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地冻天寒。
早饭过后,稍事休息,回乡过寒假的梁晓刚,要挑水去了。
一看到“挑水”一词,估计不少读者会忍俊不禁。是啊,“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三个和尚的故事,一向脍炙人口,喜欢对这个故事点评议论一番的,当不乏其人。不过,我们的主人公梁晓刚对这个故事是很不以为然的:唉,怎么会没水吃呢?这三个和尚,完全可以采用轮班的方式,比如说每人挑一天,就像学生值日一样,保证天天有水吃。故事里的这三个和尚,头脑这么简单、幼稚的,没水吃,活该!这,大概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吧?
那些年,小街上尚无自来水,水井也有限,到龙潭挑水吃的,倒也是络绎不绝。由此,你不难想象,梁晓刚对“自来水”一词,是直摇其头的:无论是到龙潭去挑,还是从井里取,都是要费一费功夫的;就算是管子里的水,如果没有水厂,没有接水管,就会有水吗?“自来水”,自己到来的水,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以前有一篇课文叫“吃水不忘挖井人”,倒是道出了生活的真谛。
梁晓刚家厨房的后面,也是有一口井的,只是口感欠佳,总有一丝咸味,与龙潭水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了。这样的水,的确不适于饮用,因此,到龙潭挑水,是这家人的必修课。
你或许会问:梁晓刚上头还有一个哥哥,要说挑水,似乎还轮不到他吧?
你的惊疑,大有道理。
还在龙潭边上住的时候,这挑水一职,的确先有兄长出任。梁晓刚呢,一向跟哥哥是形影不离的,也就时常跟在了哥哥后面。如今想来,他哥哥倒也是个“有心人”,不时叫他钻到扁担底下,切身感受一番。虽说小哥哥两岁,梁晓刚的肩头,倒也生长正常,先是分担,接着是独自一人的一两步,五六步,十来步,一来二去,在哥哥的言传身教、悉心栽培下,梁晓刚渐渐熟悉、学会了挑水的全过程。于是,有那么一天,哥哥将扁担交到他手中,让他独立自主去了。
若论直线距离,从家门口到龙潭,满打满算,尚不足百米;不过,在实际的运行中,由于要转一个大弯,一百多米的路程,总还是会有的。一对小桶,挑起来也不算太重,最多咬咬牙也就过去了。然而,每次挑着水回到家,梁晓刚总觉得,哥哥的脸上,似乎总挂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晓刚啊,还撑得住吧?哥哥还有别的事情,你就多加一把劲吧。如此洋洋自得的模样,是可忍孰不可忍?终于有那么一次,梁晓刚撂挑子了。然而,哥哥并不买账:独自挑,没门,反正你也学会了!小哥俩相持不下,只能折中了,那就抬水吃!于是,三个和尚的故事,还真的上演了!由于年纪小,在哥哥的一再坚持下,梁晓刚只能走前面,当前锋。小哥俩抬水吃,一下成了目击者的谈资:
“晓刚,换到后面去吧,你哥哥老是将绳子往前移——”
“你哥哥在后面念什么,牛走线来人走后——”
“真想不到,不用买票,也能看到这样精彩的镜头了。”
“是啊,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说得一点都不错。”
“这小哥俩,长得一模一样,又这么好玩的,以后可以去演电影了。”
“演电影是以后的事情,现在的这些镜头,也够精彩了。”
“是啊,我也算是大开眼界了。”
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没办法钻到地底下,就只能加快脚步了,至于哥哥是否真的在后面做什么手脚,梁晓刚也就无暇顾及了。抬了几次水之后,梁晓刚最终作出决策:从此以后,我自己挑!
做出这样的决定,倒也不是梁晓刚思想境界有多高:其一,不就是一担水吗?何必让人指指点点的。再说,我也不是挑不了!其二,抬水,一般情况下是只抬一桶,费时费力,路程倒是翻了一番,何苦呢?其三,挑水,不用去问别人,只要自己愿意就行,多自由,多自在。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梁晓刚拿过扁担,独自挑水去了。别的不敢说,就挑水而言,他的确是家里不折不扣的一把手!想想看,日常生活中,他能充当一把手的机会,着实不多啊。
家,由龙潭边搬到了西北近两百米处;水桶,由小到大,一担水也近百斤了。不变的,是扁担的主人,我们的主人公梁晓刚。也就是说,每当拿起扁担,梁晓刚不免几分得意:这活儿,不是什么人都喜欢玩,都玩得转的;我的拿手好戏,总算也有了,那就是挑水。
这天上午出门时,外面飘起了小雨,走出屋檐下之后,梁晓刚下意识的望了阿豹家大门口一眼。没人,大门依然紧闭着,门口空荡荡的。
梁晓刚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向南走去。这一次,他不再路过阿豹家的大门口。
细雨如丝,迷蒙中透出几分悠长和缓慢,这正如梁晓刚走向龙潭的脚步:这挑水的时间,也有好几年了。现在所住的房子,是从房族姨妈手里买来的,新街热闹,姨妈家搬到那儿,赚钱就更容易一些了。我搬到这儿,跟阿豹比邻而居。别的不说,对这样一个名头很大的人物,倒是多了几分了解。如果依然住在龙潭边,这样的事情,是难以想象的。六年级的班主任说我是“阿豹的队伍”,倒也不全是信口开河。哦,路过阿强家门口了,大门关着,阿强知道我回来了吗?哦,挑了一担水回来,他家也就开门了吧?那时候,就能见到他了。见了他,这样的夜晚,还会到外面练武吗?如果一直下着雨,恐怕就不用去了。如今,我是去挑水。其实,没必要将挑水想得那么可怕。家乡话里,一般将“干活儿,说成是“做活路””。不妨这样想,做活路,多传神多深刻的说法呀:做了,就是活路;不做,那就是死路一条!阿豹如果能够真正想清楚这一点,就不会到今天这步田地了。此外,还有“力气去力气在”的说法。这力气,就像泉水,用了还有,大可不必太懒惰。甚至,不少人将生活说成是“做吃”:做了,才有来吃;不做,那就只能饿肚子了。仔细想来,父老乡亲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往往就是至理名言。我,多少也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人,心里的功夫也算可以,要说动手,那就不值一哂了。这样说来,多做点体力活儿,倒也是一件好事。至少,这样一来,一个人会显得精神些。哦,我六年级的美女同桌,也是久违了。
这一路走去,我还会遇见她吗?如果见了,我该说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