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环境,会改变一个人。
大概是这样吧,小学时候,功课比较少,心思也单纯,学习劲头也足,就学得比较好。就是跟美女同桌,我又说过多少句话呢?上中学后,陌生的环境,繁多的课程,人也变得心猿意马起来了;甚至是可以这样说,每个学期里,我从头到尾用心听完的课,不会超过十节!如此的精神状态,好成绩又从何而来呢?小学时候,看过一本名叫《偷拳》的连环画,说的是杨氏太极拳拳祖师杨露蝉舍命偷学武艺的故事,仔细想来,上幼儿园之前,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当然,我“偷学”的是功课。
曾经的学习健将,如今却要为像点样子的分数发愁了,这是怎样的可笑与讽刺呢?
在岁月的长河里往回游,极限在哪儿呢?那时,我家还住在龙潭边上,一个夜幕渐浓的夜晚,家里的那条狗走失了,失意、怅惘、遗憾,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再往前追忆,就是轻烟薄雾般的混沌一片了。这,应该是我五岁时的事情,也就是说,五岁以前的情景,就很难回想起来了。哦,五岁的时候,开始学煮饭了。煮饭倒不是什么难事,将水煮开后,倒出一点米汤,再用小火煮上一阵子,当水蒸气里飘出丝丝缕缕的香气,就可以停火了。难的是,煮猪潲。其实,道理也差不多,只是时间比较长,特别是夏天,在火边的时间久了,黏黏的臭汗,再加上蚊子嗡嗡地飞来飞去,就有点不耐烦的。如果妹妹在一旁,我就会叫她将对面的柴草搬过来(为安全起见,灶边一般不能堆放成捆的数量较多的柴草!),美其名曰“抢收”。哦,住房与厨房之间有一小片空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井,那时候,我时常搬出一面大镜子,将光线投在墙上。有点像放电影,只是,那墙上光亮处,画面太简单、太单调了。
五岁时侯的事情?我就这么肯定?试佐证一下:现在新圩场南侧,也就是大马路南侧,有一处楼房,哦,也就是阿光新房子的对面。那年秋天,我到里面玩,发现墙上挂满了相片。稍一啄磨,我发现,这是某一个人从小到大到老的相片。中年以后,相片上的人,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那就是,下嘴唇右侧,有一颗有别于常人的痣。他是谁,墙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有关他的相片?他的双眼,是如此的坚定、慈祥、博大宽容,这样的眼神,显然也是难得一见的。那么,拍这些相片的时候,他在想些什么呢?此外,为什么在这个秋天而不是别的什么时间,墙上会有他这么多相片呢?一年后,也就是1977年秋(这个时间,绝对没问题!),我读小学一年级了。通过看课本,听老师上课,一年前的那一幕,我大体上也弄清楚了。多年以后的这个寒冬腊月的上午,站在龙潭北边的这块空地上,我想起了这些,有何玄机呢?从表面上看,至少证明了这一点:对我而言,有意识地记事的时间,是从五岁开始的。不过,“证明”这一点,有什么实际意义吗?要说实际意义,的确一时也说不上。是啊,五岁以后的事情,我记得再清楚,说到底也是回不去了的!当然,记忆也并非全无用处,至少,对一个学生来说,书上的许多东西,都是要牢牢记住的。每一天里的日常生活,离开了记忆,也是难以想象的,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外出后,忘记了回家的路,那该怎么办呢?想起来,记忆倒是和人的影子,差不多的。
记忆,或许也会是一面镜子。就拿那件事来说吧,自从那条狗走失后,我家就再也不养狗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对于自己家养的狗,人都是蛮有感情的,一旦走失,心里肯定很不是滋味。这样一来,如果不想再失望一次,再难过一次,再懊悔一次,索性不再养狗,也在情理之中。哦,以前,我倒是很少从这个方面想问题。希望,有时候,的确有点像美丽的肥皂泡。
静下心来的时候,我时常会追忆往事。这,这是什么原因呢?昨天,今天,明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的三个阶段了。眼前的一切,是今天!不过,她稍显突兀,也就是说,面对着眼前的这一切,你时常会纳闷:这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回事今天这种样子呢?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开始追忆、思索那逝去的昨天了。也就是说,在内心深处,你的今天,和昨天是连在一起的,她们是一个浑然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至于明天,由于还没有到来,到不必要很迫切的去想。这样说来,人的生活,的确是离不开回忆的。就像今天这个上午,我站在这儿,对往事过着电影。那么,我为什么不尽快回家呢?眼前的这一切,眼前这迷蒙烟雨中的一切——“哦,我想起来了——”想到这儿,梁晓刚说出了这样的半句话。
只见他淡淡一笑,接着,又凝神瞩目起寺庙西侧的那几间小瓦房来。
原来,当年,那邻家小女孩,就住在那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