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使宗义,解了儒教之围后,儒教上下齐心协力致力于休整被大鹏破坏后的儒教,而儒主虽然伤刚好不久,但依然为建设儒教不敢有一丝懈怠,儒主是一个君子,仁爱百姓,为儒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常常以儒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百姓十分爱戴他,他的弟子也心悦诚服地追随他,希望和他实现伟大的理想。
七使是他最杰出的弟子,儒主不但受本国国民的尊敬,其他各国也对他很尊敬,因为他不但仁爱百姓,而且道术体术天下没有几个是他的对手,但他依然很是谦逊,好学求知,他喜欢竹,儒教有一片竹林,那些竹子都是他一棵一棵亲手栽的,当地百姓在竹林里从不砍那些竹子,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儒主的君子之风。
儒主也很爱这片竹林,在这片竹林里建了一个竹楼,因为平时没有多少政务,国家比较安宁,所以他常常来这片竹林,与竹为友,和风抚琴,竹楼更让他欣赏到竹林四季之美,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闻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象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但有时政务繁忙时,这间竹楼就成了他疲惫心灵的休养地,儒主喜欢在这里弹琴,有时是他的夫人弹琴,而儒主舞剑。
这时儒国的政务让他身心俱惫,终于儒主要去竹楼休养他疲惫的身心,以便以后有更好的精力处理政务,他把政务暂时交给七使去处理,自己去了竹楼,七使也希望师父能够去竹楼休养,毕竟师父伤势还未完全好,就如此呕心沥血的兴建儒教,如果是一般人,恐怕早就垮了。
于是儒主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了竹林,此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
而道圣自从逃离与鬼圣战斗后,也来到了儒国,希望把玄武灵童交给儒主去净化他的邪性,道圣知道儒主会来这竹楼,早就来到了竹楼等待儒主。儒主和一随从刚走进竹楼,儒主猛然看见一道人焚香默坐,心灵一颤,这感觉和当时见到道圣的感觉一模一样。
“难道这道人会是道圣”儒主心想。
儒主叫那随从在外面等候,自己进竹楼,恭恭敬敬地向那道人鞠了一躬说:“晚辈有礼了,请问高人是?”
道圣背对着儒主,听见儒主的问候,道圣笑着说:“大鹏已被我收服,灵童我也为你找到了。”
儒主一听到大鹏就知道此人必是道圣,没想到八圣真的没死,马上再向道圣鞠了一躬:“大师祖,弟子有礼了。”
道圣起身接过儒主,儒主见到道圣虽然满头银丝,但似乎和自己一样岁数,不觉感到惊讶。道圣已放好一盘棋子,二人寒暄一会后,便下起围棋,一边下棋,一边聊大鹏、灵童等等,儒主对道圣救了儒教十分感激,便问起当日之事,道圣向他说了一部分有关大鹏的事,儒主默默点头,看看眼前的棋盘,虽然道圣下棋步法很是平常,但是在整体大局上却无懈可击,真可谓平常中见奇法啊。儒主虽然并不明显处于下风,但如果道圣一旦成势,恐怕儒主还要输一着,渐渐地,儒主败势已成。
儒主叹服:“师祖高明。”
儒主知道自己是输在自然中,道圣棋法如水,顺势而下,避其锋芒,曲则圆,圆则通,真乃自然之道也。
道圣起身,对儒主说:“灵童已在此,望儒主能以仁义教之,他日此儿必能助你成就大业。今日就此别过,后会有期。”
儒主想留住道圣,转眼间,道圣已出竹楼,没了身影。儒主心中此时还有很多疑问想请教道圣,没想到,道圣一下就走了。
儒主进入竹楼卧室,一婴儿睡在床上,儒主心想:难道这就是道圣所谓的灵童,未来的圣者。但儒主感到这灵童似乎有一种亦正亦邪的灵气,然而这灵气竟和大鹏的灵气不相上下,不觉心中惊讶。
心中的无限疑问涌现心头,但儒主知道道圣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像道圣此等通晓宇宙大道之人还有什么不可预测的。儒主心中对道圣无限拜服,没有一丝怀疑道圣。
于是儒主收下灵童,决定按道圣所交代的把灵童教育成才,传予本领,赐名神风,此名因道圣之风而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