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帝王之术,制衡御人。
鄢陵之战晋厉公战胜了楚国,解决了暂时的外部忧患,于是他想着趁势解决一下内政问题。晋君这些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抗衡楚国上,因而忽视了国内贵族势力的发展。一些士族大家借着抗楚而得重用,有的已经发展到可以威胁晋君的程度,比如卻氏家族、栾氏家族。【没有外患必有内忧,晋厉公想削弱贵族的权势反而加速了他们的反抗进程。】
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发生在自家身上,栾书先行动起来。卻氏家族在鄢陵之战中的功劳大过栾家,栾书担心晋厉公利用卻氏打压自己,就先下手为强,向晋厉公捏造假消息:“温季子(温乃郤至食邑)通楚谋立孙周。(公孙周是晋襄公曾孙,桓叔捷之孙,惠伯谈次子,晋厉公的侄子。孙周从小聪颖过人,名重当时。当时有传言说:晋侯州蒲不似人君,唯周子才堪匹配。)”晋厉公于是开始猜疑卻氏。
接着栾书设计坐实传言。他写信给在周都做质的孙周,建议他尽量将郤至收为己用。他说信上说:“郤至尚且年轻就已建功立业,此人能力极强,可以助君成大事。”
后来,郤至被委派代表晋国去周都进献晋国在鄢陵之战时所获的战利品,孙周果然邀请郤至,两人商讨了什么没人知道,但是两人的这一举动被晋历公的眼线报给了历公。现在在历公看来,郤至同孙周密谋叛乱的事情已经成为事实。
历公于是找到一个借口,将郤至连同郤氏家族连根拔起。只是历公没有想到是没人制衡的栾氏家族借机做大,最终在朝中只手遮天,历公的亲信皆被踢出朝堂,最终历公被栾氏和中行氏弑杀。【熟悉帝王之术的人应该理解制衡御人的道理,历公急于求成,功亏一篑。】
为了名正,栾书弑君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新君,而且这个新君最好年幼,这样他才能掌控一切。
想来想去,他们想到了在周都的孙周,之前孙周似乎很听自己的话,不然他也不会那么顺利除掉卻氏家族。于是他们派遣荀罃、士鲂去面见周天子,请求周天子放孙周回国做新君。
孙周此时年纪虽小,但他自幼博览群书,对政治的了解程度已超过了他的年龄所应该有的了解度。他从国史上读过:晋灵公被弑,公子黑臀被迎立为成公,名为国君实为傀儡。目前他要考虑的是:我可以让自己不被别人掌控吗?
考虑良久,孙周毅然踏上回国之路,他相信自己可以把晋国的天地换一换。
公元前573年1月,孙周一行进入晋国境内。在清源,晋国大臣摆开排山倒海的阵势,栾书领班,拜迎新君回国主政。
孙周没有被阵势吓到,他昂首阔步,走上高台。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他的气场很足,面对群臣,他言语出惊人:“我能为君本非我欲,岂非天意?寡人羁旅他邦,且不指望还乡,岂望为君乎?君之贵者,命令以自出也。若以名奉之而不遵其令,不如无君矣。卿等肯用寡人之名,只在今日;如其不然,听卿等更侍他人。吾不能坐拥空名之上,为州蒲(晋厉公名)之续也。”
一席言毕,伏拜的群臣都惊的跪着不敢动。这时有一个人大呼:“唯君命是从,不敢有异心!”
孙周趁势与诸卿大夫行仪式作盟,他的言辞、他的作为此时已经征服群臣,栾书迎了一个自认为会被自己掌握的新君,此时后悔不已。
公元前573年二月初一,年仅14岁的孙周在众臣、国人的拥戴中,走上朝堂,正式继位,是为晋悼公。随即告太庙于曲沃,就这样,晋国进入了晋悼公时代。
悼公即位后,第一次早朝的议题就是“责厉公之难”。经过群臣互举,逐不臣者七人,碟杀程滑。悼公对事情的经过其实心知肚明,这么做只是为了一个形式,为了杀鸡儆猴。此形式之后,厉公时代所遗留的问题基本被解决。
紧跟着晋悼公立即出台自己设计了很久的一系列新政:招贤纳才,以补官损,兴利除弊,洁净官场,提倡清廉,严禁贪污;免除劳役,杜绝剥削,以此激励国人辛勤劳作;照顾孤老,亲见老者,关怀国人;起用贤良,关爱士子,拢护士族,避免内耗;匡扶穷人,援助灾民,以善教民,上行下效;降低赋税,宽待罪人,慎用民力,不侵农时。【晋悼公政策可以照顾到晋国各阶层的利益需求,因而在国内获得了广泛支持。】
此外,为从最上层整肃官场风气,以此改善整个政治环境,悼公重组八卿。他认为,卿者,乃君之四体,必须贤且能者任之。悼公虽久居国外,但对国内事情了如指掌:“邲之战,魏锜助荀首俘楚榖臣及连尹襄老,使子羽免于难。鄢陵之战,魏锜射瞎楚子,败楚军。安定晋国,魏锜之功大,其族竟无人显赫。士鲂,随会幼子,范燮胞弟。范武子制法度以安晋,遗用至今;范文子亲躬国事使诸侯归附。彼父子之功岂能忘却?昔日,晋讨赤狄,秦人伐我,魏颗克敌于辅氏,功在社稷。今秦尤惧,其子岂可不重用?”
悼公安排得当,满朝上下无一不服。【悼公的安排中,既肯定了栾、荀、韩、范旧贵族的利益,又提拔吕相、彘鲂、令狐颉、赵武等新人。其实,悼公是在分化八卿,制衡他们。新兴贵族要想站稳脚跟,必然会以晋君为中心,旧贵族也就多了一股制衡的力量,中央集权也就得到巩固。后来的事实证明,悼公的做法十分有效。】
关于任命百官,晋悼公知人用人井然有条。他以祁奚果敢不鲁莽,命之担任中军尉,羊舌职机敏有礼节,命其佐祁奚,魏绛勇敢守纪,命之担任中军司马严恪军纪。此外,张老明智不奸诈,担任中军侯奄;知铎谒寇恭敬自强,担任上军尉,籍偃敦厚恭顺,担任上军司马;程郑端庄正直,担乘马御。
后来,在祁奚和晋悼公之间就发生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经典故事。【曾经学过简易白话版的,这里便省事不写了,原文如下|晋平公问於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晋悼公作为一个少年君主,常年旅居在外却对国内政治了如指掌,任用贤才如数家珍,可见其杰出的政治天赋。短短一年时间,晋国果然改天换地,全国上下欣欣向荣:皂工隶碌、民耕兵勇、官廉吏勤,晋国的中兴拉开序幕。
对楚,晋悼公“三驾疲楚”,最终楚国疲败,下节再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