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从一朵梨花瓣走进人间的。满树梨花盛开的时候,我坐在梨树下,和什川农民吴家宝聊什川农事。
什川是一个古镇。满园的梨树都是一些古树。
秦代大将蒙恬“西北斥匈奴”的那个时候,什川的河口村那地方,就是匈奴人西逃的一个渡口。从那时候开始,黄河两岸的人就渡河往来。后来,汉代名将霍去病鏖战皋兰,又在什川修筑长城烽燧。宋代的时候,设置什字川堡,明代重修,就把这地方叫成了什川。
这什川是黄河出小峡入大峡之间的一个盆地。站在小坪山上看,黄河从盆地中间流过,像一条苍龙画了个太极图。东面大山凹,像一尊睡佛高枕莲台。南面是大奔头山,像弥勒佛坐在那里诵经。北面是白疙瘩山,传说是刘伯温赶龙脉的地方。
黄河东岸的1万多亩地上都栽着梨树,这就是我们脚下的万亩梨园。南庄的什字街道旁有一棵古槐。魏氏家谱上说,是魏氏敬太君从娘家敬家坪,就是现在的榆中金崖那地方,带过来的树苗,栽在魏氏家祠门前的,已经500年了。树围5米多,高15米,根深叶茂。这里的梨树大多数是100年至300年的。明代兰州有个段续,发明了水车。这地方的人也仿制了几辆,灌水方便了,就开始大量地栽植梨树。到清末的时候,梨园面积已经达到1000亩了,主要是这香水梨和冬梨。民国时期,东西两岸建起了12辆水车,梨园扩大到2000亩。后来,不断发展,现在是万亩梨园。
这地方东西青山阻隔,南北黄河奔流,是个聚宝盆。黄河流到这里,拐了一个弯,向西而去。有一首诗说:
小立河西望,绿云水一方。
溯洄成往事,通达赖新梁。
春暮花堆雪,秋深果溢香。
陇原佳丽地,半在什川乡。
这里春暖花开的时候,一川的梨花,像一夜之间下了一场雪,引来无数的游客。夏天,太阳正在冒火的时候,这里绿荫蔽日,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凉爽宜人。到了秋天,满树的香梨,挂在枝头上,金黄金黄的,手一碰就掉下来了。拾起来咬一口,香甜香甜。秋霜把树叶染红了,像燃烧的晚霞,把河水都映红了。坐在河边上,人像在画里头一样。冬天下一场雪,古树的枝丫向着天空,像一些穿着黑棉袄的老人,抱着拳头,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句话都没有。这树上结的软儿梨,有人叫“化心香水”。摘下来,放上一段时间,叫它冻住,成一个冰疙瘩。吃的时候,把它放在冰水里慢慢化冻,叫做化心。撕开那一层黑皮,里面的果肉变软了,是一包香水,叫做软心。入口冰凉,清香,爽口,可以润肺化痰,止咳清嗽,开胃通宣,是良药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写过一首诗,称赞它:
冰天雪地软儿梨,瓜果城中第一奇。
满树红顏人不取,清香偏待化成泥。
1957年,什川农民挑选了一篮软儿梨送到北京,给毛主席品尝。毛主席收到软儿梨后,托中央办公厅给什川农民回信,说味道好极了,但不能白吃农民的果子,还寄来了20块钱。这以后,这地方的人们更加呵护自己的果园,把那棵梨树称作“连心树”。1993年,这地方的软儿梨和冬梨,被国家授予“中华老字号”。这果园远近闻名,被称作“中国第一古梨园”,是真正的世外梨园。这里的黄河上以前没有桥,过河靠羊皮筏子摆渡。河水上涨的时候,两岸阻断,没有办法过河。1969年,这里的农民自筹资金24万元,自己设计、自己建造,建成了一座吊桥。《甘肃日报》上写了文章表扬什川农民。消息传到国外,日本的报纸上说是“中国农民第一桥”。有一首词这样写这座桥:
凌波休把渡筏摇,月下谁吹引凤箫?应约小姑过吊桥。
意飘飘,一半儿娇羞,一半儿跑。
前几年,建设小峡水电站的时候,修了一座水泥桥,东西两岸的农民过河更加方便了。
这地方的人种树时间长了,种得多了,就总结出了一整套的种树技艺。老百姓把它叫“天把式”。有一首诗里这样写:
千朵绿云接九天,凌空作业遍高田。
蜂丝密结倒撑伞,猿臂轻舒正控弦。
刳尽老皮虫害少,摘光病叶雪梨鲜。
百年果园春常在,郭橐驼功代代传。
吴家宝悠悠地说:“从种树到修剪,从吊枝到采果,从喂肥到杀虫,都有许多讲究。这地方的土地都是河滩地,是河水冲积淤泥形成的,土层深十几米,地下是岩石。一亩地里只能种12棵到13棵,行距8米,株距6米。疏密适当,通风透光。根要埋得深,杆要栽得直,树窝要刨得松,年年扩大,跟树冠走。整形修剪,从发第一根枝丫就开始观察,干要光,枝要高。去歪存直,根粗冠大,梳密有序,错落有致:要通透露光,雨水下流,中空外扩,形如巨伞。吊枝,也得讲技法。把一根大约30厘米粗的松木杆立在树冠中心,一端粗,一端细,要直,要高出树冠:用麻绳子捆绑在主干上,松木杆顶端系上几十条细麻绳子,长短不一,吊住一根一根的树枝,防止挂果太多把一些细枝压断。站在远处看,梨树就像顶着一个绳子编织起来的降落伞。采果要用云梯,就更是一门技艺了。在一根笔直的松木杆上,一般十几米长,底端粗15厘米左右,末端粗5厘米左右,按55厘米的距离,分段凿出2厘米×4厘米的小方孔20余个,每个小孔里穿进去33厘米长的榆木条做梯杠,就形成一副独木梯。云梯底端固定一个双尖铁叉。云梯还要配两根辅助杆子,叫戗杆,也是松木的,一般六七米长。松木质地轻,不易变形,承重量大。戗杆的末端凿一个小孔,穿一根80厘米左右长的羊毛绳,结成环。使用的时候,把云梯插在地上,主干搭在树干上,把羊毛绳环套在云梯上端的标杆上,两根戗杆就悬在主干的两侧,与云梯形成一个三脚架,稳定,安全。果农就可以放心地使用了,爬上云梯,把熟透的果子摘下来。给果树施肥叫喂肥,一般是春秋施两次肥,把树根的四周刨松,把厩肥埋进去,把上面的土壤压实,再浇上水,让树根慢慢吸收。肥料要纯,要发酵成熟,不能埋生肥,担心孳生细菌和害虫。果园一般每季度浇一次水。在树根下面掏一个直径大约3米、深0.6米的坑,再挖一个小渠,把树坑与树坑连接起来,叫树沟。最后把水灌进去,叫树根慢慢地喝饱、喝足。春天的时候,要把梨树上的枯枝锯掉,把裂开口子的粗树皮刮掉,除掉缝隙中的虫卵和蛹。在梨树发芽前,要用干净的白土和成稀泥,涂抹在树干上,把没有除尽的虫卵和蛹封在泥下。将要开花的时候,用长竹竿轻敲树枝,把害虫震下来灭掉。为了防止个别害虫爬上树枝,在树根周围堆一圈细沙子,虫子爬上去就往下滑,发现一个消灭一个。这是自然灭虫法,简单,实用。落花后,常有梨星毛虫、卷叶虫危害叶子。果农就得架起云梯,摘除虫害的叶子,就费工费力了。”
“一亩园,十亩田果子好吃,树难栽。香甜的果子里渗透着果农的心血和汗水。这些又都是吃果子的人们看不到的。人们品尝到的是果子的香甜。清代有个知府,写了一首词,称赞什川,刻在黄河边的石头上:
一席地兮一带川,树木花光四季妍。
桃杏雨,杨柳烟,朝暮人争峡口船。
驼石古,水车园,石门晓月几千年。
楼台真如画,魁阁耸山巅。
巍巍峨蛾楹拱轩,景中景,天外天。
桑田平如镜,桃源犹不远。
谁言此地无神仙,仿佛在眼前。
“这地方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我们这里的农民,就靠这万亩梨园世代兴旺。”
“九曲黄河归东海,千层天羽落什川。”听着老吴谈古论今,我的心都仿佛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