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3900000008

第8章 必须知道的用药常识(4)

第二,别擅自调整输液速度。输液的时候,看着液体滴答滴答慢吞吞地进入血管,你是不是总有想把输液速度调快的冲动?千万别这样做。首先,输液的速度是根据药物的特点和安全性设置的,并不能随便更改。有些药物可以快速滴注,并且快速滴效果会更好;而有些药物非得慢慢滴才行。滴快还是滴慢,都要严格遵从医嘱。如果随意将速度调快,液体大量涌入血管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这对于心脏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可能没事,但对于原来心脏功能就不好的人来说,这些额外的负担很可能引起心力衰竭。其次,很多药物对血管有刺激性,如果输液速度过快容易发生静脉炎等不良反应。

第三,注意输液不良反应。输液的操作是直接开放静脉,药物本身以及输液操作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和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常见的是过敏性休克,最容易使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的药物是抗生素和中药注射液,因此输注此类药品时,一旦出现冒汗、心慌或呼吸困难,要及时通知护士。

另外,如果输注的药品和药品稀释剂之间相互不兼容,形成沉淀或者发生化学反应,也容易出现问题,患者可能出现发抖、高热等输液反应,因此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自己也要密切关注输液袋中液体的变化,若发现结晶、絮状物、变颜色等现象,要及时通知护士。

切记输液过程中不要离开输液室到处走动,要在医生、护士的视野之内活动,万一发生过敏性休克,可以及时获得救治。有时候,某些输液的不良反应不会立刻出现,因此保险起见,输完液应在医院再待30分钟,确认没有反应再离开。

用药无小事,理念决定疗效

儿童不是缩小版成人,应为其选用儿童剂型药

有一天,我在药房窗口值班,一个外国妈妈来买草莓味儿童口服补液盐,说她女儿拉肚子脱水,她要喂女儿喝点这个,女儿就喜欢草莓口味的。我告诉她中国没有草莓口味的补液盐,也没有儿童专用的口服补液盐,目前中国的药店或者医院里只有不区分大人儿童的两款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Ⅲ粉剂和口服补液盐Ⅱ粉剂。口服补液盐Ⅲ可以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冲调后给儿童服用;而口服补液盐Ⅱ的渗透压有点高,给儿童服用时需要将其稀释1.5倍(即1包粉加750毫升水而不是说明书上的500毫升水),才能和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推荐的低渗标准一致。但上述补液盐不是儿童专用剂型,口感都不太好,中国市场也没有供儿童选择的多种口味口服补液盐,而且口服补液盐在中国的普及率也不高,老百姓在药店里也不太容易买到。

她告诉我,她不仅在女儿拉肚子时会想到买这个,女儿感冒时她也会给女儿买这个。在他们国家,儿童口服补液盐不仅有粉剂冲水的,还有溶液剂直接饮用的,还有做成棒棒冰的样子冻成冰棒吃的,各种各样的口味,超市药店随处可见。我在美国的药房工作过,她说的情况我了解,于是我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发了一条微博,希望能有有识之士在中国生产更人性化的适合儿童口味的口服补液盐。这条微博很快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一天的时间被转发了3万多次,迅速地被扩散了出去,但与此同时,有些不同的声音也出现了,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有人说:能买到口服补液盐就行了呗,还在这儿矫情什么儿童口味!这样的人可能不知道,作为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一线药师,日常工作中我听到家长抱怨最多的就是药的味道不好,宝宝不吃或者喂不进去。喂不进去药和市场上买不到这种药的结果是一样的。另外,因为很多药没有儿童剂型,给儿童服用时,往往采用毫无科学依据的“儿童减半”剂量标准,可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童尚不成熟的肝、肾等重要器官很容易因此受到伤害,因此我才会不断呼吁全社会重视研发和生产儿童剂型药品。

还有人说:随便配点糖盐水喝喝就行了。真这么简单吗?目前市售的口服补液盐都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配方生产的。配方里不仅含钠,还含钾,除了这些盐成分外,还有固定配比的糖成分。糖起到往身体里运盐的作用,不可或缺但量又不能太大,否则会像海绵一样把体内的水吸到肠道,恶化腹泻。口服补液盐的配方是世界卫生组织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不断更新而成,截至目前已经更新了3次,我前面提到的口服补液盐Ⅲ的配方就是由此而来,所以绝不是我们自己随便配点糖盐水就能取代的。至于随便稀释的运动饮料、苏打水和果汁更不能替代口服补液盐,运动饮料、苏打水和果汁的含糖量普遍偏高,而钠的含量又普遍偏低。

拉肚子的主要危害是引起病人脱水,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如果补液不及时,严重的脱水会导致病人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上百万儿童通过口服补液盐治疗而得到存活,各国公认它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有效的液体疗法。作为轻、中度脱水的首选治疗药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必做静脉穿刺输液,病人在家即可服用。

从这次的风波,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老百姓需要更新的不仅仅是用药知识,还需要更新用药理念。现在已经不再是缺医少药的年代,当我们给病人用药时,越来越需要考虑病人在用药时的人性化需求。而提供适合儿童口味的儿童剂型药品,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对儿童的关爱程度,是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药物起效有快慢,不要指望都能“药到病除”

大多数病人在治病时,都比较祛病心切。在一个医生那儿拿了药,吃了一两天发现没有明显作用,就停药,或者增加药量,或者换药,有的甚至反复到多家医院就诊。这样不仅浪费精力和财力,还可能会延误治疗。其实,很多时候医生的诊断是明确的,治疗也对路,开出的药品也有效,只是少给病人说了一句话:服药后大约多长时间才能见到疗效。毕竟药物起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疾病要经历的病程也是不同的。

比如,消除症状的药物药效发挥就比较快,像退烧药大约30分钟?2小时就能起效。但针对病因治疗的抗生素等药物起效就比较慢,因为抗生素的杀菌或抑菌作用需要药物在人体内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能产生,而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快。另外,细菌感染被控制也需要一段时间。就拿最常见的肺炎而言,即使确定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使用抗生素后也需要观察2?3天才能看到效果,此时才能大致判断选择抗生素的种类和给药途径等是否正确。

此外,每种疾病都有它固有的发展历程。有些常见病不治就能自愈,被称为自限性疾病,常见的如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非感染性腹泻等。这类疾病在儿童身上高发,疾病好转通常需要1周左右的时间。面对儿童自限性疾病,家长往往表现得太过焦虑,不停地寻找“名医”。其实,不存在治疗儿童常见病的名医,家长缺乏的是对常见病的基本认识,以及对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儿童常见病“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精神好,往往生的就不是什么大病。很多儿科医生笑谈,他们喜欢接诊二手病人。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小宝宝的病,病程在5—7天,很多家长的耐性顶多就是2—3天,往往到了4—5天的时候就坚持不住了,换个医生再给宝宝看一遍。经过第二个医生治疗后,宝宝2—3天病就好了。其实这是宝宝的病程自然结束了,家长们还误认为是第二个医生的功劳,往往会抱怨之前的医生昏庸。

民间有句俗语“倒霉的医生治病头,走运的医生治病尾”,老百姓把患病的初期和患病的末期,分别叫作“病头”和“病尾”。人们在刚开始看病治疗时,往往都“求愈心切”,一旦不见效果,常会埋怨医生,所以说“倒霉的医生治病头”。而当病情渐渐好转,再去看医生,吃了第二个医生的药很快就见效了,似乎第二个医生能药到病除,于是,病人就夸第二个医生医术好,这叫作“走运的医生治病尾”。

另外,有些病是随着病程进展逐渐明朗的,比如幼儿急疹。这种疾病在6个月?1岁的宝宝中很常见。出疹子前会发烧烧得很厉害。家长看到宝宝发烧,会第一时间带宝宝去医院,但此时,因为疹子还没有发出来,哪个医生也不能明确诊断出宝宝患的是幼儿急疹,只有当疾病进展到3—4天,热退疹出才能明确诊断。也有些棘手的疾病,需要不断排除其他的疾病才能最后确诊,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初诊的医生排除了其他的疾病,复诊的医生才能给出正确的诊断。

这就好比吃馒头的经典故事:一个人因为肚子饿,吃了5个馒头都没解饥,又吃了半个才吃饱。吃饱了以后他就开始抱怨前5个馒头白吃了,早知如此就只吃最后那半个馒头了。是不是很可笑?看病也一样,切不可因为才吃一两次药没看到效果,就急着换药或者换医生。

药品不是越贵越新就越好

人们常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所以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人们喜欢买价格高的东西以求买到好的质量。但药品不是越贵越好。药品价格是由它的研发成本、原料成本、工艺制备过程以及销售环节等因素决定的,不是由药品对疾病的疗效好坏决定的。有些新药,由于研发成本高,定价会相应高,但不见得疗效就一定好过现有的老药。比如人们熟知的老药阿司匹林,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止痛、退烧,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心梗、脑血栓患者的血栓形成。它的价格很便宜,但它的作用是世界公认的。

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总希望从新药中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般来说,临床上对新药和刚进口药品的实际疗效及毒副作用的观察时间不长,需要有一个实践检验的过程,要经过大规模的临床使用才有可能发现其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在检验过程中,就有一部分新药由于经不起考验而被淘汰,比如曾经盛极一时的减肥药“曲美”(通用名:西布曲明),在临床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它会增加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包括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卒中、可复苏的心脏骤停、心血管死亡等),于是在全球范围内被禁用。所以不能盲目迷信新药。

服药后出现不适,先考虑药品的不良反应

有些病人服用某种药后出现不适,便认为是药品质量问题,甚至认为是医生开错药所致,进而引发医疗纠纷。实际上,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多数情况下是药品的固有属性,我们称之为药品不良反应,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副作用”。这类反应的出现不属于人为错误,不作为医疗事故的依据,只作为加强药品监管、指导老百姓合理用药的依据。

有些药品的不良反应是很难预测的,尤其是新药,因其上市前临床试验的病人数有限,病人所患疾病的种类单一,多数情况下还排除了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因此一些罕见的、长期才能表现出来的、发生在特殊人群身上的不良反应难以察觉,必须在大范围临床使用后才能发现。因此,要警惕药品不良反应,尤其要警惕新药的不良反应。

服药剂量随便改,等于拿健康当儿戏

很多人在药物剂量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虽然药物说明书上白纸黑字地写着一天几次,每次几片,可他们才不管,他们误以为增加用药剂量就会增强药效,于是深受疾病折磨时便给自己“下猛药”,本该吃一片的他吃两片,本该吃两片的他就吃三片。也有的病人会觉得“是药三分毒”,吃一点药减轻点症状就可以了,干吗还让身体承担不必要的毒副作用。我认识的一个哺乳期妈妈就这样。她生了病很着急,但不敢吃药,担心吃了药会对宝宝产生影响,所以,她就自作主张减少剂量,认为这样身体清除药物的速度就会快点,就能早一点继续哺乳。

药品通常是按克、毫克、微克等单位来计算剂量(注:剂量就是每次的用药量)的,不同的药物,剂量差别很大。例如葡萄糖、氯化钠等药是以克为单位计算剂量,吗啡、安定等药是以毫克为单位计算剂量,而左甲状腺素钠、舒芬太尼等药是以微克为单位计算剂量。患者服用药物的有效剂量是根据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得出来的,是非常精确的。患者随便增加剂量或减少剂量都是不对的。若患者随意增加剂量,可能会因服用过量中毒;若患者随意减少剂量,又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

比如,对乙酰氨基酚的常规剂量是500毫克,也就是每次服用500毫克的对乙酰氨基酚就能达到治病的效果。但如果你每次服用超过1000毫克,它就可能给你的肝脏造成损伤。为了避免对乙酰氨基酚过量造成肝损伤,2011年,美国强生药厂旗下的麦克尼尔消费保健品部门就修改了对乙酰氨基酚片剂的药品说明书,将每日最大剂量从4000毫克下调到3000毫克,就是怕老百姓吃多了伤肝。但如果你担心它的副作用,随意地把每次的剂量减小到200毫克,这样的剂量确实对身体不会产生副作用,但同时也没有疗效了,因为对于成人来说,这么小的剂量还没能达到药物起效的剂量呢,即使吃了药也可能白吃了。

这顿忘了吃药,千万别下顿找补

关于吃饭,老百姓有种说法是“这顿没吃,下顿找补”,意思是忘吃了一顿饭,下顿多吃一点找补回来。这个说法套在吃药上可不好使,如果忘服一次药,可千万别下次找补。因为每种药物每次服用的正常剂量是根据药品上市前多年的试验研究出来的,这样的剂量才能保证药物吸收入人体后能起到理想的治疗作用,又能尽可能地避免副作用。如果一次吃下两次的剂量,吸收入人体的药量起的可就不单单是治疗作用,而是有害的副作用了,严重者甚至会中毒。一次吃两次的药量相当于自己擅自增加药量,会使体内药量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造成不良反应。有些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很接近,擅自加量非常容易中毒,而且任何药物吃进去都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擅自增加药量会给肝肾造成负担。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如果想起来的时候距离下次吃药还有足够的时间间隔,可以在想起时及时把忘记吃的药补上,下次的药仍然按原来时间服用。比如一天一次的药(即每24小时服一次的药),在五六个小时内发现忘吃;一天两次的药(即每12小时服一次的药),在三四个小时内发现忘吃;一天三次的药(即每8小时服一次的药),在一两个小时内发现忘吃,都可以及时补上。但如果想起来的时候已接近下一次吃药时间,就不要补了。

同类推荐
  • 3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健康版)

    3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健康版)

    俗话说“三十而立”,30几岁的男人和女人正值人生的好时候,集精力、体力、经验和才智于一身,事业上也开始渐入佳境。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30几岁的男人和女人需要面对来自家庭、事业、朋友、金钱、社会的多重责任和压力,却又往往力不从心。从生理上说,30几岁这个年龄段,人的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亦开始呈滑坡状态。本套书的编写即迎合了这个年龄段人群的需要,让读者善待自己的身体,倾听自己的心灵,做到未雨绸缪,今天的拼搏绝不能以透支未来的健康为代价!
  • 关注现代生活方式病

    关注现代生活方式病

    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疾病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生活方式病”已经潜入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车代步、电脑前完成一天的工作、餐桌上推杯换盏、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引发了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本书针对一系列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由其引发的疾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其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大众健康科普读物。
  • 足道养生

    足道养生

    本书的特点是将中医传统经络系统与反射区理论相融合。作者详细介绍宁足道养生疗病的传统穴位、传统功法、手法、方剂以及足部反射区,内容比单纯反射区足疗更丰富翔实。第五章介绍了足道保健的手法,可供健康者选择使用。全书共有300余幅插图,易于读者掌握与操作。
  • 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本书介绍了中医诊断的基础知识和中医治疗的宗旨纲要。具体包括:该说中医诊断、健康与疾病的分水岭、中医怎样诊断疾病等内容。
  • 女性私密保健指导

    女性私密保健指导

    本书针对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皮肤的疑问、毛发的困惑、外阴的隐私、月经的烦恼、乳房的疑虑、性爱的疑问、更年期的苦恼等女性保健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解答和指导。
热门推荐
  • 楚妃谋略

    楚妃谋略

    五年痛苦隐忍,只为助他登上高位,但登基之后,他却下令灭她全家,赐她毒酒,甚至斩杀了他们的儿子!她恨,她悔,却只能含恨上流着血泪的眸!幸得老天垂怜,让她得以重生。除渣男,斗恶女,她步步为营,含笑将前世仇人亲手送上西天!惩姨娘,治公主,她精谋细算,悠然送害她妒她之人打入黄泉!重活一世,她不为情不为爱,只为护住自己的至亲。但她怎么也没有想到,擅长算计人心的自己,最后还是被某妖孽男算走了自己的心!
  • 重生之修仙校霸

    重生之修仙校霸

    李深这辈子过得很憋屈,虽然一直在努力,可是上学成绩不好,还经常被同学欺负,毕业后工作又没起色,拿着微薄的薪水勉强生活,喜欢的女人进了别人的怀抱。一次陪客户吃饭的时候,一瓶白酒下肚,进了医院,醒来却发现自己重生到了初中时代。他发誓,要把握好机会,这一世,要活得精彩!
  • 医闯天下

    医闯天下

    双时空的碰撞,她本是这个地方的人,不知为何来到了这个时空。当时空的再次碰撞,她,被自己残缺的灵体召唤,来到了她本应该所在之地。她又会在这里闯出何等的传奇?
  • 冤家情侣:完少的小冤家

    冤家情侣:完少的小冤家

    从法国回来的多变女王,在圣思莱雅遇到自己的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人完落熙。学校展开女仆活动,可怜的安若心和自己的敌人完落熙分在一组,成为了学校所有女生的公敌。在一次次接触中,安若心发现,自己已经完全离不开他。安若心到底会是什么样的结局,自己为什么会频繁遭受攻击,完落熙为什么每一次都在自己的身边?来了一个新学生,与完落熙做对。发誓要把安若心抢过来,两个男生谁会是安若心的真命天子?迷糊的安若心会选择谁?又会有什么样的麻烦阻挡着他们
  • 丞相的媚妾

    丞相的媚妾

    “碧落,我这里有一盒上好的绿豆糕,只要你玉手轻轻将绣球抛下去,这一盒绿豆糕就全归你了!”郑氏诱惑的说道。肚子里的谗虫被唤醒,婚事?绿豆糕。最终她为了一盒绿豆糕选择了抛绣球。她是不是天下最蠢的女人了?为了一盒绿豆糕就把自己给嫁了?还不知道相公是俊是丑!不会是残疾吧?
  • 龙门金剑

    龙门金剑

    一双血色瞳孔给他带神秘力量,却也给他带来无尽的痛苦。直到在一次刺杀事件中看到一个同样拥有血色瞳孔的神秘杀手,并在不久后幸运的得到了一卷龙门真解图,而从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进入一个神秘又残酷的世界。一切争斗都只因为金剑《龙门》注:该书是都市激战类小说,非传统武侠!!!全新的修炼体系,不一样的武学原理与招式运用,让你耳目一新。斗智斗勇!精彩绝伦的战斗场面,不容错过!
  •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讲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虽然取材于丹麦历史,但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腐化和堕落的尖锐的斗争。
  • 麒麟战尊

    麒麟战尊

    一个黄河边的穷家小子谷青阳,在黄河枯竭之时,发现了黄河河床下有一面石碑,石碑上有神兽麒麟大战一群神魔的石雕图,石雕图每时每刻都在重现那一战的场景,莫名的引动神雷,劈中了麒麟大战神魔之图,因此图中的麒麟化作一道血光冲进了谷青阳的体内,谷青阳便无意中得到了麒麟之血,在谷青阳体内孕育出了一尊传说中的神兽麒麟!因此谷青阳扶摇直上,傲视三界与六道之外的亿万大域,与齐天大圣是贼友,与玉帝老儿是棋友,与如来佛祖是深交,成为一代无人能敌的麒麟战神!
  • 武者战纪

    武者战纪

    本是废物般的李寻风,在复活后,变成了天才。但是我们做人要低调,就不要拿出来显摆显摆吧。低调做人,低调做事。无名又怎样。
  • 异世情仇

    异世情仇

    王朝更迭,天下动荡。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有成名已久的老前辈,更有青出于蓝的年轻新一代。有热血的武斗,也有缠绵的情仇。黑角虎郭亮挺着自己的草包肚子,一脸郑重的向天宣誓:“我要当最大的官,娶最漂亮的女人!”朱子青挥舞着开天大棒,喝到:“我乃玉面阎罗朱子青,哪个与我一战!”马跃抽出手中的宝鞭,说道:“师父,今天弟子就为你清理门户!”话音刚落,鞭影重重……红梅:“一年吧,一年以后我们在父亲的坟前相见,了解我们之间的恩怨……”说完,一滴眼泪划过脸庞,滴落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