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听后觉得答得别致,寓意深刻,连忙把李泌抱在怀里说:“因为你年纪还小,如果七岁封官,不利于才智的发展。”接着又嘱咐李泌的父母要用心教子,使其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后来,李泌确实不负众望,大展经纶,成为肃宗、代宗、德宗三个朝代实际上的宰相。
原文 蔡文姬①,能辨琴,谢道韫(yùn)②,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③。
注释①蔡文姬: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yōnɡ)女儿蔡琰(yǎn),字文姬。精通诗赋、音律,能辨别琴声,所作《胡笳十八拍》一时号为绝唱。②谢道韫:晋代著名女诗人,才思敏捷,能出口成诗。③自警:指警醒自己不要落在女子之后。
译文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音,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像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你们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激励警醒,充实自己才对。
故事链接
1.蔡文姬六岁辨琴
蔡琰(公元174—?),字文姬,东汉陈留(今河南杞县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才女,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她六岁辨琴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传颂。
文姬从小聪慧过人。一天深夜,她被铿锵有力的琴声吵醒了,便侧耳聆听起来。原来文姬的父亲蔡邕几乎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和整理古代经典书籍方面,平时常常写作到深夜。他这是用弹奏乐器来减轻自己过度的精神疲劳,以便在片刻休息之后继续写作。忽然,“嘣”的一声响,父亲弹奏的琴弦断了一根。小文姬忍不住向书房里的父亲大声喊:“我猜您弹断的是第二根弦,对不对?”蔡邕大吃一惊,问:“我儿怎么还没睡觉?你再猜猜我又弹断的是第几根?”父亲想试试女儿的判断力,便又拨断了一根弦。小文姬听后大声说:“又断的一定是第四根弦,对不对?”
“对,对。”父亲高兴极了,又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小文姬很不以为然地说:“哪里是猜的?七根琴弦我都能听出来。你信不信?”
“信,信。”父亲说,“你真聪明,6岁就有这么好的乐感。只要努力,你将来一定能成个大音乐家。”
小文姬说:“古代的季札听琴,能判断国家的兴亡;师旷听琴,能断定国家就要打仗。我一定要像他们一样。”
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文姬从此便进一步投入到勤学苦练中,后来真的成了七弦琴高手。东汉末年政治动乱。不久,匈奴大举入侵中原,文姬不幸被掠到北国,在大草原上熬过了几度春秋。她思念故国亲人,总是用深沉的七弦琴音排遣内心的忧郁。后来曹操当上了汉丞相,他用重金从匈奴赎回了文姬,想让她继续整理其父亲生前没有完成的古文典籍。蔡文姬回归途中,创作了悲切深沉的《胡笳十八拍》,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流芳万代。
2.道韫咏絮
谢道韫,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古代有名的女才子、女诗人。她从小便有过人的文才和口才,七岁时赢得了“咏絮才女”的美名。
谢家是东晋时期的望族。谢安是当朝宰相,谢石任都督,谢玄任广陵相。他们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的组织者,在抗拒前秦苻坚统帅的百万大军进攻、保卫东晋政权的殊死战斗中立下了大功,深得皇上的信任。谢道韫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谢安的侄女。她生长在这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表现出超人的才智。
谢安文才武略盖世,乃是东晋第一号栋梁之臣。他平时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希望子侄们能一个个地茁壮成长,将来好为国家效力,所以经常过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要求也十分严格。有一天,他看到侄女道韫正在读《毛诗》,便问:“你读过的文章能不能流利地背出来?”小道韫不慌不忙地说:“能。”她一口气背出了十多首诗。谢安又问:“你说说《毛诗》里面,最喜欢哪些诗句?”谢道韫想了想,说:“我最喜欢的诗句是‘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听了,连声称赞:“很好,很好。想不到你能有这么高的欣赏能力。这也说明你对《毛诗》的学习,不是囫囵吞枣,而是领会很深。”这件事传到外面,人们都说:“道韫真乃女神童也。”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起来,人们都穿上了御寒的棉衣。快到春节的时候,竟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远处的山峦变成白茫茫的,广袤的田野被白色覆盖了,连街道上庭院里都积满了厚厚的白雪。古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人们看到雪下得越大,心里越高兴。谢安带着侄儿侄女一起外出赏雪。他们为大自然的壮丽美景陶醉了。孩子们在雪地里追逐嬉戏,谢安却在草亭里举杯独酌,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出神。
谢道韫和哥哥谢朗从雪地里跑进草亭,围着炉火取暖。他们已经玩累了,也该休息休息了。
谢安看着他们兴致很高,便打算趁机考一考他们学习诗文的情况。谢安说:“赏雪是个高雅的活动。不光是用眼睛去观看美景奇观,还应该用优雅的诗词赞诵,才能把兴致尽情地抒发出来呢。”
调皮的谢朗正好八岁,他说:“叔叔你一定想好诗句了,才来考我们的,对不对?”
温和的谢道韫接过了话,说:“俺们和叔叔比试比试,怎么样?”
谢安高兴得笑出了声:“好!我饮下这一杯酒,再作好诗给你们看,如何?”
兄妹俩等了好一阵子。只见叔叔用手拂去胡须上沾着的酒滴,站立起身子,用手向漫天大雪一挥,口中吟出了一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就不往下说了,他是问孩子们:“你们看这正下着的大雪好像是什么呀?”
调皮的谢朗抢着吟了一句:“空中撒盐差可拟。”意思是说:“我看大雪就跟从天上往下撒着盐粒一样。”说完很得意地双眼看着叔叔,想得到他的表扬呢。
谢安轻轻地摇了摇头,说:“不好,不好。谁有那么大的力气,能从天顶上往地下撒那么多的盐粒呢?再说盐粒重得很,怎么能够漫天飞舞呢?”
几句话说得谢朗脸上红红的。他觉得叔叔说得很对,可是自己怎么也想不出更好的比喻了,再去看妹妹的本事吧。
谢道韫不好意思地说:“我想是想好了一句,不过,叔叔您不能笑话人家呀!”
谢安点了点头,表示不笑话她。
谢道韫把眼睛投向天空,轻轻地吟咏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说:“我看这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正好像春天的柳絮,随风而起,四处飞舞。”
谢安立即拍手叫好。他说:“小道韫的比喻太形象了,真是恰到好处。”
谢朗也说:“妹妹的比喻比我强多了。”
谢安说:“你知道它强在什么地方吗?第一,春天里柳絮到处飞舞,白茫茫一片,跟雪花的颜色很相像。第二,柳絮本身就很轻,飞的时候忽上忽下,即左即右,舞的姿态实在和雪花差不多,从重量和颜色上相比,没有别的比它更合适了。”
谢朗这才恍然大悟,连说:“不错,真不错。”七岁的谢道韫因为咏雪的奇巧,被人们公认为天才。从此,她便有了一个“咏絮才女”的美名。后来人们对有作为有才华的女子,也都喜欢用“咏絮才女”来称道。
原文 唐刘晏(yàn)①,方七岁,举神童②,作正字③。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④。有为者,亦若是⑤。
注释①刘晏:唐玄宗时人,七岁便能写诗作文,是当时著名神童。②举:推举选拔。③正字:官名,负责校勘书籍。刘晏七岁时唐玄宗泰山封禅(在泰山祭祀天地),刘晏所献颂文深得玄宗称赞,授官太子正字。④致:达到。⑤是:这样。此句为总结句,意思是一切有作为的人,都能与上述名贤一样取得成就,扬名后世。
译文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七岁献赋泰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担任了“太子正字”这一官职。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担任官职,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你们年龄相同,只要勤勉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世上有作为的人,都能千古传诵。
故事链接
1.刘晏正字
唐朝的刘晏,才七岁就已饱读诗书,被唐明皇称为神童,而且做了勘正文字的正字官。他虽然年纪小,却已经为国家效力。一个人如果肯努力向上,有所作为,也一定能跟他一样的。
有一次唐玄宗在泰山祭拜天地时,刘晏献上《东封颂》这篇文章,玄宗很赞赏,因此召见他,一见才知是个七岁孩童,因此怀疑文章是抄来的,于是命丞相张说考考他。考完后,张说对玄宗说,刘晏真是个不平凡的神童。玄宗于是授刘晏做正字官,相当于现在国立编译馆馆长的职位,他以如此小的年纪,却能胜任这种高职,真不简单。
有一天玄宗召见刘晏,杨贵妃看他这么聪明伶俐,很喜欢他,就叫他坐在膝盖上,还亲自为他梳发,结双髻。正好玄宗看见了,趁机逗他,就问说:“卿为正字官,到底正得几个字呢?”刘晏马上跪在地上说:“臣启奏陛下,五经四书之内,每一个字我都能正,只有一个‘朋’字,我还不能正。”
原来当时的谗臣,都极力寻求皇上的宠幸,于是朋比为奸,结党营私。玄宗听了他的话,觉得这个孩子很不平凡,能够时时心存君国,因此更加重用他。由此可见刘晏不但聪明颖悟,他崇尚正直、抑黜邪恶之心,更令人赞佩。后来刘晏在明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都贵为宰相。
原文 犬守夜,鸡司晨①,苟(ɡǒu)不学②,曷(hé)为人③?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注释①司:管理,负责。②苟:如果。③曷:何,怎么。
译文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春蚕吐丝可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甜甜的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学会一些知识本领,还不如小动物啊。
原文 幼而学,壮而行①,上致君②,下泽民③。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④。
注释①壮:成年。行:行事。指实践。②致君:指辅佐君王,报效国家。③泽民:指为官一方,惠及百姓。泽:恩泽。④裕于后:指惠泽后代。裕:使富足。
译文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对上替国家效力,对下为老百姓谋福利。如果你为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你就能扬名天下,而且也使父母感到很荣耀,甚至给祖先也增添了光彩,恩泽还能惠及子孙后代。
原文 人遗子①,金满(yíng)②,我教子,唯一经③。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注释①遗:留下。②籝:竹箱,竹筐。③经:泛指经典、经书。这里是作者对《三字经》的自称。
译文别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满筐的金银钱财,而我留下来教育孩子的,只有这本《三字经》。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享乐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大家一定要警惕啊,互相勉励努力进步吧!
故事链接
1.韦贤教子读经书
韦贤是西汉朝的一个大臣,他不是很看重功名利禄,沉心钻研学术,因此他的学识非常渊博。西汉时候,都以解读经书为学识衡量标准,这样的人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和民众的尊敬。韦贤师承江公,江公师承申培公,申培公是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韦贤自然也属于古文经学一派,他精通《诗经》,并且对《礼》和《尚书》也有独特见解,当时的人们都尊称他为“邹鲁大师”。
韦贤不仅自己潜心研究学问,而且非常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子女,让他们也专心读书。韦贤对儿子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他只是教会儿子学习当时的各家经典著作,却从不考虑给他们留什么遗产。当别人疑惑地问他为什么时,他说:“如果我的儿子是没有出息的纨绔子弟,即使给他们留再多的钱财也没有用,因为钱总有花完的一天,到时候只有穷困潦倒了。不如现在教导他们用功读书,让他们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学得一技之长,懂事明理,便具备了自立的能力,将来才能够独立生活。这才是一辈子都用不完的财富。” 韦贤有四个儿子:大儿子韦方学成后曾任过高寝县令,但不幸早年死了;二儿子韦弘,学问做得相当好,在东海郡(今山东郯县一带)做太守;三儿子韦舜,尽管才学比两个哥哥稍微低一点,他留在家乡看守家园,也怡然自得;最聪明的是小儿子韦玄成,他读书非常勤奋,后来也因为通晓经术,中了“明经”的科第,几经升迁,最后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韦贤教子有方,所以他的四个儿子多有成就,因此山东邹城一带曾流传这样的谚语说:“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意思是说,留给后代子孙满筐的黄金,还不如教导他们研读经书,学会安身立命的本事。
正是由于韦贤教子成效显著,因此这一故事被写进了《三字经》中。来教导家长们,如何教育孩子,才能使得孩子走上一条正规的、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国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