他今天很快赶到了主持的屋中,进屋后,他见众长老们早以来到了这里,知道今天的事情非同一般,便和众人打了个招呼后,坐在了那里。
静法见众位长老们都以到齐,就向众人先了解了一下,各自管理的一些事情,并且,又向静宏寻问了一下库存情况。静宏向主持一一作了回答。
静法听完了众人凑报后,他又对今后的事情做了进一步的按排,并将师傅的文牒读给了众人听了一遍,众人这才知道主持让他们来的目的,
静法做完了这一切后,让长老们赶快回去,以免出现了什么问题。等众人散去后,他这才坐下来给无静大师写回牒,将城里的情况作了祥细的描述后,让人带回了静安寺。
自从入冬以来,灾民们碌碌续续来到了城里,它们舍家弃业地来到了城里,就是为了能有口饭吃,保全一家人的生命。
城内的各各粥棚设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接纳的灾民近万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也慢慢的进入到了冬至,衙门里的老爷李铭扬,让人从城外的各处收来了大量的庄稼桔杆,运送到了城里。
他让人在各各粥棚的空地上,搭起了简易的地窝子,供灾民们夜间挡风避寒。
衙门里的师爷华福,照常每天都要带人,在各各粥棚巡视一遍,然后回衙门向老爷李铭扬上凑情况,这是老爷给他按排的主要任务,华福也不敢有半点马虎。
今天,华福发放完了各粥棚的粥粮后,他连茶也没有顾得上喝一口,就带着差役出了衙门口,上各粥点查看去了。当他来到慧安寺的施粥点时,见这里的灾民比别的地方都多,他的心中比什么时候都快乐,因为,这里面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在寺院搭好粥棚的那一时刻,他就向这个点上带来了不少的“客人”,想让僧人们到时出现不必要的危机,自己也好显示一下各人威风。可是,等来等去也没有见到僧人们来向自己低头,他的心中好不嫉妒,所以,他每天都要来这里一次,看看僧人们是不是会向他提出什么要求。
华福见慧安寺的主持静法,在棚前指挥僧人们干活,就带着皮笑肉不笑地表情来到了静法的面前,向静法寻问起了昨天的情况。静法简单地向师爷做了讲述,华福听完后对静法说:“大师,需要衙门里的帮助吗”。
静法看了看他那不怀好意的表情,他回答道:“目前还没有事情需要帮助,如果将来有的话,贫僧一定会去衙门告知大人”。华福听了静法的这一番回答,他的心里比吃了生蛆还难受,嘴张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静法看着衙门里的师爷那付难受的样子,心里一阵的高兴。就在俩人都僵在这里的时候,有僧人来向静法凑报,
“长老,运粮的师兄弟们送粮来了”。
静法马上让人赶快去接粮食,华福听见主持有事,刚好给自己了一个台阶,就向静法主持告辞,他带着差役上别的地方去了。
华福带着差人来到了,城中的十字路口的时候,跟运粮的僧人们碰了个面对面,他站在街边上,看着送粮的僧人们排着长队,每人身上少说也有三十多斤的粮食。
他们每一个人都显得精彼力尽,僧人们迈着沉重的脚步,向前移动着自己的身躯,每行进一步都显得十分地坚难。华福站在那里看着这群僧人,心里还真有点佩服这些人的意志。
忽然,华福发现在这群人里面,有一个特别的僧人,也行进在这个队伍中,他的个子矮小,身体躯单簿,背着一袋粮食更加显的吃力。华福看着眼前的僧人总觉着有点眼熟,可就是想不起来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特殊的僧人。他看着这群僧人,从自己的面前走过。华福犹豫了一下,便带着差役们回衙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