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始于汉武帝晚年。
年轻时的刘彻,雄武自信,北击匈奴,西征西域,东平朝鲜,拓边西南,东征西讨建立起了一个汉朝雄风。元封元年刘彻在泰山封禅的时候,不知会不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觉,就在封禅的同一年,即元封元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终于把从建元六年(前135年)起不断反复的闽越收归囊内。
后世人往往喜欢把秦皇、汉武放在一起说,因为这两位帝王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
1、赫赫武功。秦皇奋六世余烈,一统华夏,大秦兵锋北抗匈奴,南取百越。而汉武更是有着不逊色秦皇的辉煌功绩,北击匈奴,南征闽越,东平朝鲜,西征西域,大汉天威威加海内,打出了大汉子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开创性。始皇帝一统之后,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上废分封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这些举措无不加强着这个国家的凝聚力和统治阶层的统治力度。所谓“百代尽行秦制”,可见秦始皇那一套的影响力!而汉武也不少首创举措,比如影响深远的年号纪年,比如第一次通使西域,比如设立中朝来分割丞相权力。
3、思想钳制。一位焚书坑儒,用法家钳制思想;一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两件事可以说是影响及其深远的,焚书坑儒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灾难;而独尊儒术的影响确立了儒家学说为封建统治阶层正统哲学(这话说的真官方)。
=======我=======是=======愉=======快=======的=======分========割==========线=========
好吧,两位大帝王的相似还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对于长生这种超自然现象非常的感兴趣。事实上,长生这种东西基本就是神话出来的,尤其是那时候理工学、气象学等不够发达,对于一些现象无法解释便牵强附会到神仙上,由此也诞生了这样的一群人——方士。当然本节讲的并不是方士这个群体,也不是讨论长生是否可行这种非常规问题。提到这个,只是说明一个问题:西汉,尤其是汉武帝时,封建迷信很严重!
延参法师说:绳命,剁么的回晃;人森,入刺的井猜。对于后宫粉黛,以及屁股底下一言九鼎的凳子,汉武帝对人森和绳命的渴求是可想而知。征和四年春,正月,汉武帝带着人去东莱这个地方去旅游。一个67岁的国家领导人带团跑到东莱这个地方,自然不简简单单的旅游,刘彻是想看看能不能出海,当然不是去找新大陆,而是去找传说中的仙山。大臣们苦苦劝谏,现在风高浪急去不得啊!!!刘彻这个倔老头偏不听,等到大海边上发现“大风晦冥,海水沸涌”,老人只感觉海浪滔天,震耳欲聋。就这样等了半个月,风浪没有减弱的样子,汉武帝才不情不愿的起驾回宫。
在此之前,李广利征伐匈奴前夕,他和丞相刘屈氂密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结果丞相被腰斩,而李广利叛逃匈奴;再加上征和二年的巫蛊之乱,以及长时间对外战争,百姓困苦不堪纷纷爆发起义。这些使汉武帝倍受打击,也开始反省自己的政策得失。这时,桑弘羊上书移民去轮台戍边,于是汉武帝在征和四年发布了一片自我批评的诏书,这个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罪己诏,史称《轮台罪己诏》。诏书里汉武帝明确表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奔农。修马政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汉武帝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尝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秦始皇能做的,汉武帝也都做了一遍,但是秦却因之而亡,汉以之而兴,这不得不让后世人有想法。尽管汉武帝和秦始皇所作所为几近相同,但是有一点不同,秦并宇内,吞六国,又不施以怀柔笼络人心,人心未归,身死国灭,贾谊《过秦论》里就有了很好的总结: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而汉朝到刘彻登基的时候已经立朝60余年,等到刘彻晚年也有百年历史了,尽管对政策不满意,但对于汉王朝的认同感还是很强的,尤其是汉武帝晚年及时调整了政策,勇于承认错误,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因此才有“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