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桌上摆满了孙思红做的菜,还有从未有过的红酒。
十几年了,孙昌盛一家人没有真正地在一起吃过一次团圆饭——连大年三十也没有!
今年的国庆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从未有过的天伦之乐。
此时一家五口人,心情是不一样的。
孙昌盛想的是:有酒有菜,何不及时享受!
陈仙花则担心:自己抱病在身,又没有靠个好男人,三个女儿还都没有成家,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办?
孙思红想,家里这个情况,大学是无法念了,必须出去挣钱!
至于孙思情、孙思爱,看他们表情,自然是高高兴兴,终于可以好好吃一餐了!
没有人讲话。
总不能就这样了结一餐饭吧。
还是孙思红打破了沉默:“爸、妈、思情、思爱,我决定不上学了。”
大家只顾吃喝,孙思红突然冒出这一句,不勉有点吃惊,个个瞪起眼睛看孙思红。
“早该退学了,快20岁的大姑娘,找个婆家嫁了是正经。”孙昌盛口里还嚼有菜,吐字不是很清晰。
“昌盛,你跟我闭嘴!思红我是当儿子养的,我还要靠她养老送终,思红,别听你爸瞎说,一辈了说不出一句有出息的话来,大学一定要上。”陈仙花的思想境介比孙昌盛要高呢。
“姐,考大学可难呢,你不要轻易放弃上学的机会。”对于每次考试都是后几名的孙思情,把考大学看成是很难的事,当然是要珍惜的啦。
而对于屡屡在全年级考第一名的孙思爱还说,考大学不算什么的,“姐,你那个专业也不是很好,放弃也行,等工作稳定了,自学个什么专业也不错的。”
孙思红已有了打算,对大家的议论也不怎么在意,“你们大家都不要说的,我准备先休学一年,挣点钱解决家里的困难,等情况好转后再复学。”
“思红,这样一家人的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你一个人肩上了。”孙昌盛说着禁不住眼泪汪汪。
“这还象句人话,昌盛,孩子们,都是我拖累了大家。”陈仙花也是眼眶湿湿的。
孙思情、孙思爱也是眼睛红红的。
孙思红没有流泪,或是想流泪也强忍着,这样的家庭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之下,总要有一个有主心骨的、意志坚强的人撑着,而这个人就应该是孙思红——这是孙思红那时的想法,“今天是过节的日子,大家都不要这样。妈妈说的对,我是长女,我一直把自己当男孩子,我有责任承担养家的义务。我想好了,爸爸还是在家照顾妈妈,做家务,思情、思爱继续上学,有空在家帮帮忙,我休学去打工,大家放心,我就是累死在外面,也不会让大家饿肚子。”
孙思红的话,使人觉得有一种苍凉的心痛,一个2岁还不到的女孩子,在人们眼里应是一朵含包欲放的鲜花,而她——孙思红——却要担当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这朵花能艳丽地开放吗?
9.
孙昌盛是那种没有阳刚之气但会做家务的男人,洗衣服、做饭……样样都会,虽然经常说些不靠谱的话,却也没有什么坏心眼。
但孙家的女性却是比较强势的,先是陈仙花,在气势上始终压倒孙昌盛,孙昌盛服侍她十几年,都无怨无悔,到孙思红,更胜一筹,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她都有过问,就是非得陈仙花、孙昌盛当家的事,也要征得孙思红的意见,养成了孙思红近乎男性的性格。
孙昌盛家成了阴盛阳衰的格局。
孙昌盛扶陈仙花回房躺下后,折回来准备收拾残局,见姊妹三人正在收拾,就说:“孩子们,你们难得放假,去玩玩吧,让爸爸来收拾。”
孙思红说:“爸,你还没干够啊,陪妈妈去吧,我正好趁这个时候和思情思爱说说话。”
孙昌盛看孩子们在收拾,也无从下手,就回后房去了。
“姐,你看我爸今天是不是有点怪怪的,”孙思情说,“他是不是有话想和我们说。”
“我看不象,爸爸是劳禄命,不做事反而不舒服。”孙思爱说,“我们上学了,家里里里外外的事都是他做,也习惯了。”
“你们两个在家要好好听爸爸的话,家务事要多做,有空多和爸爸聊聊,我看爸爸心里很苦的,所以总是找活干,妈妈这个病把爸爸也弄得够伧。”孙思红说,“好了,你们也作功课去吧。我一个人收拾就行了。”
“姐,你这次休学,去打工,真能挣那么多钱供一家人开销吗?”孙思爱问。
“我也不知道,去了再说。”孙思红说的是实话,一家的生活、妈妈的医药费、孙思情、孙思爱的学费……孙思红一个还没毕业的大一学生,能挣得回来吗?
“那你为什么要在爸妈面前信誓旦旦的?”孙思情说。
“我是想爸妈安心,特别是妈妈,我不想让她太担心了,她那个病人,越操心,越易发作。”孙思红说。
“姐,那你有没有想过,到时如果挣不了多少钱,爸妈不是更担心吗?”孙思情说的没错,希望破灭比不怀希望可能更难接受。
“思情,天无绝人之路,就当是赌博吧,总是要试一下才死心。”孙思红果然是有男孩子脾气,有“不到南墙不回头”的气概。
“姐,要不,你带我去吧,我也能挣钱的。”孙思情说。
“是啊,姐,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我们一起去打工吧。”孙思爱也附和着。
“胡闹!莫说你们现在还是童工,没有人敢要,就是有人要,也不能去打工,有姐在,还轮不到你俩。去,作功课去!“孙思红说。
“姐,那你和陈兵不是要分开了?”孙思情说。
“你这个死丫头,瞎操什么心啦!”孙思红嘴上这么说,心里还真是想:这还真是个问题,等晚上和陈兵见了面再说吧。
孙思情嘴里咕哝着“问问也不行啦?”,就和孙思爱作功课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