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豫》曰:“六三:盱豫,悔。迟有悔。”意思是说,明知道前面有危险,仍旧去做,就会不断地后悔。
明知前有危险,仍旧以身犯险,不懂得及时撤出,这就只能在事情过后不断地后悔。面对欲望,大多数人都懂得道理,但是在行动中却总是经不住诱惑,最终在后悔中不断挣扎,再也难成大事。所以,一旦我们出现苗头,就必须赶紧制止,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保持清醒的头脑
《易经·豫》曰:“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意思是,平常经常警醒自己,做出预备方案(面对大的机遇时),就能汇聚各方力量,为我所用。
一个人没有沉浸在享乐之中,而是经常警醒自己,就会根据各种问题做出各种应对方案。而当问题发生,就能及时团结力量解决问题。相反,如果没有警备预案,小问题就可能造成整个事业的颓败。
来看一个叫晋惠公的皇帝——
晋惠帝是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皇帝。一次,发生了灾荒,流民大增,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官吏将灾情禀告给晋惠公,晋惠公答道:“没有米,怎么不吃肉粥呢?”
东晋西晋,两晋加起来不过百年,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当朝皇帝不学无术,只懂得享乐。国家如此,个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只知在成功之后嚣张享乐,曾经再大的成功,不过几年十几年,也会败亡掉。
人生得意忘形的享乐就像《聊斋》中的《画壁》,眼前的东西越绚烂,越会消除我们的意志,最终如身入沼泽,在不断后悔中挣扎,也无济于事。
17.随卦——做人不能太固执,要随时而动
《易经·随》曰:“随,元亨利贞,无咎。”
随,字面的意思是跟随、随从。意思是,做人做事要随时、随势、随人、随心、随天道。具体来说,如何做到随呢?
首先,“唯群所从”。一个人做事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善良,就会有人跟随;
然后,“己随于人”。当我们遇到比自己能力更强、品德更高的人,就可以追随于他;
最后,“临事择所从”。面临大事时,我们要谨慎选择怎么随从于人,随从于事。按古人的话来讲,就是按照天时、地利、人和来办事。
一个人如果按照上面三个方面来生活做事,就会随时而动,随人而动,随事而动,不会固执保守,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然,生活中那些固执行事,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人,多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品德不够好,而是因为他相当聪明,人品也说得过去,也有人称赞、跟随他,才会过于相信自己,盲目自大。
他认为自己很聪明、能做事,才会看不上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难以变通。他才相信真理掌握在自己这样的少数人手里,才会对大多数人的反对嗤之以鼻。
但错了就是错了,即使多么偏执地认为自己正确,也会因为失败而咽下自己种的苦果。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经过两年的准备,在公元227年的冬天,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准备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
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趁魏军不备,亲自率军突袭祁山。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一支人马,占领街亭,以做据点。
诸葛亮身边的几名老将他都没用。单单看中了马谡,马谡确实读过很多兵书,也喜欢谈论军事,也曾出过好点子。这次,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他们来到街亭,张郃的魏军也从东面赶来。
马谡观察了地形后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觉有不妥,提醒道:“丞相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万一敌军来袭,会被动受敌。”
马谡根本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纸上谈兵就可击退敌人,不理会王平的劝诫。王平眼看说服没用,就请求马谡给他一千人马,在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的军队赶到街亭,发现马谡放着现成的城池不守,居然在山上扎营,暗自高兴,马上安排手下士兵,在城下驻营,围困起马谡扎寨的那座山。
马谡的军队在山上,被魏军切断水源,导致山上的士兵军心涣散。最后被张郃打了个措手不及。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据点,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只好把全部人马撤回汉中。诸葛亮回到汉中,挥泪斩马谡。
可以说,马谡不是英勇地战死沙场,而是死在自以为是上,死在相信自己上。这也是人生失败的一大原因。败在自己手里的人,往往比败在别人身上的人多得多。相应的,如果想摆脱失败,那就先搞定自己。
《易经·随》曰:“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意思是,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从善,坚守正道,就会吉祥,出门交朋友就会成功。
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看淡点面子问题,这没什么不好。一个人只有听得进去别人的话,才可能成事。怎么才会听别人的意见呢?
《易经》告诉我们,出门去听!
一个人闭门造车不可能听进别人的意见,只能眼界越来越窄,做事越来越固执。生活中,老人总是很固执,为什么?
因为老人总是待在家里,再难以有机会与社会进行接触,说话做事只能按照自己几十年的经验。自然,面对新事情,只能用旧方法。
一个人要想避免固执,就必须吸取新的东西,走出去看看别人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自己眼界开了,才不会被自己的狭隘所束缚,心胸也就更开阔。
我们说马谡失街亭,做出如此小儿科的幼稚行径,就是因为他总是从书本里看事情、做事情,没有出去看看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样子,所以,才会这样自以为是,固执失败。
俗话说:“物过刚则易断。”人一旦顽固不变,就形成了思维的恶性循环,最后明知道自己会撞南墙,也不会回头。这就是愚蠢了。
当然,一次撞南墙并不可怕,一次愚蠢也不可怕。最为可怕的是,一直撞南墙,一直愚蠢却不懂得让自己变化。生活中,任何人事都是变动的。如果事态在变,环境在变,但是我们却不懂得变,只能被淘汰。
国不随时而动会被历史淘汰,人不随时而动,就只能跟在时代的屁股后面跑,不是被淘汰,就是只能待在社会的底层,一辈子为穷困所累。
吴越征战,夫差胜利后,就开始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杀戮。范蠡看清了变化,所以请求辞退,化身陶朱公富甲一方。但是,文种不懂得国家大势已经转化,仍旧跟在勾践身边,最后被勾践逼得自刎而亡。
这就是随而生,不随而死。
现代社会中,我们找工作和跳槽也是如此。
如果二十几年前,我们有本科的文凭,随便去哪个单位都可以找到不错的职位,但今天本科多的是,还想带着本科文凭,对小公司、小职务,都不放在眼里,想以自己的学历,在环境舒适的大企业中,做着高级工作,拿着高薪,只能被请出。
今天不缺文凭,缺的是能力,想要高薪,先看看自己能做什么。如果什么都不能做,那就低调一些,先积累金刚钻的能力,再找金子的工作,这才是正道。
大环境的变化决定小人物的选择。历史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所以,一个真正懂得随的人,不仅仅是在小事情上可以随机应变,还能在大趋势下做出自我的调整。这种调整,可以融入自己生活的任何问题中,比如:
做领导不以领导自居,而懂得择善从流;
做丈夫,不以自己挣钱多“胁迫”老婆做自己喜欢的事;
做父亲,不强迫孩子学习,而让他找到兴趣。
可以说,生活处处皆有随,我们只有随他人、随大势,才会有人随我们,听从于我们。
18.蛊卦——如何救弊治乱、拨乱反正
相传,蛊是一种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古人有放蛊的巫术。当然,这些于我们久远了。不过,“蛊”本身却有着现实的意义。
《左传》有一个小故事,提到了蛊症。当时,晋平公虽然没有得蛊症,但是他得的病却跟蛊病类似,而他一人之病,则关系晋国生危。
晋平公生了病,派人向秦国求医。秦景公医和于是去给晋平公治病。医和诊治后,对晋平公说:“病不能治了,您经常亲近女色,病就如蛊症。你的病不是鬼神作怪,饮食也没有失调,但因为经常迷惑于女色,结果丧志。现辅佐的良臣已经没了,上天也不会保佑晋国。就算是您没有死,诸侯们也不会拥戴你。”
晋平公问:“女人难道不能近亲吗?”
医和答道:“应该有所节制。”
晋平公的下属赵文子听了医和的话,说道:“我赵武和晋国的大夫辅佐我王成为诸侯盟主,已经八年了。现今国无暴政,诸侯无二心。你凭什么说,我国‘良臣不生,天命不佑’呢?”
医和答道:“我现在是预言将来的事。人说‘正直不辅助偏邪;磊落之人不为小人做事;巨木不长在高险之位;松柏不生在潮湿之地’。现在,平公被女色迷惑,你非但不直谏君主,还以自己的成绩为荣。怎么能保住国家呢?”
赵文子很不满,说道:“医生还管国家大事吗?”
医和答道:“上等医生本来就是为国家治病,其次才是为人治病。我就算是医官也是一个官员。”
赵文子问:“那你说晋平公还能活多久?”
医和答道:“如果诸侯还支持他当盟主,那他最多能活三年,如果别人不支持他,他也活不过十年。十年之后,晋国必有大难。”
这一年十二月,赵文子死了,诸侯开始叛乱晋国,最终拥立楚国为盟主。十年后,晋平公去世。此后,晋国国势日微,最后被三家瓜分殆尽。
医和的预言一个个全都准确地兑现了。在这里晋平公的“蛊”,已经不仅仅是一人之病,而是一国之病。晋平公作为一国之君,却过于亲近女色,而让身体得病,这已经让国家处于危险之中。
《易经·蛊》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山下有风,自然风会被山挡住,风不出来,就是蛊。“蛊”出现就意味着事态发展严重,需要拨乱反正,及时纠正错误,刻不容缓。
所以,遇到晋平公这样的错误,就必须要及时纠正了。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易经·蛊》曰:“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意思是,有个孝顺的儿子,继承父业,就没有灾难,即使会遇到危险,最后也会化为吉祥。为什么?
因为儿子改变了父亲的错误。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最高的领导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好的接班人,也没人来指出错误,就该出问题了。上面的故事中,晋平公本身是错误的,但是他的下属却不为他指出来,反而以自己的功绩自居,晋国最后出问题也就正常了。
对于一个国家改变错误很重要。对于一个人来说,也很重要。人生于世,我们总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最初是错误的,不管我们中间采取的措施多么正确,都只会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身边有人帮助我们纠正问题,把最初的错误修正,才可能成功。所以,平时生活中,多多接触一些正直善良、敢说直话的人做朋友,我们才能在错误最初出现的时候就被纠正。
当然,生活中,不仅仅自己有错误,更多时候,我们还会去纠正别人的错误,这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易经·蛊》曰:“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意思是,继续母业,则吉凶不可卜问。
几千年的传统中,女性是柔弱的代表,认为是“头发长见识短”,所以《易经》说,当儿子继承母亲的意见就不大好。但是,对于纠正别人错误来说,以柔弱的方式,不去刚硬地强迫对方却是好的。
当我们去纠正别人的错误,大多数人听到自己犯错,心情都不好,这个时候,还去横眉立目地去训斥他,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相反,适当引导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语新说》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少年周处,凶悍好斗,被乡亲们认为是一大祸害。在义兴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百姓们把它们和周处一起称为三害,这三害中,周处最厉害。
于是,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蛟龙和猛虎,就是希望这三害能只剩一害。周处果然凶猛,一下子便解决了白额虎,又下河斩蛟龙。周处和蛟龙的搏斗,一打就是三天三夜。
当地的百姓,都以为周处被蛟龙杀死,互相庆祝。周处杀死蛟龙上岸后,发现乡亲们以为自己死了,而互相庆祝。原来,自己被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意。
于是,他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他把全部实情告诉了陆云,并想要改正错误,提高修养,又担心自己年纪大了,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