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一座蔬菜冷藏仓库。但村里的农民不种菜,我没有业务可做。没有办法,农民种菜还得引导。第二年,谁种1亩地的菜我补100块钱,结果种了300亩,我补出去了3万块钱。当年收购销售了七八万吨,挣了十几万块钱。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和品种,我承包了300亩地,种了两年,示范带动。我自己赔了,但把群众带动起来了。村民种了1000多亩的菜,我订单收购,两年挣了30万块钱。第三年就扩大到2000多亩了。现在已经辐射到周边的几个村子,种植蔬菜的面积1万亩了。我和省农科院签订3年的合同搞合作,在当地试验开发新品种。蔬菜种植由最初的2个品种,已经扩大到11个。根据本地实际,我打算重点推广种植绿菜花、白菜花、西芹和莴笋,三年内种植面积都超过1万亩。这样,群众有奔头,我有生意可做。试验的种苗,都是我公司的育苗温室培育的,无偿提供给村民试种,我保护价收购。去年培育50万株辣椒苗,种成功了,村民都赚了钱。今年培育了100万株,结果遇上罕见的恶劣天气,辣子苗得了立枯病烂死了。我又补充其他种苗,赔了25万元。为了长期利益,亏就亏了。现在村民种菜效益高,每亩地收人都在3000元以上呢,出门打工的农民都回来种菜了。种菜是露水财,赶不上行情,就得铲掉再种。经过这几年的折腾,村民们也适应了这个市场变化。以前你不搞订单,他就不种。现在只要你收购,他就种。赶上市场行情走高,他卖高;赶上市场行情走低,他卖低。赶不上市场行情,就铲掉,他也没有意见了。从不种菜到订单种菜,从试验推广到自觉种菜,这确实是一个过程啊。我付出了努力,村民增加了收入。今年,我在北京、上海、广东开了三个销售网点,把品牌打出去,做自己的真正的蔬菜生意3我摸索了6年,现在就要开始收获了。不过,城里的粮油生意也得继续做下去,两不误,两促进啊。
董万和(蔬菜营销户,41岁):
我七岁就没了母亲,是我父亲拉扯大的。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就务农种地。三年后,自己买了一辆东风牌卡车,跑运输给当地的水泥厂拉石料。那时候,各种费用低,能挣钱。四年后,就开办了一个石膏厂,生产石膏纤维板,自己搞装修。又干了四年,装修不用石膏纤维板了,企业被淘汰了。还能做什么呢?我想了几天,就买了一辆农用车,开始贩卖蔬菜。把白银的番瓜、黄瓜拉到青海西宁去卖,生意做得不错。当时县政府号召种高原夏菜,我就种甜脆豆,也卖到西宁去了。第二年,村民种了300多亩甜脆豆。我与村民签订合同,保护价收购,当年全部卖出去了。2001年我在村上建了一座冷库,专门经营蔬菜加工销售。当年的纯收人达到30多万元。采摘甜脆豆的时候,300多人在我的冷库里打工,都是本村的村民,光劳务费就支出了20多万。
现在,我一心一意经营冷库。从前年开始,不搞订单种植了。春播前,我的公司搞一些宣传,告诉农民今年要种什么,指出一个大方向。具体种什么,农民自由选择,收购价格随行就市。我有出口经营权,但缺乏周转金,受制于大老板。如果自己直接经营出口,利润空间就大了,我和种菜的农民都受益。我们这地方种的甜脆豆、荷兰豆,色泽、豆形都很好,品质全国一流。农民知道哪些药能用,哪些药不能用。我也装备了农药残留检测设备,超标的菜不收购,农民也就自觉地遵守农药使用标准。农民的观念变了,普遍认为菜种得好才有人收购,才能卖出好的价格。刚开始种菜的那时候难得很。农民认为祖祖辈辈种地,种出来的啥东西,就得收购啥东西。谁不收购,就要拉过来倒在谁家的院子里,要闹事。现在都按公司的收购质量要求种,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农民习惯了,把菜就种好了。我们种植营销的真正是绿色蔬菜,这不是空口说的,有农业部门的检测依据呢。
我承包镇农场的300亩地,租期是30年。灌溉不方便,主要种小麦、胡麻。从种到收,全用机械。雇用4个人,搞田间管理。一般年成,亩收人三四百元。
魏永慈(个体运输户,51岁):
这几十年,一路跑过来,不容易啊。我是1974年高中毕业的,先在村小学当了2年民办教师,后在县石油公司干了9年,当出纳员和会计。又到乡经委干了两年,当采购员,跑的地方很多,最远到了福建的宁河。又在乡砖厂当了两年的厂长,承包经营,三个人合伙,结果亏损了,散伙。
从1989年开始跑车搞运输就到现在了。80年代坐班车到兰州,下车先办两件事。一是买一张兰州报,一是吃一碗马子禄牛肉面。
1989年买了一辆东风牌卡车,开始跑运输。主要是从靖远煤矿给市区里的锅炉房拉煤。当年就拉了5000吨。那时候,市区里烧煤的锅炉房多,用煤量大,利润也好。曾经有四辆卡车,一年要拉20000多吨煤。这样的好日子,过了五年。现在锅炉改烧天然气,烧煤的少了,市场也小了,去年才拉了10000多吨煤。80年代一吨煤50块,去年每吨煤260块,今年涨价更高了,我挣的是运费。过去每吨给40块,现在给60块。运送1吨煤,利润就是10块钱。汽车是自己的,司机是雇用的。要天天跑,不能停。过去一直发800块的月工资,现在发1500块。过去煤多好拉,乱采乱挖的多,有证无证都开采。现在煤少了,无证小煤矿全部关闭了。煤不好买了。我干的时间长了,就靠关系,基本能保证货源。干这事不欠账,一月结一次,点票子,麻烦少。把各种关系维护好就行。
2005年我发现村上一个叫海家沟的地方,有200多亩耕地荒废了,挺可惜的。我跟村干部商量租了下来复耕,租期是3年,头两年不交租金,第三年每亩交100块钱。当年,我花了十几万块钱,把地整平,把水渠配上了。前年全部种上了玉米,成功了,收人了30万元。去年种的是洋葱,收了800吨,当时卖不出去,就埋在地里等机会。结果埋到今年春天,还是卖不出去,冻掉了,烂掉了,打掉水漂了。洋葱主要是外销,前年市场行情特别好。我赌了一把,结果输惨了。主要原因是农药残留太多,没有办法出口。农产品销售风险大,种在地里是钱,拿到市场上就不值钱了。
洋葱种失败了,就养牛。我从山东买了98头肉牛,自己办牛场养了55头,让农户以牛还犊的方式养了43头。今年下半年就要繁殖了。把牛养成,每头牛能赚3000块钱。饲料不发愁,那200亩地都种玉米,秸秆青贮。养牛就是为了把玉米秸秆消化掉,牛粪又是好肥料。这样,种养结合起来,良性循环。
从根本上说,我的心里惦记着家乡,惦记着土地。这两年种地雇当地劳动力,工资每年开支10万块,给当地农民增加一些收入,我心里面也是高兴的。去年洋葱种亏了,但工资一分钱都没有少。我对土地有感情=这两年种地,隔三两天就跑去看一回。庄稼长得好,那感觉就像心里开了花。外国人担心中国的粮食会出问题,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有地就要种,不能荒废了。像我这样年龄的人,挨过饿,见过饥荒,对土地有感情。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这个感情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不在土地上用功,一个心思都跑到城里打工,是个大问题。只要土地上的收人提高了,农民还是愿意种地的。现在的问题是农民种地比较效益太低了,一算账对比,就撂下土地进城了。其实,城市里也没有那么多的机会,也不是遍地黄金。在城里打工挣钱,也是不容易的。我们这个村离县城近,有先天优势。土地面积大,土壤又好,搞设施农业,种瓜种菜还是有奔头的。现在农民手头都缺钱,靠贷款,利息高,肯定不愿意。这是一个瓶颈,看怎么破解呢。
我的户口在村上,家在市区。生意在城里,根还在土地上。我的心愿是让三个孩子好好读书。将来种田打工,都需要文化。搞农业也是现代农业,决不能干没有文化的事。村里还有我的老房子,哪一天城里没有事情可干了,就回乡下去。现在做生意,离不开城市。人老了要在城市里生活,我看这是一个落后观念。将来的农村,交通便利,购物方便,空气干净,环境优美,最适合人居。我做乡下人比城里人自豪。我是“两栖动物”,身在城市,心在农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