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算是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吧?
原来,那张开的四肢,再加上聚在腰间一字形的泥柱,整个看上去,不就是一个大大的“天”字吗?这朱家兄弟一下想开了:一个天字呈现在眼前,大概就是天意了。既然天意如此,又何必舍近求远,再去徒劳一番呢?更何况时辰将至,再不当机立断,就变成逆天了。于是,兄弟俩拿定主意,找到几根尖木棍,就着泥软,在这小土坡上,草草安葬了他们的父亲。若干年后,不堪元末暴政的起义席卷华夏大地。在这风起云涌、出民水火的战争中,几番大浪淘沙之后,一位将都城定在南京的义军首领,凝望着已经平定下来百姓安居乐业的南方大地,再远眺北方时,他发出了讨元檄文:“驱除胡虏,振兴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随后,北伐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将元室贵族逐出了长城以北。
以讨元檄文号令天下的人,就是朱元璋。(诛杀元朝的獐子!)
看到了那一个大大的“天”字,就此决定就地葬父的那一对朱家兄弟,其中的一位,就是那位奠定下此后两百多年大明江山的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
一个穷困潦倒连找个地方葬父都成问题的佃户,怎么会和一代王朝的开国皇帝连在一起呢?多年以后,踌躇满志的朱元璋,打量起脚下的锦绣河山,远眺着安居乐业的大明子民,会不会再想起那个夜晚的那一幕幕呢?是非成败,穷达祸福,功过曲直,谁人能够——“吉时到!逢凶化吉,苦尽甘来——”那道师洪亮的声音响起!从迷离恍惚惊醒过来时,梁晓刚第一眼所看到的,就是眼前多了一座新坟。
新坟砌好了,亲属要在坟前点香烧蜡烛烧纸钱,祭拜一番。
跪在坟前,看着眼前的一抔黄土,看着静静燃烧着的蜡烛和之前,看着那蜡烛和香火所缭绕着的烟雾,梁晓刚心头一时也是烟雾迷漫着:刚才,在大人们砌坟的时候,我怎么会想起朱元璋的那个故事呢?这故事,以前也是听大人们说过好几次的了。如果以历史的真实来衡量,颇有些荒诞不经的成分。只是,既然它能够在民间流传,应该也会有一定的道理。至少,它说明,对于坟地的选择,老百姓还是很重视的;大概,它隐隐约约寄托着老百姓过上幸福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望。此外,这个故事似乎也包含着这样的一层意思,一个人的是非祸福、穷达成败,其实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说清楚的。即便是拿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来说吧,面对着这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吃上顿没下顿,朝不保夕的,当时,谁能将他和以后的大明王朝的奠基人连在一起呢?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真的就像它字面上所说的那样简单吗?或许,黎明前最寒冷、最黑暗的时候,也正,也正是——
祭拜结束后,梁晓刚也跟在一行人后面,回家去了。
向东南方向走出一阵子后,梁晓刚回过头来,望向那新坟的方向。
天地的四角,隐隐的暮色,已在悄然聚拢。于是,他所能看清楚的,也就是那一抔黄土;至于墓前的那些石块,却像薄雾中的远山,模模糊糊一片的,不甚分明了。
晶莹的泪光中,梁晓刚暗暗地叹了一口气,接着,转身,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