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佳处,美不胜收。
出水口西北侧,一颗大樟树,就像半道长虹,迎面而来。
从位置上看,这棵樟树,位于最西侧那棵寄生树的东侧,大概是有感于那寄生树过于雄壮、威严了吧,生长过程中她有意无意之间,老是向东南方向倾斜,久而久之,就是如今这副躬身折腰的样子了。这棵大樟树,以斜为美,称得上一个“怪”字。这大致呈三角形的三棵风姿各异的大树,均是枝繁叶茂,同气连枝,就像上天撒下的一张大渔网,君临潭体上方。这样一来,即便是烈火烁金的炎炎夏日,潭水四周也只是光影细碎,点点金黄,人于潭上如沐春风,清凉惬意至极。这棵大樟树以东一二十米处,屹立着她的一位本家。从规模、长势上看,最东侧的这棵大樟树,一脸我行我素的样子,根深干粗,枝繁叶茂,那尽情疯长的气势,当不在那寄生树之下。这,真可谓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了。东侧大樟树东南二三十米处,还有两棵稍小一点的大榕树。要是放在别的地方,这两棵大榕树也堪称巍峨雄奇、亭亭如盖,只是,前面五棵树过于神奇、苍劲,倒使得她们不足为奇,不入法眼了。
据说,这七棵大树为七仙女下凡而致。对此,梁晓刚的感觉是,此处泉水堪比琼浆玉液,能够长年累月地与这样的清泉相守望,那寂寞天宫,不回也罢。当地人故老相传,北宋名将杨文广班师回朝时,曾路过此地。问起地名,当地土著答以“落满”二字。的确,如此茂盛的大树,其叶落下之时,飘满潭上,不足为奇。若干年后,大概是有感于“落”字有欠大气、得体,遂改为“洛”。洛满,这一千年老街,由此名垂史册,沿用至今。试想,这“洛”,即为洛水、洛阳,小街上自不乏中原南迁之人的后裔,地名着一“洛”字,以寄托故土之思,也是情理之中。
限于阅历,梁晓刚对这些方志、掌故,也不甚了然。那么,此时此刻,他潭边四顾,一时不急着挑水回家,又为了什么呢?原来,时值寒冬腊月,四下人语甚少,一丝寂寥正蚕丝般缭绕着他的心间:水气氤氲、绿叶如新,诚然是不错的。然而,如果能够自由选择,我依然希望这时身处炎夏。夏天,多好的季节啊!每逢暑假,也不过十点钟光景,我和小伙伴们就坐不住了。因为,这时候的龙潭,就是我们的乐园。跳水,游泳,捉迷藏,尽情地玩,直玩得天昏地暗、精疲力尽。这捉迷藏,可不是墙角屋檐下的那一种,而是水陆两栖的!你看得见小伙伴在哪儿,可是要捉得住,还是要有一点功夫的:在岸边跑的时候,明明已碰到那脊背了。这家伙依然不肯俯首就擒。那皮肤,泥鳅一般滑,力道稍有不足,他就跳到水里去了。就在你愣神的瞬间,他就从水里探出头来,向你挤挤眼:有本事,就下来捉我啊!面对着这样的漏网之鱼,你自然要咬一咬牙,暗自想到:你这秋后的蚂蚱,还狂得了几下?于是,你一个蛟龙入海,潜到水里,只想着把他“捉拿归案”。尽管不一定跑得过十五,但他既然逃过了初一,一番挣扎,总还是免不了的。你下了水,他自然要往岸边逃了。于是,好一场水花四溅、你追我赶!如果此时水里再揪不住他,岸上就继续撵吧!反正,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有的是力气。
如果说水上迷藏稍显费时费劲,那么,打水仗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