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机体组织受损,进而激活一系列的细胞因子所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皮疹,瘀点,肝脾肿大,关节疼痛,白细胞增高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DIC,多器官功能衰竭或脓胸、肝脓肿、化脓性脑膜炎等迁徙性病灶。中医属“温病”、“温毒”范畴,又似“脓毒流注”等。
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皮肤损伤可见瘀点、瘀斑、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
2.肝脾肿大,压痛,可并肝脓肿。
3.关节症状关节肿痛,关节腔可有积液。
4.胃肠道症状呕吐、腹泻、腹痛,严重者可有中毒性肠麻痹或脱水、酸中毒。
5.重症患儿可并发心肌炎、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DIC、多器官衰竭、脓胸,并化脓性脑膜炎时可发生严重意识障碍。
6.感染中毒症状起病急,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萎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面色苍白、青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婴幼儿可有黄疸。个别体弱小儿可无发热。
中医验方
1.穿心莲30—60克,水煎,每日1剂;或研末装胶囊,每次3克,每日4次口服。
2.鸦胆子研末装入胶囊,每粒0.2克,5—15岁0.4克,成人0.6克,每日4—6次口服。
3.穿心莲30克,如意花根15克,一枝黄花9克。水煎,每日1剂,用到热退后3—5日。
4.大黄3份,白茛2份,共研为粉,每次1—3克,每日3次口服,主治伤寒并发肠出血。
5.半枝莲、鸭跖草、地锦草各15—30克,金银花10克,板蓝根30克,一枝黄花45克,水煎,每日1剂。
中医验方
白虎加人参汤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7克,西洋参3克,生地黄、麦冬、竹叶芯、犀角、甘草各6克,金银花、连翘各9克,黄连4克。每日1剂,水煎服,体温正常后改以沙参麦冬汤调服。主治脓毒败血症。
西医疗法
1.对症治疗控制高热;解除中毒性肠麻痹可用酚妥拉明每次0.5—1毫克/千克(每次不大于10毫克),15—20分钟1次,静脉滴注,连用2—3次,或用新斯的明或肛管排气等;同时对原发病灶进行清除和治疗。
2.支持疗法予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热量、酸碱平衡;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或白蛋白等均可促进康复。
3.药物治疗病原未明确前可根据细菌侵入的途径、患儿年龄、临床表现选择药物;通常选用广谱抗生素或对革兰阴性及革兰阳性菌均有效的抗生素联合用药;病原菌明确后据药敏试验选药:
(1)金黄色葡萄球菌宜用苯唑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常两种以上联合静脉给药,体温正常后继用10日。(2)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等,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铜绿假(单胞菌)可选用头孢甲噻肟与羧苄青霉素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厌氧菌感染首选甲硝唑与氯霉素合用。
外治疗法
适于局部有疔疮痈疖者。
1.初期鲜蒲公英、紫花地丁,芙蓉叶、马齿苋,选其中1—2种捣烂外敷;或选用金黄膏、玉露膏、千捶膏等外敷。
2.中期用八二丹或九一丹放于疮顶,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千捶膏外敷,如脓出不爽加药线引流。
3.后期用生肌散,以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
预防与调护
避免皮肤黏膜损伤;不滥用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强免疫力,及时处理感染灶。
(第二节)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有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引起“外科型”猩红热。各年龄组均可发病,2—8岁儿童发病率较高。感染后可获得较长久的抗菌和抗红疹毒素能力。由于红疹毒素有型特异性,型间无交叉免疫,故可见到再次罹患本病者。
中医称本病为“丹痧”,又有“烂喉痧”、“疫痧”、“疫喉痧”、“烂喉丹痧”等别称,乃感受丹痧时邪所致。丹痧时邪,乘时令不正之气、人体正气不足或内有蕴热之时而发病。邪气经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与内热相合,或邪郁化火,毒火内炽,入营伤阴,从而形成的本病病理演变的三个阶段。本病如及早发现,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潜伏期1—7天,平均3天;外科型1—2天。
1.前驱期
起病较急,发热,体温常在38℃—40℃之间。伴头痛、咽痛、全身不适。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水肿明显,扁桃体腺窝可有白色脓性分泌物,易剥离。软腭处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或红疹。病初舌被白苔,红肿的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称为“白草莓舌”;以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鲜红,舌乳头红肿突起,称为“红草莓舌”。
2.出疹期
皮疹多在发热数小时或第二天出现,先见于颈、胸、腹,24小时即可遍及全身。在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潮红的基础上,有均匀、密集的红色细小的丘疹,状如鸡皮,压之褪色,去压后红疹又现。在皮肤皱褶处,如腋下、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并伴有出血点,呈“线状疹”(帕氏线);皮疹呈猩红色,疹间皮肤潮红,惟有口周不变色,相比之下呈苍白色,称之为“口周苍白圈”。皮疹一般持续2—3天,重者可持续一周。在本期同时有高热、烦躁、口干渴等症状。
3.恢复期
发热一周左右,体温下降至正常,其他症状亦逐渐消退,皮疹依出疹顺序消退,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脱皮程度与出疹程度一致,轻者呈糠屑状,重者则大片状脱皮,手足可呈手套、袜套状脱皮。一般在2—4周后脱净,个别患儿持续长达6周。无色素沉着。
中医验方
1.丹痧预防方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各9克,甘草3克。水煎2次,合在一起分3次服,连服3日。用于预防猩红热。
2.甘桔汤桔梗、天花粉、连翘、地骨皮各9克,麦冬,大青叶、锦灯笼各6克,蝉蜕、甘草各3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主治猩红热恢复期。
3.解毒汤青黛、儿茶、黄芩、马勃各6克,生石膏12克,知母、生地黄、连翘、蒲公英各9克,甘草3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主治重症猩红热。
4.山栀子汤山栀子仁、白鲜皮、赤芍、升麻各30克,寒水石、甘草各15克,共为细末,每次3克,以紫草、薄荷各少许。煎汤温服,每日2次。主治重症猩红热。
5.凉血解毒汤牛蒡子、桔梗、甘草各6克,薄荷、焦栀子、绿豆衣、牡丹皮各10克,石膏20克,知母、川黄连、生地黄、玄参各9克,芦根25克。水煎,每日l剂,分2次服。用于猩红热普通型。
外治疗法
1.颈肿者,可外敷冲和膏或紫金锭。
2.咽喉肿腐者,用玉匙散、锡类散吹喉,若已溃烂可用金不换、珠黄散吹喉,每日2—3次。
中成药疗法
1.锡类散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取药少许,吹喉中。
2.银翘解毒颗粒剂每服1.25—2.5克,每日3次。适用于本病初中期。
药膳疗法
1.萝卜青果煎白萝卜125克,切片,青果6克,捣烂加水共煎,去渣饮汁,每日1剂。用于猩红热。
2.西瓜番茄汁西瓜1500克,番茄1000克,用洁净纱布绞汁合在一起代茶饮,每日1剂。用于猩红热毒在气营期。
3.樱桃煎樱桃核10克或樱桃适量,樱桃核水煎加糖口服,或樱桃挤汁1杯,炖热服,每日1剂,口服。用于猩红热初期。
4.雪梨浆大雪花梨(或鸭梨)1个,洗净,切片,加凉开水适量浸泡半日,再以清洁纱布绞汁。顿服,每日3—5次。用于猩红热恢复期。
西医疗法
首选青霉素,每日3万单位—5万单位/千克,分2次肌注,疗程7—10天;重症病人加大青霉素用量,配生理盐水100—25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2次,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如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20—30毫克/千克/日,每日3次)或头孢霉素等药物。
预防与调护
1.居室可用食醋熏蒸消毒。
2.充分休息,尤其在发热期间,宜卧床休息。
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4.注意口腔清洁,可在发病期间,以淡盐水含漱,每日2—3次。
5.注意皮肤清洁,用柔软毛巾擦汗,避免抓搔,防止皮肤感染。
6.在冬春季节,或流行期间,应少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7.对曾有密切接触病人的易感者,可给予相应抗生素,口服3—5天。
8.在发病后2—3周时,应作尿常规检查,如有肾炎发生可及时发现。
9.发现患者后,应及时隔离,至少7天,或在咽培养连续两次阴性后,解除隔离。
10.选用流食或半流食饮食,避免食用肥甘油腻之品,以清淡、富于营养为好。
(第三节)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咳及阵咳终末出现鸡鸣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幼婴易发生窒息、死亡。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无合并症者,一般预后良好。自从广泛施行百日咳疫苗接种以来,其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本病中医称为顿咳,认为是由时行疠气引起的肺系时行疾病。时行疠气侵肺,夹痰交结气道,致肺失宣肃。
症状与体征如下:
1.初咳期
为时约1周。咳嗽初起类似感冒,但有逐渐加重之势。可伴有流涕,鼻塞,痰白而稀,昼轻夜重。
2.痉咳期
从第2周开始,可达6周。主要表现为咳嗽连连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吐出痰液后咳嗽暂时缓解。咳时可伴面红目赤,涕泪交流,弯腰屈背。痉咳每日发作数次或数十次,可因进食、激动等诱发。
3.恢复期
咳嗽逐渐缓解而消失,约2—3周。此时咳嗽渐渐好转,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发作程度逐渐减轻,直至消失。可伴神疲乏力、纳少多汗等。
中医验方
1.马齿苋煎剂马齿苋200—300克,水煎2次,浓缩为100—150毫升,每日1剂,每日分2次口服。
2.双冬痉咳方天冬、麦冬各24克,百部、瓜蒌仁各10克,橘红、竹茹、半夏各6克。水煎,每日1剂,3剂后痉咳即可消除,再予5剂巩固疗效。
3.六子止咳饮炒牛蒡子、炒苏子、旋覆花子各5克,炒葶苈子3克,青蒿子3—5克,炒山楂子6克。煎汁150毫升,每日1剂,分2次口服,多于1周治愈。
4.四虫平喘散青黛、青果,制僵蚕、制全蝎、竹茹、桔梗各10克,地龙(干)15克,蝉衣9克,百部、蜈蚣各6克。上药焙干为末,高压蒸半小时,1岁以下患儿0.5克,2岁以下患儿1克,3岁以下患儿1.5克,3岁以上患儿2克,每日3次。
5.百天宁咳汤炙百部、鲜侧柏叶各10—15克,天竺黄、杏仁、前胡、葶苈子、生甘草各10克,陈胆南星、广地龙各5—10克,鲜石胡荽10—25克,大枣3—5枚。每日1剂,水煎2次,上、下午分2次口服。主治百日咳痉咳期,约半数5日内治愈。
中成药疗法
鹭鸶咯丸:每服1丸,每日2—3次。适用于顿咳初期或痉咳期。
药膳疗法
1.萝卜饴糖浆鲜萝卜汁250毫升,饴糖15克,二者共蒸,糖化即可,乘热口服。有下气消痰之功效,用于百日咳痉咳期。
2.罗汉果煎罗汉果1个,柿饼15克共煎,每日2剂,吃果柿喝汤。有清肺养阴,润燥止咳之功效,主治百日咳痉咳期。
3.大蒜方大蒜15克,生姜3克均去皮,加水适量煮熟后加红糖适量。每日1剂,分3—4次吃蒜喝汤,5岁以下酌减。用于百日咳各期。
4.秋梨白藕汁秋梨1个约300克,去皮、去核,白藕300克洗净。切碎取汁,每日1剂,代茶饮。有养阴、清热、化痰止咳之功效,用于百日咳恢复期阴虚者。
5.生芦根粥鲜芦根50克,竹茹8克,洗涤切碎,入锅加水适量,水煎20分钟,去渣取汁,加粳米30克煮粥,欲熟时加生姜2片,稍煮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有疏表散寒、化痰止咳之功效,用于百日咳初期风寒者。
6.麻贝梨将300克梨1只,自上端切下三分之一,然后自顶部将核挖出,再将麻黄1克,川贝3克研末为粉,装入梨中,再将梨顶部开口处切下的三分之一部分封盖,放碗中隔水蒸熟,再去麻黄,食梨饮汁。每日1剂,分2—3次服完。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对百日咳各期均有效。
拔罐疗法
取身柱、肺俞、风门、气门等穴。每日1次。
推拿治疗
运八卦,掐合谷,推肺经,掐揉二扇门,掐揉五指节,推脾胃,揉鱼际,揉太渊,掐尺泽。每日1次。
刮痧疗法
头颈部:全息穴区——额中带,额旁带(双侧),奇穴——双侧百劳。
背部:督脉——大椎至身柱,膀胱经——双风门至肺俞。
胸部:任脉——天突至膻中,前胸由内向外刮,肺经——双侧中府。
上肢:肺经——双尺泽至太渊,大肠经——双合谷。
下肢:胃经——双丰隆,肝经——双蠡沟。
西医疗法
1.一般治疗
按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对于小婴儿应加强夜间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有一定湿度;少食多餐,频繁呕吐者注意营养的补充。避免诱发痉咳的因素。
2.抗菌治疗
首选红霉素,每日50毫克/千克,分次口服或静滴,疗程14天,早期应用效果显著。不能耐受红霉素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每日100毫克/千克,分3—4次口服或分2次静滴。
3.对症治疗
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服用氯化铵、吐根糖浆或用α糜蛋白酶与5%碳酸氢钠的混合液雾化吸入。适当使用苯巴比妥或安痛定等镇静药。病情严重的小婴儿可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减轻痉咳症状,缩短病程。
4.并发症的治疗
针对不同的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治疗。
预防与调护
1.保持患儿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或惊吓。
2.保护易感儿,凡生后3个月,即应按期接种百日咳菌苗。
3.患病期间要注意合理安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及富于营养的食物。宜少量多餐,以免呛咳呕吐。
4.患儿居室应日光充足,空气新鲜,可到户外适当活动,但应防止剧烈活动及烟尘、异味等不良刺激。
5.发病后要注意患儿充分休息,尤其保证充足睡眠,夜间咳嗽频繁影响睡眠者,可在晚上加服百部10克、五味子6克、夜交藤15克的水煎剂,有助于止咳安眠。
6.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隔离至发病后40天或痉咳后30天。对于疑似患儿或与患儿密切接触者,应留察21天。患儿污染环境及物品,用一般消毒法及采用通风、日晒等清洁措施。
7.患儿发作时心情恐惧,成人要保持镇静,教育儿童于痉咳发作时,宜坐起或站立,手可扶持他物,尽量做到自禁咳嗽,常可减少发作。对幼小儿,可将其抱起,但不要紧抱或过于拍背,以防痉咳引起窒息。
(第四节)隐球菌病
隐球菌病属深部真菌病,是新型隐球菌及其变种在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免疫功能缺陷及不健全的条件下,经皮肤、黏膜等处进入淋巴系统及血液而后到达人体各系统,或经呼吸道进入肺、血液(或淋巴)而后到达脑及脑膜,或经鼻沿嗅神经(或淋巴)而后到达脑及脑膜,从而引起脑及相应被侵犯的组织器官早期弥漫性浸润渗出性病变及晚期肉芽肿生成等病理变化。临床上隐球菌脑膜炎起病较慢,主要表现为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肺隐球菌病常与脑膜炎并存,症状酷似肺结核,皮肤黏膜隐球菌病主要表现为痤疮样皮疹、硬结、肉芽肿等,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
1.隐球菌脑膜炎
(1)起病一般较缓慢,头痛、恶心、呕吐逐渐加重,晚期出现抽搐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时出现抑郁、易激动等精神症状。
(2)脑膜刺激征阳性,常伴有视乳头水肿及颅神经受累。
(3)晚期可出现偏瘫、共济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