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智慧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出生于普鲁士莱茵地区特利尔城。当时的普鲁士尚处于封建专制的黑暗统治之下,但是,马克思得天独厚。他诞生在一个最先进的省份和一个充满市民阶级启蒙精神与人本主义思想的家庭。
1841年3月,马克思毕业于柏林大学,并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现实的普鲁士封建政治打消了他要成为大学哲学教师的想法。他于1842年4月参加了《莱茵报》的编辑工作,并很快升任该报主编,开始了他那漫长、艰辛而又不屈不挠的作为一个革命者和思想家的生涯。在此期间,马克思开始抛弃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逐渐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于马克思的激进民主主义观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现实政治的不妥协的批判态度,《莱茵报》被查封。后来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以解剖“市民社会”,写出了著名的引起了后世争议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这是马克思的学说的第一次比较系统的阐述。
1844年8月,马克思同其莱茵省同乡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在巴黎第二次见面。巴黎的第二次会面,他们都欣喜地发现志趣与思想是那样一致。并且几乎同时循着不同途径完成了世界观和思想的转变。合著《神圣家族》,批判当时还很有影响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政治观点和自我意识哲学,开始了两颗伟大灵魂的毕生合作,结下了千古传颂的伟大友谊。1845年,法国当局在普鲁士政府的压力下向马克思下达了驱逐令,马克思迁往布鲁塞尔。在那里,马克思写出了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表明了自己的学说的革命实践性质。同恩格斯再度合作,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为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打下了唯物史观的坚实基础。他们还成功地改造了“正义者同盟”,并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起草了同盟纲领,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学说的诞生。
1848年3月,德国革命爆发,马克思返回科伦,创办了《新莱茵报》,总结1848年的欧洲革命。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是用成熟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典范之作,其中开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马克思移居伦敦并且定居在那里,在以后的年代,马克思主要从事《资本论》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的写作工作,通过历史和逻辑高度统一的严密的科学论证,以便“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同时,马克思继续积极参与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为适应国际工人运动新的高涨的形势,1864年他领导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著名的第一国际。1871年发表了《法兰西内战》,1875年发表了《哥达纲领批判》,总结了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进一步完善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此后一直到逝世的年代里,他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后几卷的写作。
对马克思学说的较为通行的概括是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分别源自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种概括有其道理,使马克思的学说变得简明易懂。但同时也存在缺点,即容易妨碍对马克思学说的系统、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容易忽视各个部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导致对他的学说的曲解和简单化。马克思的学说是一个有关联系的活的整体。严格来说,他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思想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是无法彼此分开的,正如他的大部分重要著作都没法做出明确的篱单的学科、领域的划分一样。因为马克思不是一个书斋式的学者,而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密切地统一在一起、结合于一身的思想家和革命实践家。从其理论、学说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从其对人类未来的宏伟的共产主义理想看,马克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从贯穿其学说始终的实践观点看,其解释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其把自己的学说、理想同对现实的经济关系的分析、同现实的社会运动、同自身的革命性实践相结合这一方面看,他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是一个立足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理想远大的现实主义者。
马克思一方面,对于当时代表人类思想发展前沿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结合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加以批判地继承;另一方面,他又密切关注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的社会变化及发展,尤其是资产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运动过程的方方面面。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马克思的独特的学说体系。
马克思用更大的精力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运动。他穷其毕生精力所著的《资本论》就是一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过程的巨著。这部二百余万言(尚不包括《剩余价值学说史》)的著作从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的分析中,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实际上是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条件、进程和必然结果,即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灭亡和如何走向灭亡,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及过程。因而,它也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同时,在这部巨著中,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因而又可以称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作,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这里最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学说的各个部分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离开了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方法指导,哲学对于马克思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服务的,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依据和说明而存在的;而离开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及政治经济学的支持,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没有了科学性,只能成为空洞的、脱离现实和没有现实根据的教条、理想。
马克思本来可以走他父亲为他选择的道路。如果那样,他就可以至少为家人提供一个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就不至于使他的一对爱子、一个爱女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先后夭折;就不至于常常忍饥挨饿,甚至连衣服和鞋子也要抵押出去,为全家换些糊口的面包和土豆;不至于四处流浪、没有祖国,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不许他人境,半数以上的欧洲国家向他发出过驱逐令……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改变马克思在中学时代所立下的宏愿,为人类的幸福承受个人的生活困苦,牺牲个人的一切,取得了前无古人、令后世震撼的成就。他所做的一切,为无产阶级、为劳苦大众、为进步人类走向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永远记住这个名字:卡尔·马克思。通讯事业的开创者:路透
保罗·朱利叶·路透(PauljuliusFreihenVonReutoil1816-1899),原名l·B·约瑟法特,1816年7月21日出生于德国卡塞尔的一个开明的犹太教拉比家庭。13岁时,路透的父亲去世,小路透到开银行的表哥那里寄居。路透从小数学就很出色,在银行里很容易地就被富于数字变化的汇兑行情给迷住了。他从事汇兑行情业务之后,经常为一个问题苦思冥想:怎样才能最迅速地了解各国的外汇行情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路透结识了大数学家高斯。当时高斯正在埋头研制电报。路透从高斯处获益匪浅。他敏锐地看出,这种新通讯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汇兑行情的收发速度。他开始留意电报机的研制动向。这期间他来到柏林,改信了基督教,并且把自己原来的姓名伊斯拉埃尔·贝亚改成了保罗·朱利叶·路透。
也是在柏林这段时间里,路透结婚了。当时,他29岁,妻子是柏林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利用岳父提供的资金,路透购买了一家书籍出版发行公司的股票,与人合资经营出版业。三年后,路透不堪忍受普鲁士政府对舆论的压制,毅然奔赴巴黎。此时他胸中已经酝酿着做信息买卖的计划,因此不惜进入当时世界最庞大的通讯社当普通职员。无独有偶,和路透同时进通讯社的还有一个流亡者一一个柏林银行家的儿子贝恩哈德·沃尔夫,几十年后,他、路透与哈瓦斯同时成为世界新闻业的三巨头。
他的创业史是从1848年开始的。那一年年底的一天,他离开政治上日益反动的普鲁士,来到了世界文化之都——巴黎,会见了法国报业巨头查理·哈瓦斯。身材矮小的路透给哈瓦斯的第一印象,是他那口若悬河的毛遂自荐:他在柏林曾开过一家出版社,普鲁士政府的舆论封锁使他举步维艰;他慕哈瓦斯先生的大名而来,而望能被录用而谋得个赚钱维生的差事。
那时,哈瓦斯正苦于人手不足,恨不能一个人分成几个人用,正当此时,有人竞不招自来,这让哈瓦斯喜出望外。尤其当得知路透还精通英、法、德三种文字,更是如获至宝,当即答应了路透的求职请求。
路透就这样成了哈瓦斯社的一个成员,投入繁忙的通讯业务。他每天从来自欧洲各地的报纸中挑选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章并译成法文,作为该通讯社的新闻稿件,然后分送到巴黎的报纸和国外的订户。远至圣彼得堡的宫廷都有他们的联系对象。
犹太人先天的竞争意识使路透无法久居人下。既然翻译和提供新闻稿件的工作能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对此自己又得心应手,为什么不可以个人单独经营呢?
路透从一个饲养信鸽的旅店老板盖勒那里租用了40只信鸽,让它们充当亚琛——布鲁塞尔邮路的“信使”。此招果然奏效。在当时两地之间没有电讯相通的情况下,起到了提供最快的新闻稿件的作用。1851年夏天,路透移居英国,开始了他人生之旅最辉煌的时期。
靠着在法、德两国的经营中打下的基础,路透开始在这里营造他的宠大的“通讯帝国”。首先,他还是运用他的提供“快讯”和“快讯中的快讯”的策略。
1853年,路透得知“磁力电报公司”和另一家电报公司在连接苏格三和英格兰的海底铺设了一条电缆。两公司用快艇在爱尔兰南部的昆士兰海迎候从北美开来的载有新闻稿件的船舶。这比南安普顿至美国的距离缩短了400余公里。他们没想到,一个工于心计的竞争对手已悄然出现在他们的身旁。路透秘密地在对手已占据的昆士兰西90公里处的克鲁克黑文修建了一个电报基地。在这里,路透社在海上值班的小舢板用信号示意基地的联络艇从北美来的船上取下稿件。其他报社要在拿到稿件后再航行100多公里返回科克市方能发报,而路透社的联络艇则只要开至不远处的克鲁克黑文即可。这样,到别人开始发报的时候,路透社编成的通讯稿件早已到订户手中了。
人们惊讶地发现,就是这位起初住在伦敦金融街一家股票交易所的两闻出租房屋里的犹太人,不久,他便通过自己一手经营起来的路透通讯社,掌握了“欧洲大陆有关金融方面的情报”的主要输入和输出渠道,在交易所、银行、股票商、投资公司和贸易公司的广泛领域,伸展自己的巨大翅膀。紧接着,他又把耳光瞄准《泰晤士报》,一心要把通讯运营的疆域扩展到报业的市场。
《泰晤士报》是英国一家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它在新闻界的权威地位使得向它兜售新闻稿件的路透社开初曾吃了闭门羹——“《泰晤士报》无意采用贵社提供的消息。”但挫折没有使路透认输,打消在这个有利可图的领域一试身手的念头。他转念一想,何不采用迂回战术,在眼下欧洲各地政局处于混乱的状态下,利用路透社在欧洲各地建立了电报网的有利条件,先迅速提供各种政治方面的新闻。这样,《泰晤士报》的铁门便被撬开了一条缝。随后,路透社又扩大战果,先征服伦敦的其他报社,再迫使《泰晤士报》就范。
路透先攻下了影响力较小的《广告晨报》,接下来的局势发展正如路透估计的那样,除了《泰晤士报》之外,伦敦所有的报纸都开始采用路透社的电讯稿。‘路透社的工作效率把各家报社派出的记者远远抛在后面。最后《泰晤士报》也不得不与路透社签订合同。攻下这个最顽固的堡垒之后,路透社已经在英国新闻界完全站稳了脚跟。
刚开始报道美国南北内战消息时,英国的报社与通讯社都是采取下述方法取稿的:当北美大陆的远洋船到达英国南安普敦港口时,各报的蒸汽小艇就迎上去,大船上的人把装有新闻的木盒投到海里,由小船捞出来,再把木盒里的新闻通过电报发往伦敦。
为了抢在各报前头发出新闻,路透秘密地把接船地点往英国北部移动了500公里,然后悄悄征得地方当局批准,修了一条专用电报线,因此竞争对手的船只还没接到远洋船,路透的新闻已经发回了伦敦。等别人发电报时,路透的快讯稿已送到订户手中了。
路透在传递速度上和其他人拉开了距离,这使路透社得到了一条爆炸性的独家新闻。
美国林肯总统遭到暗杀后的第二天上午一点半,路透社驻华盛顿记者麦克林弄到林肯私人秘书的采访记,但是,当天开往英国的轮船已经启航。麦克林不顾一切地赶到海港,雇了一条拖轮,好不容易才追上那条班轮,把那条独家新闻装在木盒子中扔到班轮的甲板上。几天后,轮船到达英国,路透的通讯网马上播发了这篇新闻。当时,这一新闻事件只有一家报纸发了一则短讯,而路透社却发了一篇有关暗杀现场的详尽报道。第二天,伦敦各报,包括《泰晤士报》都全文转载了路透社的报道。
这次成功,给予路透的并非只是经济上的利益,主要还是精神上的激励和鞭策。他明白了,要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勇于进取,而且要不断创新,永远保持竞争中的优势。他认为,不仅要先于别人得到和发出稿件,而且还要获得别人无法获得的高质量的稿件。他给自己的通讯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注意获得重大的独家新闻,这也成为路透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能占据世界顶级通讯社翘楚位置的秘诀。世界上第一个10亿富翁:洛克菲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