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3600000017

第17章 史学部(277种)(8)

《集外集拾遗·〈游仙窟〉序言》等提及此书。常璩,出生于大族,青年时期广读典籍,知识渊博。李雄在四川建立政权后,网罗旧家大族,任命常璩为散骑常侍。桓温在四川期间称他为“蜀之良也”,授以参军之职。入晋后,常璩居东晋都城建康。东晋重中原故族,轻蜀人。常璩颇受歧视,遂怀愤整理旧作,改写成《华阳国志》,意在赞誉巴蜀文化与人才,以此表示对建康士流的不满。该书资料新颖,文词典雅,遂成史学巨著。

■《会稽地志》

夏侯曾先撰。作者生卒事迹不可考,鲁迅推测作者“当是陈隋间人”。书已佚。鲁迅辑录为1卷33则,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中。

■《会稽典录》

[晋]虞预著。书已佚。鲁迅辑录为上下2卷,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中。虞预另有佚书《晋书》,也为鲁迅所钩沉辑录。参《晋书》条说。

■《会稽掇英总集》

[宋]孔延之(1013-1074)辑。20卷,4册。周作人寄鲁迅阅,鲁迅阅后寄回,又往琉璃厂购买,见《日记·甲寅/1/13》、《乙卯/4/8》、《乙卯/6/27》。

■《会稽记》

[晋]孔灵符(?-465)撰。书已佚,鲁迅辑录为1卷56则,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中。

孔灵符(?-465),南朝宋人,官任会稽太守,丹阳尹。孔靖(季恭)子,事迹附于《宋书·孔季恭传》。

■《会稽记》

[晋]贺循(260-319)撰。又名《会稽旧记》。书已佚,鲁迅辑录为1卷,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中。

■《会稽土地记》

[三国吴]朱育撰。书已佚。鲁迅辑录为1卷,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中。

《古籍序跋集·朱育〈会稽土地记〉序》说:“其书,唐宋以来,绝不见他书征引,知阙失已久。所存逸文,亦寥落不复成篇。以其为会稽地记最古之书,聊复写出,以存其目。育字嗣卿,山阴人,吴东观令。遥拜清河太守,加位侍中,见《会稽典录》。”鲁迅对会稽古郡人物山川的拳拳之心,于此可见。

■《会稽王氏银管录》

[清]王继香(1860-1925)辑。传记。《日记·癸丑/10/23》提及此书。王继香,字子献,一字止轩,会稽人。光绪己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河南候补知府。有《止轩诗集》。

■《会稽续志》

[宋]张淏撰。又称《宝庆会稽续志》,系续宋施宿《嘉泰会稽志》。8卷,末卷为孙因所作《越问》。鲁迅所见当为与《嘉泰会稽志》合刻本,见《日记·1926/4/5》。

该书为越地著名方志,存续古越遗闻,讲述古越沿革,颇有功于桑梓。鲁迅对此心存感激,所以不惜下了苦功,钩沉辑录张淏佚书《云谷杂记》。张淏,开封人,后祖居金华,又为金华人,曾经侨居会稽,乃作该书。

■《嘉定屠城纪略》

[清]朱子素著。该书为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入嘉定后三次屠城的记录。鲁迅在《坟·杂忆》以及其他文章中多次提及本书。

■《嘉庆重修一统志》

[清]穆彰阿(1782-1856)等纂。地理书。560卷,200册。《日记·1934/3/31》提及此书。

穆彰阿,字子朴,号鹤舫,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

■《嘉泰会稽志》

[南宋]施宿(?-1213)著。20卷。1920年影印。《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集外集拾遗补编·会稽禹庙窆石考》等文提及此书。

施宿,字武子,绍熙进士。知余姚县时,曾募民垦海边滩田,缮筑年久失修海堤四万余尺。

■《嘉泰会稽志及宝庆续志》

两书合刻。鲁迅预定石印1部,见《日记·1926/4/5》。参《嘉泰会稽志》、《会稽续志》各条说。

■《景定严州续志》

[宋]郑瑶等撰。方志。《日记·乙卯/10/17》提及此书,参《云窗丛刻》条说。

■《李氏五种》

[清]李兆洛(1769-1841)著。李兆洛,清代地理学家。著中有《历代地理韵编今释》,《书信·291113致汪馥泉》等提及此书。

■《南浔镇志》

[清]汪曰桢(1812-1881)纂。方志。有同治年间刻本。鲁迅与许广平南下,途次上海,与周建人“阅市”购得,1部8册,3元2角。见《日记·1926/9/1》。

汪曰桢,曾著有《二十四史月日考》及附录,总计53卷。该书集史日推算之大成,嘉惠后学不浅。又有《湖雅》9卷、《荔墙词》1卷、《随山宇方钞》1卷、《四声切韵表补正》5卷、《如积引蒙》、《甲子纪元表》等。

■《乾隆诸城志》

方志。记山东诸城事。《中国小说史略》引述该书,论证《续金瓶梅》作者即为《太上感应篇阴阳无字解》书之作者。

■《山阳县志》

[清]何绍基(1799-1873)等纂修。该书包括《人物志》、《艺文志》等,有关于吴承恩的资料。《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何绍基,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居士。阮元门生,道光进士,授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后主讲济南、长沙等地书院,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博学多才,对经学、文字学、金石、史地学均有造诣。又为书法大家,执笔用回腕法,每次写字须“通身力到”,写完则“汗湿襦衣”,别有趣味。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另著有《东洲草堂诗文钞》、《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校正》等。

■《山阳志遗》

[清]吴玉(1698-1773)著。该书(卷4)误认为吴承恩的《西游记》系根据长春真人的《西游记》改写。《中国小说史略》等文多次提及此书。

吴玉,古文字和考古学家。幼承家学,喜辨识古字。少长,究心六书,博通群籍,旁及金石彝器,学有本源。著述宏富,名闻天下。游京师时,大家如翁方纲、朱筠等,向以金石考据称,闻吴至,争出所著向吴请教。参《金石存》条说。

■《剡录》

[南宋]高似孙纂。地志。有道光年间刻本。10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陈振孙《书录解题》称,“似孙为馆职时,上《韩胄生日诗》九首,每首皆暗用锡字,寓‘九锡’之意,为清议所不齿。知处州尤贪酷,其读书以奥僻为博,以怪涩为奇,至有甚可笑者。”但《提要》对此书评价较高,说:“统核全书,皆序述有法,简洁古雅,迥在後来武功诸志之上,殊不见其怪涩可笑。陈振孙云云,殆不可解。岂其他文奇僻,又异於此书欤?”《日记·癸丑/10/5》提及此书。参《嵊县志》条说。

■《绍兴志》

[清]平恕撰。清代乾隆时编修。鲁迅常征引此书。《集外集拾遗补编·会稽禹庙窆石考》提及此书。

平恕,字宽夫,又号余山,渐江山阴人。乾隆壬辰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有《留春书屋诗集》。

■《嵊县志》

方志。有多种版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高似孙《剡录》云:“此书乃其所作《嵊县志》也。嵊为汉剡县地,故名曰《剡录》。”是《剡录》即《嵊县志》。但鲁迅《日记·癸丑/10/5》云:“往留黎厂……见《嵊县志》一部,附《剡录》,共十四册,以银二元买之,令换面叶重订。”此说又分别二书甚明,当系不同版本。参《剡录》条说。

■《十洲记》

旧题[汉]东方朔(前154-前93)著,实为六朝方士所作。即《海内十洲记》。《中国小说史略》第4篇《今所见汉人小说》中引述该书,但并不相信它是汉人著述。东方朔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箭垛式”人物,“后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鲁迅引《汉书·东方朔传》)。

■《蜀碧》

[清]彭遵泗著。野史。书4卷,详细地记述了张献忠在四川杀人之事,通常以为所说或有夸大,鲁迅多次提及此书。

《准风月谈·晨凉漫记》说:“《蜀碧》一类的书,记张献忠杀人的事颇详细,但也颇散漫,令人看去仿佛他是像‘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样,专在‘为杀人而杀人’了。他其实是别有目的的。他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何尝不想做皇帝。后来知道李自成进了北京,接着是清兵入关,自己只剩了没落这一条路,于是就开手杀,杀……//我们对于别人的或公共的东西,不是也不很爱惜的么?//所以张献忠的举动,一看虽然似乎古怪,其实是极平常的。”又说:“古怪的倒是那些被杀的人们,怎么会总是束手伸颈的等他杀,一定要清朝的肃王来射死他,这才作为奴才而得救,而还说这是前定,就是所谓‘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但我想,这豫言诗是后人造出来的,我们不知道那时的人们真是怎么想。”这里说到的“豫言诗”,也载在《蜀碧》中:“成都东门外,沿江十里,有锁江桥,桥畔有回澜塔,万历中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献忠)命毁之,就其地修筑将台,穿穴取砖,至四丈余,得一古碑,上有篆文云:‘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炎兴元年,诸葛孔明记。’至肃王督师攻献,于西充射杀之,乃知‘吹箫不用竹’,盖‘肃’字也。”这个记载与《明史·张献忠传》颇类;但与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所记不同。

《花边文学·批评家的批评家》批评有偏见的批评家说:“批评家的批评家会引出张献忠考秀才的古典来:先在两柱之间横系一条绳子,叫应考的走过去,太高的杀,太矮的也杀,于是杀光了蜀中的英才。”这里关于张献忠考秀才的说法即出自于《蜀碧》,原文为:“贼诡称试士,于贡院前左右,设长绳离地四尺,按名序立,凡身过绳者,悉驱至西门外青羊宫杀之,前后近万人,笔砚委积如山。”鲁迅引述这个典故是对心存偏见的“批评家的批评家”的批评。在鲁迅看来,批评家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定评,是正常的;而“批评家的批评家”往往对此看不顺眼,鲁迅因此说:“但是,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的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怪汉子呢。……我们不能责备他有圈子,我们只能批评他这圈子对不对。”针对这类“圈子批评”引述的张献忠案,鲁迅说:“这么一比,有定见的批评家即等于张献忠,真可以使读者发生满心的憎恨。但是,评文的圈,就是量人的绳吗?论文的合不合,就是量人的长短吗?引出这例子来的,是诬陷,更不是什么批评。”鲁迅的评论往往较时论更进一层,本案可以为例。

彭遵泗,诗人、学者。字磐泉。乾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官至江防同知。著有《蜀中烟说》是研究清代前期商品经济的重要文献。

■《蜀龟鉴》

[清]刘景伯著。杂史。8卷。该书杂录明末遗闻,多记张献忠“祸蜀”事,与《蜀碧》相近。为许钦文所赠,见《日记·1934/8/6》。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记录该书张献忠剥人皮事道:“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是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可惜刻的太坏,错字颇不少。翻了一遍,在卷三里看见了这样的一条——‘又,剥皮者,从头至尻,一缕裂之,张于前,如鸟展翅,率逾日始绝。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466-527)撰。传统地理学名著。原有《水经》,相传[汉]桑钦撰,郦道元为之作注。

鲁迅多次征引此书,在《中国小说史略·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中,根据书中引述《列异传》文字,因此断定《列异传》当早于《水经注》,为魏晋间人所作。《列异传》旧题魏曹丕撰,也有说晋张华撰,皆不可知。

《日记·1936/7/1》:“晚三弟来并为代卖得景印《永乐大典》本《水经注》一部八本,十六元二角。”是时,鲁迅已经大病。

■《水经注汇校》

题[东汉]桑钦撰,[北魏]郦道元注,[清]杨希闵汇校。地理书。

1部16册,《日记·癸丑/1/12》提及此书。桑钦,北魏郦道元所注之《水经》据说就是他撰写的。他曾从平陵人涂浑受《毛诗》,而造诣极深。他还精通《古文尚书》。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就叫《水经》,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说晋郭璞撰者,有说东汉桑钦撰者,又有说郭璞曾注桑钦撰者。晋郭璞为桑钦作注之《水经》和《水经注》都已失传,今本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当是另外一部。

■《顺天通志》

缪荃孙、[清]周家楣(1835-1887)等人撰。方志。又称《顺天府志》《,光绪顺天府志》。2册,鲁迅自通俗图书馆借得,见《日记·乙卯/11/24》。

■《四明六志》

[清]徐时栋(1814-1873)辑。地理志。又称《宋元四明六志》。鲁迅从马幼舆处借阅,后来寄还;但马幼舆又令人还赠鲁迅。见《日记·甲寅/6/17》、《6/18》。

■《四明志》

[宋]罗著。地方志。21卷。鲁迅辑录东汉佚书《任子》,曾从中取材。

■《太平寰宇记》

[宋]乐史撰。地理总志。鲁迅多次征引此书。鲁迅辑录乡先贤孔灵符《会稽记》曾借助此书,考辨孔晔即是孔灵符,《古籍序跋集·孔灵符〈会稽记〉序》说:“诸书引《会稽记》,或云孔灵符,或云孔晔。晔当是灵符之名。如射的谚一条,《御览》引作灵符,《寰宇记》引作晔,而文辞无甚异,知为一人。”所谓“射的谚”,是孔著中一条记载。“射的”,山名,在浙江萧山。当地有谚语说:“射的白,斛一百;射的玄,斛一千”,这是根据“射的”山石之色来占卜米价。

■《乌青镇志》

[清]董世宁等修纂。方志书。《日记·1925/4/16》提及此书。

■《吴地记》

[唐]陆广微著。1卷。记载吴地(今江苏)有关地理沿革、人口赋税、掌故、名胜等内容,对于研究唐末五代东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颇有参考价值。《书信·282204致赵景深》等文提及此书。

■《严州图经》

[宋]陈公亮等撰。地理书。8卷。《日记·乙卯/10/17》提及此书,参《云窗丛刻》条说。该书为现存图经中年代最早的地图。卷首有图9幅:子城图、建德府内外城图、府境总图、建德县境图、淳安县境图、桐庐县境图、遂安县境图、寿昌县境图和分水县境图。严州,即今浙江建德。

■《永嘉郡记》

[南朝宋]郑缉之(1848-1920)撰,[清]孙诒让(1848-1908)辑。辑本,地理书。有光绪年间刻本,隐庐书店寄来,见《日记·1921/4/5》。孙诒让,清代大学问家,著名经学家、考据学家。字仲容,号籀,浙江瑞安人。9岁受《周礼》,13岁著《广韵姓氏勘误》,18岁写成《白虎通校补》。所著《契文举例》,为最早考释甲骨文的著作。一生著书三十多本,尤以《周礼正义》、《墨子间诂》最负盛名。孙氏晚年致力于办学校、兴实业、开风气。

■《舆地纪胜》

[宋]王象之撰。地理书。鲁迅考订李公佐《古岳渎经》等提及此书。见《〈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鲁迅曾从该书中辑录《绍兴府碑目》抄录之,见《日记·甲寅/1/15》。

■《元和郡县志》

[唐]李吉甫(758-814)著。40卷。《书信·282204致赵景深》等文提及此书。

■《越中先贤祠目序例》

[清]李慈铭(1830-1894)撰。专志。1册。鲁迅寄周作人阅,见《日记·壬子/11/24日》。

杂史类(34种)

■《北里志》

同类推荐
  • 风里情怀

    风里情怀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种一粒诗的种子;我喜欢;给我一个空间;给我一把伞;新雪;雪的洗礼·雪的情怀等。
  • 温暖人心的灯光

    温暖人心的灯光

    《温暖的故事:温暖人心的灯光》为著名故事作家李洪文先生的温暖故事集。其作品题材丰富,写作手法矫折百变。里面有令人心里发暖的温情,里面有令人如沐阳光的亲情,里面有春天般的励志……《温暖的故事:温暖人心的灯光》作者将那些精彩故事娓娓道来,使读者一定会在故事中,忘记烦恼和忧愁,并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一起插上故事的羽翼,遨游在故事的长河中吧!……
  • 柔石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柔石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凄惨寒切的秋夜,时候已经在十一点钟以后了。繁华的沪埠的S字路上,人们是一个个地少去了他们的影子。晚间有西风,微微地;但一种新秋的凉意,却正如刚磨快的钢刀,加到为夏汗所流的疲乏了的皮肤上,已不禁要凛凛然作战了。何况地面还要滑倒了两脚;水门汀的地面,受着下午四时的一阵小雨的洗涤之后,竟如关外久经严冬的厚冰到阳春二三月而将开冻的样子。空间虽然有着沐浴后的清净呵,但凄惨寒切的秋夜,终成一个凄惨寒切的秋夜呀!在街灯的指挥之下,所谓人间的美丽,恰如战后的残景,一切似被恐吓到变出死色的脸来。
  • 小人物史记Ⅰ

    小人物史记Ⅰ

    本书为《杭州日报》“倾听·人生”专栏精品结集。该栏目以“用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时代的变化”为宗旨,以“说亲身经历,看世道人心”的方式口述历史。该栏目为首届浙江省名专栏,其作品贴近实际,深刻表现了普通人的光辉心灵和坚韧力量,多次问鼎中国新闻奖。
  • 超乎想象

    超乎想象

    想象力是虚无的,却又在方寸之中;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却又在情理之内。它是铅笔,勾勒出情感的形状;它是炭笔,速写出理想的模样;它是心灵的调色板,或善或恶,多彩多样。《超乎想象》的故事充满悬念、伏笔,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她对小小说主题的开掘,对题材的选择,对结构的迷恋,以及对想象的发挥,令读者耳目一新。
热门推荐
  • 霸爱妖妃

    霸爱妖妃

    一道密旨,掀起皇城血雨腥风。与这毫无关系的唐小棠,因为意外穿越到了官二代顾盼儿身上。原本该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身份,却因为便宜爹死得早,连入住尘王府也还是个小姐身份。哇塞,这长相逆天的尘王绝对是个黑心狠角色,对付这种人,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想走?哼,也要本王答应才行!”霸道,腹黑,狠辣,他用一碗药将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悬崖下的星空

    悬崖下的星空

    前世的情人,今生今世的相遇,却为了来世的约定!清朝年间!不停的天灾,四处河水。家园被无情的摧残,在患难中!他们一见钟情。经历无数的磨难后,最终他们能走到一起吗?……
  • 诛神傅

    诛神傅

    忧愁也好...疯狂也罢...一位失意的青年,一心跳崖了事,却意外地踏中命运的转轮......来到了一个神秘衰落的世家,为了查明家族衰落的真正原因,他踏上了一条奇幻之旅!这里有诸多神灵...这里有万般神奇...这里有天地机缘...踏天地,破凌霄,一怒诛神!
  • 启示录

    启示录

    顾亭然是一名留学巴黎的中国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同学克劳德参与了导师奎德先生的研究计划。可随着研究计划的深入,克劳德深受幻觉之苦:他在镜子中只能看见自己。动摇了自己是否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克劳德在成为“镜子杀手”后自杀身亡。作为朋友,顾亭然希望为好友查明真相。同时,女主人公索菲亚也因为自己的父亲曾遭到克劳德的袭击而卷入事件当中。当根据线索追查到巴黎圣母院的院长安托万神父时,等待两位大学生的却是神父的尸体以及一张印有《圣经?启示录》内容的纸张。随后,每隔七天,便有一位对应于《启示录》中记载的七个教会的教堂的神父被杀……
  • 有个傻瓜爱着你

    有个傻瓜爱着你

    分手那天,他问她:“你恨我吗?”她说:“一份不被双方珍惜的感情,直到死的那一刻也不会让人感到可惜!”…………一朝穿越,她打算不再涉入爱情,可是丫的老天爷似乎并不想让她好过,一会儿来了个什么西凉国的太子、一会儿又来了什么东陵国的摄政王……到底还不要让人活啊!直到有一天,越天宸实在受不了了,本宝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 神州缥缈录

    神州缥缈录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也是一群人的故事。这是一方充满故事的世界。
  • 玄天争霸

    玄天争霸

    世态炎凉,弱肉强食!儿立十方之龄,怎奈家运不济,生母遭神所掠,父更枉死。心中悲痛!实力?多么渴望,多么期待。有你便可护住一切,保护至亲之人,守护挚爱之情。来吧,管你是神是圣,我照样倒转乾坤,灭杀你!
  • 都市之美不胜收

    都市之美不胜收

    在妹子们看来,陈铭有一双神奇的手,不仅能减肥,能祛痘,能除疤,还能除疤、整形、丰胸……
  • 二一四传奇

    二一四传奇

    穿越到异世界大陆,得到一个强大的剑术专精技能,结果却是个魔法世界?!战斗、阴谋、妖精、亡灵、攻城、屠龙、异界冒险!
  • 学习型学校的管理策略

    学习型学校的管理策略

    行政管理是指通过行政系统,运用行政手段,采取发布行政指令的方式进行管理的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是历史上最悠久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最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是建立在行政组织和行政领导人员发布的各种指令性文件、规章制度、命令和有关规范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