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所说的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了个小兵。项梁死了,又跟着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韩信好几回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没想到刘邦也只给韩信封个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法被抓了起来,差不多快要被砍头了。将军夏侯婴经过,韩信高声呼喊,向他求救,说:“汉王难道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斩壮士?”夏侯婴看韩信是一条好汉,便把他放了,还向汉王推荐,汉王于是派韩信做了个管粮食的官。
后来,丞相萧何见到了韩信,跟他谈了谈,认为韩信的能耐不小,很器重他,还几次三番劝汉王重用他,但汉王总是不听。韩信知道汉王不肯重用他,也找了个机会走了。萧何得到韩信逃走的消息,急得跺脚,立即亲自跨马加鞭去追赶,追了两天,才把韩信追了回来。汉王听说萧何追的是韩信,生气地骂:“逃走的将军有十来个,没听说你追过谁,单单去追韩信,是什么道理?”萧何说:“一般的将军有的是,像韩信那样的人才,举世无双。大王要是准备在汉中待一辈子,那就用不到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不重用他,韩信早晚还是要走的。” 刘邦答应了:“好吧,我就依着你的意思,让他做个将军。”“将军留不住他。”刘邦想想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吧!你现在让他来见我,我马上拜他为大将。”萧何不同意:“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礼貌。您真决心拜他为大将,要择个好日子,还得隆重地举行拜将的仪式才行。” 刘邦答应了。
汉营里传出消息,汉王要择日子拜大将。几个跟随汉王多年的将军个个都非常兴奋,认为这次说不定是自己拜为大将呢。等到拜大将的日子,大家才知道拜的大将竟是韩信,一下子都楞了。
拜将仪式过后,韩信谢过汉王,向汉王详详细细地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形势,建议刘邦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刘邦听了,连连称是。从那以后,韩信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萧何追到了韩信,等于追到了汉王的大半壁江山。
2.姚崇计赚死后碑文
传说唐玄宗时,姚崇和张说同朝为相。张说素以“大手笔”闻于朝野,故为姚崇所嫉妒,两人经常明争暗斗,有时连皇上也觉得难以调解。
这年,姚崇患了重病,日甚一日,他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便把儿子召至床前,说:“爹爹就要撒手归天了,审视一生,也曾干下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事。只是有件身后事我甚不放心。张丞相与我同朝为官多年,言来语去,多有摩擦。我在世时,他不敢怎样。但我死后,他会罗织罪名,毁我名声。一死万事休,任他说什么,我倒没什么了,只是放心不下你们几个。若我一旦获罪,肯定会株连你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应付吗?”
儿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觉得没有什么良策对付。姚崇继续说;“制人,要因人之性,借人之手。若能让张丞相来为我盖棺定论,出于时风所碍,他不会不说好话的。这样吧,等我死后,张丞相照惯例会来祭奠。他来之前,你们可把我平生搜集到的佩饰玉玩都摆在供案上,见机送给他。待他收下,就请他为我写碑文。一旦拿到碑文,就速禀皇上批准。这样,就万事大吉了。”
姚崇死后发丧,张说果然来吊唁。刚进灵堂,他就盯住了摆在灵案上的诸多玉器宝玩。连行礼时,也心不在焉,直盯着不放。姚崇儿子们心中暗喜,忙按爹爹生前指教,将宝玩玉器尽数送与张说。张说假意推辞了几下,最后欢天喜地地收下了。
宝玩送到张说府上,张说还顾不上看个遍,就有姚崇长子前来求见。见面一问,原来是来请求为父撰写碑文的。拿了人家的东西,这点事情,当然应当效劳。张说没考虑,就一口答应了。姚崇长子千恩万谢地走了。
死人的碑文是等着用的,说写就得写。再说,张说也想赶紧应付了此事,好细细品玩那批稀世珍宝。于是叫下人磨墨,挥笔草就。按照当时写碑文的时风,说了不少赞誉的话。
碑文刚写完,就有姚府上的人等着取走。姚崇儿子们见到碑文,忙按父亲吩咐,呈奏皇上。皇上御批“可”,便速请人刻在石碑上。
过了两天,张说从偶得宝玩的狂喜心境中平静下来,仔细回味,才觉得此事有点不对头,他姚崇家为何平白无故送这么珍贵的宝玩给自己呢?又一想所写的碑文,才大呼“上当”,忙派人去姚府,说前日所写碑文有不妥之处,请求取回去修改。但家人回来说那碑文已奏过皇上并已刻在碑上,张说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长叹一声:“又让姚崇这匹夫算计了!”
姚崇深知张说贪求宝玩玉器之性,才因其性而巧施贿赂之计,让自己的政敌说自己的好话,避免政敌在自己死后对自己进行攻击,也为儿孙们免除了一场大劫难。
3.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秦国大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国虽然竭力抵抗,但因为在长平之战遭到惨败后,国力兵力大损。赵孝成王要平原君赵胜想办法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叔叔,他决心亲自上楚国去跟楚王谈判联合抗秦的事。
平原君打算带二十名文武全才跟他一起去楚国。他手下有三千个门客,可是真要找文武双全的人才,却并不容易。挑来挑去,只挑中十九个人,其余的都看不中。
他正在着急的时候,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了起来,自我推荐说:“我能不能来凑个数呢?”
平原君有点惊异,说:“您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来有多少日子了?”
那个门客说:“我叫毛遂,到这儿已经三年了。”
平原君摇摇头,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冒出来了。可是您来到这儿三年了,我没有听说您有什么才能啊。”
毛遂说:“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到这把锥子。要是您早点把它放在袋里,它早就戳出来了,难道光露出个尖儿就算了吗?”
旁边十九个门客认为毛遂在说大话,都带着轻蔑的眼光笑他。可平原君倒赏识毛遂的胆量和口才,就决定让毛遂凑上第二十人的数。当天辞别赵王,上楚国去了。
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谈论合纵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个门客都在台阶下等着。从早晨谈起,一直谈到中午,平原君为了说服楚王,把嘴唇皮都说干了,可是楚王说什么也不同意出兵抗秦。
台阶下的门客等得实在不耐烦,可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想起毛遂在赵国说的一番豪言壮语,就悄悄地对他说:“毛先生,看你的啦!”
毛遂不慌不忙,拿着宝剑,上了台阶,高声嚷着说:“合纵不合纵,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了。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太阳都到顶了,还没说停当呢?”
楚王很不高兴,问平原君:“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是个门客,更加生气,骂毛遂说:“我跟你主人商量国家大事,轮到你来多嘴?还不赶快下去!”
毛遂按着宝剑跨前一步,说:“你用不着仗势欺人。我主人在这里,你破口骂人算什么?”
楚王看他身边带着剑,又听他说话那股狠劲儿,有点害怕起来,就换了和气的脸色对他说:“那您有什么高见,请说吧。”
毛遂说:“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兵士,原来是个称霸的大国。没有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连连打败仗,甚至堂堂的国君也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这是楚国最大的耻辱。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子,带了几万人,一战就把楚国的国都——郢都夺了去,逼得大王只好迁都。这种耻辱,就连我们赵国人也替你们害羞。想不到大王倒不想雪耻呢。老实说,今天我们主人跟大王来商量合纵抗秦,主要是为了楚国,而不是单为我们赵国啊。”
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样,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脸红了,接连说:“说的是,说的是。”
毛遂紧紧追问了一句:“那么合纵的事就定了吗?”
楚王说:“决定了。”
毛遂回过头,叫楚王的侍从马上拿鸡、狗、马的血来。他捧着铜盘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说:“大王是合纵的纵约长,请您先歃(shà)血(把牲畜的血涂在嘴上,表示诚意,是古代订立盟约的时候的一种仪式)。”
楚王歃血后,平原君和毛遂也当场歃了血。楚、赵结盟以后,楚考烈王就派春申君黄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赵国。
原文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
注释
计:周文王封少昊后裔兹舆期于莒(jǔ)国,最早建都计斤(今山东胶县西南),春秋时迁都于莒(今山东莒县),后被楚国所灭,后代的一支遂以国都计斤中的计字为姓。
伏:南北朝时,北魏骠骑将军侯植跟随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至西魏文帝时,他又随宇文泰(后被尊为北周太祖文皇帝)破沙苑,战河桥,屡建功勋,进封大都督并赐姓侯伏侯氏,继又因功赐姓贺屯氏。后裔子孙中一支遂取赐姓中的一个伏字为姓。又,伏羲氏后裔中亦有以伏为姓者。
成:武王灭商后,封自己一个弟弟姬叔武于郕(chénɡ,今山东宁阳东北),建郕国,也称盛(chénɡ)或成国。后代子孙遂以成为姓。
戴: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殷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春秋时,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宋戴公死后,其庶支子孙遂以其谥号戴为姓。又西周时有小国名戴,姬姓,故址在今河南民权东,春秋时被宋国所灭,戴国后代遂以国名为姓。
谈:宋国殷商后裔传至三十多代后有封邑于谈的,人称谈君,后代遂以谈为姓。又周朝有大夫名谈,其子孙遂以谈作姓氏。
宋:战国时宋国被齐所灭,宋国的王公贵族遂相约以宋为姓氏。
茅:周公旦第三子姬叔受封于茅(今山东金乡西南),世称茅叔,后代于是以茅为姓。
庞: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后裔中,有庶支封于庞乡,遂以庞为姓。
熊:黄帝为姬姓,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后裔中遂有以熊为姓者。又西周时芈(mǐ)姓氏族领袖鬻熊于荆山一带建立楚国,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传至熊渠时,疆土不断扩大。后楚国迁都至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到了楚庄王时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王族后裔遂有以先祖名字中的熊字为姓者。
纪:相传炎帝后裔于周初建有纪国,故地在今山东寿光东南,春秋时被齐国灭掉,后代以国名纪为姓。
舒:周朝建立后封皋陶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建国,春秋时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国名舒鸠,后又被楚所灭,子孙便以舒为姓。
屈:春秋时楚武王儿子瑕(xiá)受封于屈邑,后代遂以屈为姓。又南北朝时,北魏有屈突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改革,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屈突氏遂改为屈姓。
项:春秋时楚国公子燕被封于项(今河南项城),建项国,后被齐灭(一说被鲁所灭),后代子孙遂以项为姓。因项国源出于楚,故秦末项羽便自号西楚霸王。
祝:西周初周武王分封先代遗民,黄帝后裔中有一支被封在祝(今山东长清东北),子孙遂姓祝。又古代有官称太祝,在《周礼》中为春官的属官,掌管祭祀祈祷,其后代遂以先祖官职祝为姓。
董:周代大夫辛有之子被派往晋国做太史,掌管监督祭祀、策命、编写史书等大事,地位很高。监督之责在《尚书》中称作董,故其后代以董为姓,并世袭太史之职。春秋时著名史官、晋国良史董狐即出于此氏族。又传说帝舜时有名叫董父的人善于养龙,其后代以先祖为荣,遂取其名字中的董字为姓。
梁:伯益后裔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封于秦,为秦开国始祖。传到秦仲时,周宣王命其为大夫,令其讨伐犬戎,秦仲战死,其长子又把犬戎打败,受封西垂大夫。其次子康则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南),建梁国。春秋时梁被秦灭,后代遂以梁为姓。梁国另有部分子孙逃到晋国,居住在晋国的解梁(今山西临晋西南)、高梁(今山西临汾东)、曲梁(今河北永平)等地,这些地方后被晋惠公割让给了秦国,梁的遗民亦都相约改姓梁氏。
故事链接
1.宋就以德报怨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夫名叫宋就,他曾在与楚国楚县接壤的地区任县令。在两国的边线界上都有哨亭,以防止对方人员闯入。两国都在各自的国土上种有西瓜。由于魏国的士卒非常勤劳,他们经常给瓜地浇水施肥,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大又多;而楚国的士卒非常懒惰,他们既不给瓜地浇水,又不施肥,结果他们的瓜又小又少。楚县的县令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恼火,他立即派人将驻守边界的亭尉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番。亭尉遭到斥责后,心里非常恼火,他把自己受责备的原因归咎于魏国的西瓜长得好,于是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偷偷越过边境,毁坏了魏国的瓜地。
魏国的士卒发现这一举动后也要捣毁楚国的瓜地。魏国的亭尉知道这事非同小可,搞不好会因小失大,破坏两国的关系。于是他就此事前去请示宋就,宋就听后不以为然,他对亭尉说,楚国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再去效法,就有可能引起事端。为了和楚国搞好关系,我们可以以德报怨,每天晚上派一些人到楚国去帮助他们浇水施肥,而且这事一定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结果没用多少天,楚国瓜地里的瓜也一天天长大了,亭尉和士卒觉得非常奇怪,后来才发觉是魏国人干的。楚县的县令听到这件事后,立即派人把此事奏报楚王,楚王为魏国宋就的做法所感动,也为自己士卒所做的事情深感羞愧,于是派人带厚礼前往魏国赔礼道歉,从此两国结为友好邻邦。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以德报怨。
2.纪晓岚对联断案
乾隆二十八年(1763)仲春,纪晓岚被任命为福建省提督学政。几个月后,纪晓岚来到泉州。泉州太守刘知远正为一个棘手的人命案子发愁,被告是晋江知名秀才黄正轩,其舅父是当朝吏部侍郎,他岳父陈蒲田任过礼部侍郎。陈蒲田状告黄正轩逼死女儿陈雪娇。
原来黄正轩成婚那天,天气炎热,夜幕降临,暑热未消,室内闷热,黄正轩请陈雪娇到院中梧桐树下纳凉。陈雪娇激励丈夫刻苦读书、三元及第。黄正轩自命不凡,言称稳操胜券。陈雪娇说:“既然夫君这样自信,为妻出一题目,考一考你怎么样?”“倘若我回答不出,无颜在洞房内见娘子,任凭您罚!”
“夫君何时答上,何时入洞房,如果对不出来,今夜就要委屈夫君一夜啦!”说完陈雪娇望着天上的明月,沉思片刻说:“移椅依桐同望月。”
黄正轩见上联“移椅依”三字是同音异声,“桐同”二字音同义异,后字是前字的一部分,沉吟良久,仍然不能对出下联。陈雪娇见他急得头上挂满汗珠,一边递过手帕让他擦汗,一面取笑说:“既然我们有约在先,只好委屈相公一夜啦!天色已晚,早点回书房歇息去吧!”陈雪娇说完回到洞房,黄正轩因为对不上不入洞房,负气一夜未睡,直到天明尚未想出下联。
两日过去,黄正轩仍未对出下联。这天深夜,丫鬟挑灯到书房说:“夫人请老爷回房歇息!”黄正轩说:“未能作出下联,无颜见到娘子。”
次日早晨,发现新娘已经自缢身亡。黄正轩痛断肝肠,自恨无能。
陈老员外视爱女如掌上明珠,噩耗传来,悲痛欲绝,询问死因,黄家人也说不清楚,愤怒之下,投诉官府。刘太守受理以后,经仵作验明,陈雪娇死前不久已经破身,并非处女,然而被告黄正轩咬定尚未圆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