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年一个流动的风景,来自一个老头;只是,这位老头,颇为让人感慨。
小学西北一两百米处,就是中学了。每天上午,一位须发花白的五十上下的老头,就会微微弯着腰,提着一个小桶,出了他的宿舍门,小跑着,一路东南行;这其中的一段路,是从小学教室北侧的小路上经过;也就是说,教室里的学生,只要一转头,就能看见这途经窗外的身影。
如果让孩子们评选一个“我最喜欢的节目”,相信这老头的北边窗外行将高票当选。原因嘛,一是这老头的准时按时,无论寒暑,风雨无阻。第一节课近半时,他是自西向东,经过窗外。第二节课临近结束时,自东向西返回的他,再次映入小伙伴们的眼帘。谁都有这样的体会,晨练贵在坚持,能够如此风雨不改的人,自是引人瞩目之极了。于是,每当他路过时,同学们都会停下来,对他行“注目礼”;一来二去,上课的老师也默许了这样的做法,下意识的停下讲授,待窗外的身影离去时,再接上刚才所中断的内容;这老人返回路过时,教室里也会上演相同的一幕。每天都能让十多个教学班固有秩序按时中断两次的人,其实是不多见的。当然,我们也没必要就此苛责上课的老师:既然孩子们习惯了发自内心的看上几眼,索性就此培养他们的观察、感受能力吧;有效课堂,当不差这几十秒。
其中的第二个原因,就在于这老头自身的传奇色彩。小伙伴们大致上都知道,老人一路小跑,终点站是千儿八百米外一个叫“滚水汶”的地方。当地方言中,“汶”就是泉,泉水的意思。滚水汶,顾名思义,就是那地方的泉水冬暖夏凉,适宜泡澡。人们扪心自问,十天半月去一次,不成问题;如果刮着风下着雨就是打伞也要去,那就让人心悦诚服了。是啊,自己做不到,或是坚持不了,才会去佩服那些对此事毫厘不爽之人。传奇,多半是用热情、恒心、毅力写下的。
其三,是这老头的情感之迷。江湖上众口相传,这老头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不爱换衣服,那一身衣服脏了臭了,常常洒些香水敷衍一番。小伙伴们觉得,这种说法,当不会是信口开河:那些个吹着北风且暖洋洋的日子,这位老头从窗外经过时,教室里的人,鼻子里时常能嗅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气味。洒着香水的汗臭,真让人感到词汇的贫乏。这老头,来自北方,有公职,社会地位也蛮高的;只是,他这种不爱换洗衣服的坏习惯,最终坑了他。此地属于亚热带,一年到头,大汗淋漓的季节,当不少于六七个月。也就是说,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当地人一天洗两三次澡都不足为奇。试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女性,谁愿意跟这样一位常年一身汗臭的人过日子?!不难想象,尽管不乏热心同事为了张罗对象,结果只能是最终走不到一起。如果当时就盛行“钻石王老五”一词,这蹉跎了半辈子的老头,“当之无愧”啊!
梁晓刚和他的小伙伴们,对于大人们的事情,一知半解的。有时,望着这老头渐渐远去的孤单的背影,也难免轻轻的叹上一口气。
是啊,如果不能入乡随俗,那日子多半也是不会好过的。
看到这儿,你大概要说,梁晓刚和他的小伙伴,只是喜欢“看热闹”,大致上只相当于鲁迅笔下麻木的看客;这样看来,这教室北边的“风景”,也不过如此罢了。
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梁晓刚和他的小伙伴,难道就只长着一对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