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哪怕是早晨明白了圣贤之道,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很有希望的。人就害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就不用担心好名声不能显露。”
周处听后,深受启发,立下志向改过自新。最后成为一名忠臣。
佛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犯错,本身有了修正自己的表现,这是很好的,是向善的。所以,不妨宽容对待他,而不是强硬对待他。当周处知道了自己的错误,陆云没有再给他讲他曾经犯的错误,而是引导他,使得周处真的修正了自己的错误,成了一名忠臣。
很多人以为,错误消除就结束了,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易经·蛊》曰:“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意思是,不为王侯办事,以高尚人的气节为事。
当拨乱反正完成之后,这个时候要怎么做呢?答案是,不要以自己的功劳自居。《易经》告诉我们,这个时候不必为王侯效忠了。就是说,这个时候,不必对一个已经纠正错误的人,再去给他挑错了。
过犹不及,当一个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对他教训引导,那只能适得其反。
总结一句话,当错误已经发生,这个时候要及时纠正错误,当错误已经结束,那就不必再去纠正。否则就不是拨乱反正,而是拨正反乱了。
19.临卦——给你一个员工,看你怎么管
只要当上领导就要学习怎么管人、管事,不管你只是一个小主管,手下只有一两名下属,还是你是一个公司的CEO,下属成百上千,管理之道都必须学习。
日常中,我们学管理多是学习于西方,不管是管理制度,还是管人经验,都照搬过来。但是,制度照搬过来,并不意味着能做到好的管理。因为中西方人的观念不同,自然管理方式也不同。
关于中国的管理艺术,《易经》就已经做了深刻具体的剖析,这就是临卦。现在我们具体看一下。
《易经·临》曰:“初九:咸临,贞吉。”意思是,用道德感化方式统治民众,坚守正道可以获得吉祥。咸,无心之感,就是发自内心的诚恳。
这句话是说统治者要发自内心,诚恳地对待下面的人。统治者能以这样的情怀治理天下,必能无往不利。君子虽然居于高位,但行事中正,没有丝毫的做作,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古人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一个君主深入民心,那么整个国家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相应的,在一个企业中,上级的观念已经深得人心,那么,管理就无所不能。所以,老祖宗讲“得民心者得天下”。
当然,想要得人心,先要深入人群之中。
一次,周总理和大伙一起端着白瓷碗吃粥。像普通农民一样,周总理蹲在地上,端着碗,熟练地转着圈吃热粥,吃得“滋滋”有声,那样自然得体,丝毫没有应付和为难的样子,这就是“咸临”的效果。
一个管理者想要自己的下属达到自己的要求,先要让自己能蹲下身体,与下属做相同的事。一个车间主任在办公室要求他的下属努力干活,远远不如他亲自到车间,亲自操刀,挥汗如雨地教导。
《易经·临》曰:“六四,至临,无咎。”意思是,用亲近的方式管理民众,没有过失。
如今很多管理者都懂得以亲近的方式来管理下属,但是,仍旧没得到下属的好感。为什么?因为他们亲近是有目的的,而不是真心的帮助、真心的贴近下属。一个真正的优秀管理者,绝不只是做表面文章,而是真正的身心投入。
当一个管理者达到这个状态,在老子那里,就是“无为而治”。很多人以为老子讲无为而治,就是放任下属去做。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它要求人们树立超脱的忘我精神,无私无欲,利于他人。
所以,一个管理者能真正地做到为别人着想,去亲近下属,才有可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
当一个人以身作则,这就是管理。管理说到底不是一个个条条框框,而是条条框框背后的人性化引导。当一个管理者能身体力行地去做,感动了下属,那么,下属才能自觉自愿地去做。而这是没有教条的,才是真正的无为管理,所以,无为而治,不是无作为,恰恰是有作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过程中,一个领导者本身的能力也会影响他采用的管理方式。一个领导者如果有大才智,那么,管理下属就会顺心很多。
《易经·临》曰:“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意思是,以明智的方式去管理百姓,这是一国君主的最佳选择,可以获得吉祥。
怎么做才是明智的呢?
这就涉及领导者的智慧和才华。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力很强,亲身实践中,就能即刻用自己的能力说服下属。即使他的下属是豺狼虎豹,也会因为这个领导的优秀而紧紧跟随。
但是,如果领导是一名空降兵,本身对于自己所在团队的工作细节不是很熟悉,这个时候要怎么做?
《易经·临》曰:“上六:敦临,吉,无咎。”意思是,用宽厚的方式去管理下属,可以获得吉祥。如果管理者在某方面不擅长,或者说才华不够,但是又要领导能力很强的下属,这个时候就要慈厚、仁爱。
看历史,我们知道刘邦的一群下属,能文、能武、有谋略、有见识,但是为什么这群人还会被小混混刘邦所领导呢?因为刘邦能听进去话,对待下属也不苛责。比如,萧何建议他要立韩信为上将军,明知道韩信没有带过兵,他最后咬牙也同意了;他想要入咸阳称王,但是,张良说缓称王,他不愿意也同意了。
所以说,此时领导者的慈厚、仁爱不仅仅是给予下属好的待遇,还有懂得自己的位置,给下属更大的空间去发挥。否则自己能力有限,又不懂得发挥下属的能力,只有失败的结局。
可以说,管理者本身才华高低并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找到自己最适合的管理方式,找到自己团队最适合的管理方法。
当然,管理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学学一些相应的管理小技巧,来看看玫琳凯管理法则的几个智慧之处。
法则一,寻找你的粉红凯迪拉克。每个员工都希望自己是重要的,而玫琳凯把这点做到了极致。她的理念就是:让员工觉得自己是一流的,并追求一流的成功。
法则二,三明治策略。就是夹在赞美中的小批评,玫琳凯善于赞美员工,但更善于批评。但她在批评前,都会找出员工的长处,给予赞美。
法则三,销售为王。玫琳凯在一张粉色的卡片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美容顾问或业务督导是我们生意上最重要的人物——她们是我们唯一的顾客。美容顾问和业务督导就是“销售员”的另一种说法。玫琳凯利用激励营造出以销售为主导的企业文化,让员工用业绩证明实力。
总之一句话——
管理中,智慧只有与仁挂钩,去用智慧人性化管理,才能做到上下和谐,自己才会在下属中有分量、有地位,自己分配的任务,下属才会乐于执行、高效执行、高质执行。
20.观卦——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一个人睁开眼睛就开始了观察世界,不管是众生万象,还是花草鱼鸟。不过,有些东西我们眼里看到了,但心里却没有看到。
为什么没有看到呢?因为我们不懂得如何去观看。或者说,我们只懂得用眼睛去看,却不懂得用心去看。当我们用眼睛去看,就只能得到片面的影像,我们看问题、看事件的结果,就出现了偏差,做事也就出现了偏差。
《易经·观》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意思是,祭祀时,已经洗了手,东西也已经准备就位,但是,此时并不要着急上祭品。而是要清除杂念,内心虔诚地恭敬仰望。心有杂念,看东西也就戴了有色的眼镜。自然,看在了眼里也看不到心里。
总结来说,观卦给我们看事务的总原则就是:诚心去看。
在人一生中,最难看懂的往往是自己,因为看不懂自己,所以也看不清楚别人。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成功,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
《易经·观》曰:“六三:观我生,君子无咎。”意思是,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对比高尚的道德标准,这时候就知道自己是进是退了。
想要看清楚自己,先要直面自己的心灵。大多数人看不清楚自己,多是因为不敢直视自己,此时就会出现自傲、自卑、顽固不化的表现。
当然,一个人在观看自我的时候,多是直面错误的考验,这过程是痛苦的。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越多,反省的勇气就越小。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有一两个陋习,但总是改变不了,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陋习是不好的,而是明明知道了却不去改。
这就是没有用心看自己的缘故。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但是一次次接着错。这也是没有看清自己。
《易经·观》曰:“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意思是,像孩子那样看,这只是小人的做法。
我们知道,小孩子看东西都是表面的、粗浅的。如果我们像小孩子那样去看事情,只能做出像小孩一样的错事,并且持续去犯错。所以,看问题要看到本质,不能观看表面。
我们看自己也是如此,不要像孩子一样仅仅看到自己的表面错误,而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错误,这样下去,我们今天犯了一个错误,明天还会被相似的错误所困扰。
老子《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人知己,内外皆明。
想要做到内外皆明,就要全面看清自己。《易经·观》曰:“窥观,利女贞。”意思是,从门缝里去看,对于女孩子是好的。
古代的妇女足不出户,不能抛头露面,所以,《易经》这里说,窥视对于女孩子来说是好的。但是,在今天我们还这样看问题,必然因为视野不开阔,而看问题不够全面。
当然我们看自己也是如此。多视角、全方位地去看,去内省。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自卑、自傲的现象。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内省自己。
第一,我的心里有些什么。
你可以问问自己的内心,你的心中装了什么。欲望、贪念还是嫉妒、迷惑?关照内心就是要排除这些消极意念,清洁内心,开发真善美,心怀善念,就会做正义的事。
第二,我的耳朵听了什么。
人总是喜欢听到奉承、夸赞、恭维的话,甚至是别人的坏话;而听到别人的批评、指责时,就生气、记恨、烦恼,这只会给自己施压。耳朵应该听到好话、真话,摘取他人讲话的重点。
第三,我的双手做了什么。
我们的双手,可以做坏事,也可以行慈悲。我们用双手去帮助别人,就是积善德;关照自己的双手,随时随地做好事。
只有看清自己一言一行才能在生活中看清楚自己,也才能通过反省去除心中杂念,理性地认识自己。当一个人看清楚了自己,当他再去看其他事情、其他人也才能看得更透彻,自然说话做事也就更能得心应手了。
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好斗的武士,来到禅院,向一位禅师询问何为天堂,何为地狱。禅师抬头看了看武士,说:“你的行为如此粗陋,个性暴躁,我不愿和你这般人论道。”
武士气上心头,握剑大吼:“你敢对我如此无礼,我这一剑下去,你就能闭嘴了。”
禅师缓缓道来:“看见了吗?这就是地狱。”
武士恍然大悟,平静下来,收剑入鞘,然后伏地跪拜,感谢禅师的指点。
禅师又道:“这就是天堂。”
禅师还是那个禅师,问题还是那个问题,但是,一念地狱,一念天堂。武士以好斗的自己去看问题,处理问题,这就是地狱;武士以平静的自己处理问题,剑入鞘,感谢禅师,这就是天堂。
所以说,问题本身不变,变的是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和观念。当一个人看清楚自己,才能看清楚别人,也才能看清楚事情本身,不至于被蒙蔽,更进一步说,我们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因为我们的错误,而被伤害。
《易经·观》曰:“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意思是,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君子就没有什么过错。
《易经》说,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内省自己。而是通过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去看自己对别人有什么影响,这些影响是不是坏的。
当然,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自己所作所为的正确与否,大多只能涉及自己的家庭或者同事。但是,如果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他的行为正确与否,就会影响很多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食品行业中,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没有严格把关,那么,受害的人就是成千上万。
所以,一个人能不能看清楚自己,能不能认识问题,并不是只与自己的成败相关,甚至还会关系到千万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