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斯廷圣母》木板油画。265厘米×196厘米。创作于1512年—1514年。现藏于德国德累斯顿绘画陈列馆。
拉斐尔(1483—1520),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出生于乌尔比诺。父亲是一位诗人兼画家,虽其艺术上造诣平平,但他温柔敦厚的气质却对幼年的拉斐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六岁时,拉斐尔投到安布里亚画派佩鲁吉诺门下,专攻绘画。
1504年,拉斐尔来到佛罗伦萨。当时正是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名声大噪之时。面对前辈大师,拉斐尔积极吸取各派名家高手的优势和长处,把他们的庄严、完整和科学性同自己的柔和、宁静结合起来,形成了和谐明朗、秀美典雅的艺术风格,在文艺复兴时期独树一帜。
1508年,拉斐尔应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邀赴罗马。在此期间,他为梵蒂冈教廷创作了一系列装饰画,其中,尤以签字大厅中表现哲学主题的壁画《雅典学院》最为著名。1514年,拉斐尔受新教皇利奥十世委派负责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工程,次年又负责罗马文物管理工作,同时还担负着许多绘画任务。1520年,拉斐尔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年仅三十七岁。
拉斐尔的重要作品还有《美丽的女园丁》《椅中圣母》《卡斯地寥内像》《教皇利奥十世和两位主教》《加拉地亚》(壁画)等。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为西斯廷教堂创作的祭坛画。
在画面上方,帘幕展开,圣母抱着小耶稣走来。她的衣着有白、红、蓝三种颜色,分别象征着纯洁、爱和真实。她清秀的脸上有一种柔和的凝重,这分明显现着母亲的忧郁和无奈,也昭示了圣子的命运。圣子受到母亲的感染,似乎已经预知了自己肩负的使命,稚嫩的脸上显出深沉的哀伤和忧虑。他的右手有些畏缩地抓着母亲的衣角,似乎表明着心中隐约的恐惧。
画面左下方是公元3世纪的罗马教皇西斯廷二世。他身披法袍,抬头跪向圣母,脸上露出急切和卑微的神气。他手的姿态说明着他的虔敬和恳切。画面右下方是圣女巴巴拉,她是基督教早期殉道的圣者。虽然在理性上她有着和西斯廷一致的恳求,但是作为一个女性,她深知这个母亲内心所受到的折磨。因而她虽然跪向圣母,却又侧过脸,尽管面容恬静,但仍然隐隐透露出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最下方的两个小天使,天真的脸上是疑惑的神气,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在这里,拉斐尔的匠心不止是让画面得到了充实,而且在意蕴上,也有了更为丰满的表现。
在圣母身后,弥漫的蓝光构成了深处的背景,里面是婴孩的头像。这是一种喻示:圣母是神的母亲,但同时也是人的母亲,因为她的儿子耶稣是神子也是人子。耶稣以神的名义拯救世人,所以圣母献出儿子就有了安慰世间苦难的意义,而且这种安慰富有人的情味。这正是拉斐尔《西斯廷圣母》最为动人和伟大的地方。
1514年,拉斐尔在给他一位友人、外交家兼政治活动家巴达萨尔·卡斯蒂利昂伯爵的信中谈到他在创作完美女性肖像时说:“我坦率地告诉您,为了创造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我不得不观察许多美丽的妇女,然后选出那最美的一个,做为我的模特儿。你一定会同意我的意见。由于选择模特儿是困难的,因而我在创作时不得不求助于头脑中已形成的或正在搜寻的理想美的形象,它是否就那样完美无缺,我不知道,但我努力使其达到完美的程度。”
见仁见智
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和修道院的理想的突出的艺术表现之一。(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
1507年的拉斐尔(二十四岁)还是一个青年,梦想着超人的美与恬静的魅力,画那些天国中的人物与风景,使我们远离人世。1516年的拉斐尔(三十三岁)已经是在人类社会和哲学思想中成熟的画家。他已感到一切天才作家的淡漠的哀愁。也许这哀愁的时间在他的生涯中只要一次,但又何妨?《西斯廷圣母》已经是艺术史上最动人的作品之一了。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和中世纪的圣像画完全不同,他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的健美完美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想。这幅1512年至1514年间完成的《西斯廷圣母》以其秀美典雅的艺术风格在同类作品中出类拔萃,在西方绘画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正如雷诺兹所说:“拉斐尔是所有后继画家的模范:不断地模仿,同时不断地创新。”他的典范风格成了所有学院派的理想,对后来著名的古典主义者,如意大利的阿尼巴莱·卡拉奇、法国的普桑及安格尔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拉斐尔成名后,对自己的艺术理念十分自信。一次,有两个红衣主教当着他的面评论他的一幅画,他们打趣说圣保罗和圣彼得的脸画得太红了。拉斐尔马上回敬:“我是故意画成这样的,主教大人。他们在天堂里看到你们这样的人在治理教会,所以脸才会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