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放决定要好好与三老爷谈谈,待他稍有好转后,三老爷却主动找了余放谈。
三老爷,三夫人正坐在位置上,余放进来后,三老爷把周围的仆妇都打发下去,心底也明白了几分。
余放先是向三老爷三夫人深深磕了三个头,便跪在两个老人下首,一如往日被教训般也是跪在下面,但是性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就是三夫人对余放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还是不免有些不适,仿佛还是那个会问她为什么喜欢哥哥喜欢弟弟不喜欢我的孩子,忽的长大了,再也不会问,自己也不必花心思在他身上了,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三老爷叹了一口气,道“放儿,你的确是徐家后人,你父亲徐二郎仗义有为,守护西宁关,也不知护了多少大魏的百姓,我当年落难,也是你父亲相助,方得以活命。当年徐家落难,我无能为力,只能救出你一人,对不起你的父亲呐”
“若是没有您仁义相救,放儿早已尸寒荒野,无论放儿出生何处,你们都是放儿的再生父母”,又深深的磕了一个头,三老爷颤斗这双手把余放扶起。
三夫人面色淡然,没有一丝动容,目光直直看着庭院外的楠木,那是当年生下十一郎时种下的,现在已经长成撑天乔木,而自己的十一郎,早已化朽,不知道是否有找到好人家,他那么爱哭爱闹,不知道有没有被照顾好,也不知道现在多大了,过得好不好……
三夫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每日帮十一郎烧柱香,为他诵段经文,方能安慰死者亡灵。
当年徐家落难,三老爷与三夫人正在京城,圣旨还未下来,但京城中的局势已经不容乐观,关于徐家定罪的事就只是圣旨下来的问题而已,余家在朝中的渗透力非常强的,因为徐家是武将在外镇守,朝中渗透自然是比不上余家的,不一定能及时得到消息。
三老爷得到消息后,先是去告知了徐家,徐家能做主的男子都在狱中,家中老夫人央求三老爷把自己的家中刚生下的孩子带走,三老爷自然应允,把刚生下不久的小少爷徐晔带走了。
第二天早上,徐家就收到圣旨,男子流放南疆,女倦悉数充官,徐家末了。
也许命运就是这么巧合,三夫人也刚得了第四个儿子,就是本来的余放余十一郎,与刚刚接过来的徐晔月龄相当,不仅如此,而且十一郎在三老爷把徐晔接回来后,十一郎死了。
十一郎死了,三夫人不相信十一郎就这么死了。是啊,这么巧合,又是自己最心爱的幼子,怎么可能相信?怎么可能?
三老爷虽然悲伤,但是理智还是存在的,所以就与三夫人商量着把徐晔当做自己的十一郎,三夫人怎么可能应允?
三夫人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冒着灭门的危险去救了徐晔已经是极限了,怎么可能还要把这个孩子当做自己的刚刚逝去的儿子来养?他一来,自己的儿子就死了,怎么可以让这个人在自己的膝下成长,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你死去的儿子现在应该这么大了,要做这样的事。
这对三老爷一家来说失去十一郎是灾难,但这对于徐晔来说真的是一个契机,天衣无缝的契机。
三老爷决定就把徐晔当做自己的儿子来养了,三夫人也因此与三老爷离心了。
因为不能暴露徐晔,所以死去的十一郎不能去惊动其他人,就这样静悄悄的拿下去埋了,三夫人看到自己的丈夫为了自己恩人家的孩子这样对自己的儿子,就对三老爷死心了。
就这样,徐晔就变成了余放,先是跟着余家回了蜀中,后来又定居彭城。
三夫人这些年对余放的冷情冷心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虽然余放没有害死十一郎,但是因为余放一出现十一郎就死了,并且取而代之,三夫人自然不能对他欢喜起来,三夫人能好生培养余放,已经不是一般妇人能做到的。
余放不知道自己这几天是怎么过的,就算他早已有了心里准备,但是他还是混沌了几天,方向三老爷夫妇辞行去青山书院,并打算常住在书院里,往后年节再回来余府。
余放回到书院的时候先是去见了傅先生,“昔日觉得先生讲道无用,今日心不宁方知道,所以想来先生处寻道”
“我等你很久了,你若是想要听我单独讲给你听,那得先拜入我的门下,成为我的关门弟子”
余放虽然神不宁,但是还是敏锐的。闻言惊讶的看向先生,你早就知道了我会来找你?
“你放心好了,我收你为徒是因为你的聪明才智,又不会像是秃驴那般不能娶妻”
傅先生看到余放的不解,所以以为余放这么妖艳得人还怕不能娶妻,所以好心好意的这么说了一句,却让余放的警觉更高了几分。
傅先生道“我在书院这么久了,就满意你一个人,请你做我徒儿你竟然不愿意”
余放现在已经清醒的差不多了,道“为何是我?”
傅先生道“因为我要传授的东西非你不能学,你悟性高,有天分,但以前观你面相还有一些事没有了断,现在看你神情,就知道你已经过关了”
余放道“别弄那些神神秘秘额,有话直说”
“我师父并不是外人说的大儒,师父更热心于奇门遁甲鬼谷沙场之道,只是他老人家已老,我得他衣钵却不能寻得有缘人,你就是那个有缘人”
余放一听到是有关沙场,就立马想到了定国侯府,刚刚被傅先生转移的注意力又跑回去了。
余放虽然在青山书院学习,但是功课却不是一流的,当初能进入书院都是因为傅先生的缘故。
余放当然都知道,当年他说是道长慧眼识明珠,现在方知道原因,原来是因为这样啊!
余放当即拜了傅先生为师,做了傅先生的关门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