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高热
发热是指体温高于正常而言。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临床上按体温高低进行分类,一般<38℃称为低热,38—39℃称为中热,>39℃即称为高热。从发热的病理生理上看,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若高热持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可威胁到患儿的健康。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任何年龄都可以患病,而年龄愈小患病愈多。小儿高热在临床中很是多见,病因也很复杂,所见病证众多,因此论治之,一是从病而治,二是论热施治。
体温高于39℃,伴有面红、耳赤、口干、便秘、尿黄等症象为特征。
中成药疗法
1.清开灵口服液每服1支,每日3次。清气凉营以退热。
2.紫雪丹每服0.3—0.6克,每日2次。清热息风。
3.儿童清热口服液每服10—20毫升,4小时一次,热退停服。清热解毒,解肌退热。
西医疗法
1.病因治疗对于高热患儿首先应查明高热的病因,针对不同疾病来进行治疗。
2.对症治疗要加强护理,给予足够液体,必要时可选用退烧药,但要注意病毒感染慎用乙酰水杨酸类,以防Reye综合征。
预防与调护
1.高热在临床上见于许多疾病。因此预防本病在于平素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饮食卫生,凡疫疠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到公共场所。
2.患儿应卧床休息,给予充足水分,饮食上应易消化而富于营养。
(第二节)惊厥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证,可由多种原因及多种疾病所引起,临床以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意识不清为特征。本病中医称为“惊风”,俗称“抽风”。任何季节都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较复杂,范围较广泛,往往涉及到外感高热、暑温、疫毒痢、肺炎喘嗽等病证。病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将之列为小儿四大要证之一。
1.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2.有接触疫疠之邪,或暴受惊恐的病史。
3.虽来势急骤,但在惊厥之前常有发热、呕吐、烦躁、摇头弄舌、时发惊啼或嗜睡等表现4.出现痰、热、惊、风四证,或伴有以下八候中的某些症状。
(1)四证:
(1)痰证:咳嗽气促,痰涎壅盛,喉中痰鸣,神志不清或昏迷;(2)热证:高热目赤,唇颊掀红,烦渴饮冷,便秘溲赤,甚至神昏谵语;(3)惊证:昏谵惊叫或恐惧不安;(4)风证:牙关紧闭,口角牵引,二目窜视,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
(2)八候:是指搐、搦、颤、掣、反、引、窜、视。
(1)搐:肘臂伸缩;(2)搦:十指开合;(3)颤:手足头身动摇;(4)掣:势如相搏;(5)反:项背强直,角弓反张;(6)引:手若挽弓;(7)窜:目珠斜视,或偏左或偏右;(8)视:直视如怒,睛露不活。
5.可伴有头痛、呕吐或腹泻、便脓血等症状。
中医验方
1.撮风散全蝎、蜈蚣,朱砂各2克,麝香0.2克,共研细末,1次吞服,用于急惊风。
2.民间验方金老鼠屎5—7粒,银戒指1枚,加水100毫升同煎,饭前服,每日2次,主治小儿不明原因的惊厥及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者。
3.镇惊丹胆星、白附子、僵蚕、天麻、全蝎、乳香、麝香、金箔、羚羊角粉、蝉衣、菖蒲、龙齿各适量,取上药制成丸,取30克分20日用,每日早晨白开水化服,20日为1疗程,适于高热惊厥。
4.镇惊汤羚羊角粉1克冲服,灯心1克,钩藤、防风、全蝎、僵蚕、胆南星、麦冬各4克,生地黄5克,当归、天麻各3克,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生石膏30克,薄荷(后下)、甘草各2克,水煎频服,或分2次服,用于小儿热惊厥。
5.集成金粟丹制胆南星、天麻(姜汁炒)、乳香(去油)、全蝎(去尾足)、煅赭石、白附子、白僵蚕各30克,麝香0.6克,冰片0.9克,金箔50张为衣,共研细末,水泛为丸,为皂角子大,每日早晨开水化服1丸,用于小儿热惊厥反复发作者,在未发作前连服1个月,重者服2个月。
中成药疗法
1.小儿回春丹每服2—3粒,每日2次。疏风清热,透邪镇惊。
2.紫雪丹每服0.3—0.6克,每日2次。清热息风。
3.苏合香丸每服半丸,每日2次。芳香开窍。
4.至宝丹每服半丸,每日2次。清热开窍。
5.琥珀抱龙丸每服1丸,每日2次。益气安神,豁痰镇惊。
6.清开灵注射液每次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清气凉营。
推拿治疗
急惊风欲作时,大敦穴上拿之或鞋带穴拿之。惊风发作时身向前曲者,将委中穴向下掐住。身向后仰者将肘上鬼眼穴向下掐住。
西医疗法
治疗原则有四:
(1)维持生命功能;(2)用药控制发作;(3)寻找并治疗病因;(4)预防惊厥再次发作。
首先要保持气道通畅,维持正常血压,体温升高者用退热药或物理降温,吸氧并准备好气管插管。开放静脉通道,取血查常规及生化,测抗癫痫药浓度,测血气。纠正低血糖、酸中毒及其他电解质紊乱。注意输液量不宜过多。
药物控制发作可用以下方法:
首选安定类药物。这类药的优点是对各型发作状态都有效,较安全,作用快,5分钟内生效,最适用于急症。缺点是作用时间短,过量可有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故需呼吸、血压监测。每次安定0.3—0.5毫克/千克,最大剂量10毫克,静脉注射,速度每分钟1—2毫克,必要时15分钟后重复一次。
安定无效时可用苯妥英钠静注,开始用10毫克/千克,注射速度不超过每分钟50毫克。1小时后用加强量5毫克/千克,然后在24小时内分次给10毫克/千克,全日量共25毫克/千克。静注后20—30分钟生效。
上述治疗无效时可用苯巴比妥,开始量10毫克/千克静注,注射速度每分钟不超过50毫克。15分钟后起作用。必要时20—30分钟后再给一剂10毫克/千克。
发作仍不停止,则需全身麻醉,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使脑电图保持于暴发抑制的状态,或近于平坦波形,约2小时后可逐渐撤去全麻。
预防与调护
1.预防本症的发生,主要在于平时加强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惊恐,减少疾病,防止惊风的发生。
2.对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儿,应使其侧卧,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其上下牙齿之间,随时吸出咽喉分泌物及痰涎,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咬伤舌头,或发生窒息。
3.患儿抽搐时应密切观察其体温、呼吸、脉搏、出汗、血压、瞳孔、面色等情况的变化。抽搐时切勿强制牵住而扭伤筋骨,导致瘫痪或强直等后遗症。
4.抽搐停止后,患儿多疲乏无力,喜睡懒言,应给予足够休息,避免一切噪音,不宜呼叫,使正气得到恢复。
5.抽搐后不要马上食用油腻厚味,应以素食、流汁为主,夏季可饮西瓜汁、番茄汁,冬季可吃鲜橘汁、苹果泥,痰多时可给白萝卜汁或荸荠汁。病情好转后,适当酌加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品,如鸡蛋、牛奶、藕粉等。
6.经常更换卧位,每天用柔软毛巾温水擦澡,或用乙醇摩擦受压部位,使之气血流通,防止褥疮。
(第三节)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搏动,血液循环完全停止,全身器官组织血液流动停止或极低血流状态,临床上表现为摸不到脉搏、窒息、无意识,死亡外观。中医认为心脏骤停属“心阳暴脱”与“脱证”等范畴。心电图表现为室颤、室性心动过速,心室自主节律或停搏。
1.皮肤黏膜苍白或紫绀。
2.瞳孔扩大,光反射消失。
3.呼吸停止(胸式或腹式呼吸运动微弱或完全不动)或喘息样呼吸。
4.脉细弱或无脉、心音低钝或消失,有时先有心动过缓或过速的预兆,严重时颈动脉及股动脉搏动消失。
中医疗法
心跳骤停辨证属心阳暴脱,亡阴亡阳之证,可分为以下几型。
1.外邪炽盛亡阴亡阳型
主证急起寒战,高热,常伴意识障碍,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舌红,苔黄,脉细数而弱,继之骤发心跳停止,四肢厥逆,脉搏停跳。
治法益气养阴固脱。
方药生脉散加味:人参或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生地黄、元参、丹参、丹皮。
2.心气虚衰心阳暴脱型。
主证心悸乏力,动则气短不续,端坐呼吸,苍白食少,腹胀满,形寒肢冷,唇、指(趾)发绀,舌体胖嫩,色淡而润、苍白,脉沉细弱或结代。骤发心跳停止,四肢厥逆,脉搏停跳。
治法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味:人参、附片、干姜、甘草、当归、川芎。
3.痰湿阻肺心阳暴脱型。
主证呼吸急促,喉内痰鸣,胸腹痞满,咳嗽无力,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唇、指(趾)发绀,骤发心跳停止,四肢厥逆,脉搏停跳。
治法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四逆汤加减:人参、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肾壮阳;干姜温中散寒;甘草缓和附子、干姜的湿热;炙甘草补心气,心气复则心阳通,以达复脉之效,并治疗结代脉。
以上三型均伴血瘀,均需在方中加川芎、当归、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药。
西医疗法
第一阶段基本生命支持,现场急救。
基本生命支持的目的是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保证脑的存活。在可能的条件下建立静脉通道,并尽快地气管插管,即尽快行ABC复苏法复苏。
1.通畅气道(A)
(1)使病儿仰卧,保持头部轻度后仰,托起下颌防止舌根后坠而阻塞气道。
(2)清除鼻腔、口咽部呕吐物、分泌物及异物,除用吸痰管外,有条件的可行气管插管吸出气道分泌物,以使气道通畅。
2.人工呼吸(B)以口对口或口对鼻是最为有效且易行的方法,适用于现场急救。病人吸入的气体为操作者深吸气后呼出的气体,其含氧量约为16%—18%,CO2含量约2%—5%,病儿因呈过度换气,通气量达正常2—3倍,可使PaO2和PaCO2接近正常。
3.人工循环(C)人工循环可分胸内按压和胸外按压,目前胸外按压仍是有效方法,有效时心输出量可达正常的30%—40%,而脑只要达正常供血的15%即可避免永久性损害,急救时心脏按压应与人工呼吸同步进行。
注意:按压时用力过猛可致肋骨骨折或肝、脾破裂。
心脏按压有效的标准:
(1)可触及大动脉搏动(股、颈动脉);(2)瞳孔由扩大变缩小,对光反射出现;(3)口唇、甲床、面色转红;(4)自主呼吸出现,肌张力增强或有不自主运动。
(5)心电监护仪随按压可见相应的波形。
第二阶段进一步生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