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空气依旧湿热难耐。躺在床上的寻梦人辗转难眠。夜幕中不时传来疑似敲击铁皮的叮当声,谁家的作坊还没有歇息。
她不禁想起了孩子,泪水夺眶而出。临走之前给儿子说:妈妈要出差,过段时间就会回来。在沙发旁玩耍的孩子会意地点点头。他才3岁多,大人的话又能理解多少?分别和思念的情绪将在孩子的心里产生怎样的影响?想妈妈时又该怎么办?禾玉曼在黑暗中不断地反问自己。
拂晓时分。窗户上刚透出一片灰蒙蒙的亮光,不远处的公路上就传来自行车的铃声,摩托车的行驶声,还有行人的说话声。昨夜不知何时入睡,又被黎明前的喧嚷给吵醒。不大一会儿,门外走廊上响起了有节奏的脚步声,洗漱用具的碰撞声,新的一天开始了。
禾玉曼打了几个哈气,赶紧从床上爬起,下楼洗漱。
苍蝇乱飞的食堂里,电视已经开始播放早间新闻了。有人坐在圆桌旁,一边嚼着米饭,一边盯着电视画面;有人端着盖有圆白菜和腌制酸菜的饭盆蹲在院子的空地上急切咀嚼,以此填饱早已空虚的胃部,来维持身体一个上午的体力消耗。一只白毛小狗在材料仓库门前的台阶上抖动身子,悠闲地踱着步子。饭堂的残羹剩饭,足够它一天的伙食。一位小组长站在院子里喊了句什么,就向车间快步走去。
一大早,就端一碗米饭,让来自北方的打工者看着实在难以接受,就像南方人啃馒头一样的感觉。要是让她一日三餐都吃米饭,肠胃肯定会提出抗议。好在厂方考虑周全,才让她免除了这种煎熬。
洗漱完毕,禾玉曼向大门外的小茶楼走去。这是企业为外来技术及管理人员联络的自助早茶饭馆。茶楼虽说不大,可谓种类繁多。她要了一碗皮蛋粥,一份莲蓉包,当看到有人端着香滑诱人的炒粉时,也想品尝一下,却由于肠胃发出警告而只好作罢。
前翻译已经离开,禾玉曼将要用蹩脚的德语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翻译这项艰巨任务,陪同汉斯巡查车间,安排必要的试验,检查产品质量。
眼花缭乱的产品,宛若一道道玫瑰**惑,又像一道道奥妙无穷的重围,把她拦在其外,还要附加难以忍受的溽热和孤独。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考验寻梦人的耐性和决心。
一有空,她就跑到滚涂机前,看着皮革表面印出各种花纹图案;或来到打板的地方,看着表面很次的牛皮经过磨革、打底、涂浆、压花等工序,最后变成非常漂亮的皮革;或是来到烫皮机旁,看着一层花纸在白色羊皮上经过高温熨烫,立刻变成美轮美奂的服装用革……她向师傅问这问那,不耻赐教。
每天面对全是英文代码的进口材料,她多么渴望尽快掌握其性能,尽快搞清制作的奥秘,并运用自如,晚上探索到深夜。禾玉曼简直就像一头贪婪的牛,梦想把这一切全都装进自己的脑袋,然后慢慢反刍。她为之痴迷,又颇感压力。
若是车间出现了什么质量问题,或是专家有什么思路或想法,她必先第一个知道。半个月后,专业方面的交流比刚来时娴熟多了,技术讨论也变得得心应手。能向一位德国专家学习制革经验不亚于亲自操作获取的技能,禾玉曼切身感受着翻译工作的魅力,平日略显紧张的黑色眸子透出欢快的神情,犹如久旱的土地遇到甘霖般的喜悦。这样一个职位,仿佛就是专为自己而设,她不禁感谢命运的眷顾。
八月底的一个早晨,去澳洲探亲兼办理商务的陈家辉总经理返回工厂。禾玉曼第一次走进陈总的办公室,见到这位睿智过人的主人。
屋内装饰简洁庄重,宽阔锃亮的老板桌上放着几部电话,传真机,文件夹。
“禾工:我们这里的条件……”中等个头的陈总身穿粉白相间的小格子短袖,打着同色系的领结,脸颊略微显胖,清澈明亮的目光透出一种别样的儒雅和干练。
有着化工基础的陈家辉,经过几年办厂的学习和交流,已成为皮革界的行家里手。有时,他人在异地,都能根据客户提供的样板,得心应手地拟定一份工艺,传真至工厂,并注明采用什么样的蓝皮,结果做出来的产品还非常不错,不能不令人暗自叫绝。被制革人视为看皮做皮的至理哲学,在陈家辉身上,被一种无法解释的魔力给强行打破了,超越了。
似乎工厂所有的皮张,所有的材料,都深刻地储存于他的大脑中,就像计算机输入的程序,只需按一个回车,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执行。
“铬粉与小苏打一起加入转鼓,有悖于课本中的理论界限……”禾玉曼带着心中的疑惑来向陈总请教。
他很快道出现实操作中这条经验的源头,工艺不仅没有违背课本中的理论,恰恰是对理论知识更好的解读与运用。让曾在国企奋战过八个年头的禾玉曼恍然大悟,又惭愧不已。
“皮革加工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和材料,剔除皮中无用的部分,添加有用的成分,再经过涂脂抹粉,高温高压定型变成各种用途的皮革。”陈总侃侃而谈。
一个人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完善皮革,就是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就是提高皮革的质量。每一个皮革人,不都是在尽善尽美地实现人与皮革的高度融合?
大学期间学过化工的澳洲籍华裔陈家辉,其家族是做油墨生意的。一个偶然机会,他便神差鬼使般地跨入制革行业这道大门,还滋生出一种相知恨晚的感觉。
多年前,他和朋友去意大利参观皮革展。看到琳琅满目多彩多姿的皮革商品时,就再也无法割舍与皮革的牵绊。多少次的魂牵梦绕,最终他听从心灵召唤,追着梦想就来了。
时值八十年代末,春节刚过。不懂皮革的陈家辉凭着一股热情和执着,孑然一身返回祖籍---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海,亲手缔造他的远大梦想。
从小家境优裕的陈家辉一进入皮革圈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理念:必须做环保型的皮革产品;必须保护环境。做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应是把它当成一项有意义的事业。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建厂初期,他没有急于去赚钱,而是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理顺生产流程,完善设备配套,特别是废水处理的相关基础设施。为作环评,他花了足足一年多的时间。在生产刚进入正常时,他又不惜重金从世界各地聘请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致力于精心打造他的皮革帝国,打造他的团队,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
由于对产品设定的高标准,对材料选择的严要求,对废水处理的一丝不苟。他的划界自限,在圈内人看来是不合时宜的妄想。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高成本铸就了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可言的高价位产品,让国内许多下游客户望而却步,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用前瞻性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个陌生领域,并仔细分析,他拥有足够的把握相信眼下的困境是暂时的,并坚信在不久的将来,环保型产品一定会赢得市场绝大多数的认可。
就在产品质量逐渐趋于稳定,稳固少数客户的同时,他把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为此,陈家辉频繁辗转于欧美鞋企,皮包加工企业,或许那里才是环保型皮革的最佳归宿,真正的有用之地。
他用自己的微薄之力默默引导着粤海同行们的价值意识,引导着国内市场的环保意识,甚至梦想引导整个行业进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这是他办企业的宗旨,也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种不懈地努力和坚持,几年过后,也就是中国加入WTO时,工厂生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景,这些都归功于他的不同凡响与足智多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