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1.立体化的平台才能发挥作用
“平台”这一个词,在英语中叫Platform,它的延伸义是指事物立足的基础、载体。
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平台。而任何一个渴望成功的人,也都需要一个优秀的平台,需要一个人生的支撑或跳板。所谓“欲穷千里目”,就得“更上一层楼”。
马云创业的时候,从杭州到北京,从北京到杭州,几次失败,有一个18人的团队一直不离不弃,甚至连启动阿里巴巴的50万元人民币,也是这18个人一起凑出来的。一直到9年后的今天,这18个人中有做到总裁级别的孙彤宇、戴珊,也有还是经理的麻长炜,却没有任何一个人从阿里巴巴离开。
这个团队正是马云创业能够成功的基础,因为做电子商务的马云其实不但不懂电子商务,而且还不懂电脑和网站技术,甚至创业时还从来没有在网上买过东西。《南风窗》甚至评论说:“在精英辈出的中国互联网行业,马云也许是学历最低,也最不懂互联网的一个。”因为据马云自己说,他上网甚至还只会浏览新闻和收发邮件。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核心领导的马云能够整合和凝聚大家在一个平台上工作——“我在公司里的作用就像水泥,把许多优秀的人才黏合起来,使他们力气往一个地方使。”
而马云创业的经验则是首先要整合好公司发展的平台:“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打地基,我们要盖什么样的楼,图纸没有公布过,但有些人已经在评论我们的房子怎么不好。有些公司的房子很好看,但地基不稳,一有大风就倒了。”
图9-1人的事业平台构成
搭建人生的事业平台,是学习式人生的必然要求。事业平台对于人生的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你认为有多重要,它就有多重要。一个人的事业平台,会带来许多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和资源,这也是由它本身的内容构成所决定。一般说来,事业平台主要由这三个部分构成:信息资源、人力人脉、职业技能。
搭建事业平台,其实就是整合这三个平台的过程。
一个人整合力的优劣,决定着他的平台大小。
中宽网信是中国最大的IP通信公司,其董事长冯克非就说:“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些人读到博士却做不成生意,有些人没读多少书,生意却做得很好。这说明,成功与否其实不是看个人有多高的学历,有多少书本知识,而是看一个人能有多大的能力整合世界上的各种资源为己所用。”
2000年前,荀子在《劝学》中就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圣人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所谓善假于物,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整合事业资源、形成事业平台的能力,也就是整合力。
我曾参与这样一个超大型的项目,即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共同打造10亿美元的中国粮食储备和运输项目。这个巨型项目当然需要做设计和咨询的工作,许多世界大公司纷纷前来竞争,因此,我提出了整合资源、组建“国家队”的办法,以此来与其他大公司展开竞争。
我向加方有关公司建议:在这个大型项目上采取“国家队”的模式,即把加拿大这方面最好的公司集中起来组成一个联营体公司,联合投标,这样可以得到加拿大政府和驻华大使馆的全力支持;否则,大家分开投标,政府不能厚此薄彼,结果是谁也不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在我的建议下,加拿大Dessau公司,Howe公司、加拿大萨省小麦储备公司、加拿大农业技术公司等联合起来进行投标。投标过程也得到了加拿大政府的全力相助,大使和参赞都亲自出动,支持加拿大的“国家队”和其他大公司竞争。由于实力雄厚,备受重视,最终“国家队”以最优方案和低标第一个拿到了咨询和设计工作。
至2008年,“资源整合”是个流行词,无论企业大腕,还是创业新秀,都喜欢提这个词。当然,资源整合也是小企业生存发展和大企业纵横捭阖的必备武器。正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报告所言:全球趋势,就是在整合资源,企业要么整合别人,要么被别人整合,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有史以来,人类就是在不断地整合各种资源中前进。所谓的圣人和天才,不过是善于资源整合进而弥补自己缺陷的人。一个人的力量再强,终究有限,善于整合自身的专业能力资源和外部信息资源,才能成为一个高效能人士;善于整合人力资源,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团队领导者;善于整合人脉,才能成为一个拥有众多人脉圈子并且受朋友欢迎的人。
对人生开放来说,开放正是为了最广阔地获得视野、信息、知识,以及来自身边的人脉圈子乃至社会大众的外围支持。而能否让这种开放成为高效实用的“开放”,能否成为一个事业发展可靠的平台,关键也在于整合力。
信息资源的平台整合,往往重在信息调配交换,譬如投资银行和各类基金,做的就是帮助将缺钱的创业者与有钱的投资方进行信息调配的中介工作,并且因为这个平台,这个资源调配交流还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
对于人力人脉等资源的平台整合,关键则在于如何融合成一个齐心协力、能力互补、综合增效的团队。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正是最佳整合。
整合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关键在于搭配得法。譬如一个历史学者,在专业之外搭配物理、化学、机械等知识技能,恐怕从事某一专业的工作,就必须丢掉另外一个专业,这就是1+1=1。而如果搭配古文素养,起码一个古代史学者不会研究古代史籍还需要找人翻译成白话文,这是1+1>2的整合效应。台大历史系毕业的李敖,就是靠着这个“组合技”扬名文坛,再搭配上过人的口才,进而在电视上开设各种文化节目专栏。
2.如何优雅地跳槽、转行与单干
一个真正的人才,必然善于将自己的各种平台变成事业资本,进而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转换平台有三种常见的形式:搭乘别人的平台;主动转换平台;自己搭建平台。
(1)借船出海
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借船出海可能是刚进入社会时最好的选择。
对年轻人来说,刚毕业往往各种人脉、信息资源都没有,也没有工作经验,但是为了以后的发展又需要进行有价值的职业积累。因此从找第一份工作开始,就要注意自己搭乘的是一艘什么船,要开往哪里去。借船出海,不是为了做混口饭吃的三流水手,而是为未来成为船长积累各种经验、能力、人脉。
那么,我们应该上哪艘船?怎么判别这艘船的搭乘价值呢?
网络安全公司启明星辰教育其员工辨别公司前景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启明星辰公司有个独特的“六匹马”理论,对其企业发展和凝聚人心贡献非凡。公司总裁严望佳认为员工只有真心安心在公司做,才能做出贡献,所以,公司应该主动向员工描述公司的发展愿景和人才需要,让员工心里有数,可以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对照,合则凝聚在一个共同目标下奋斗,不合则分手也皆大欢喜。
启明星辰的“六匹马理论”
“六匹马理论”中的“六匹马”,分别是“行业前景、公司、上司、商圈人脉、能力、执行”。
著名海归女企业家严望佳说:“我们送给员工的第一匹马是行业前景,是为员工描述网络安全行业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送给员工的第二匹马是公司,是勾画一个公司发展的前景,告诉他们启明星辰的现状以及未来,让那些关注自己前途的员工充分地了解公司,取得价值观上的认同;第三匹马是上司,员工的上司将参与到招聘员工的过程当中来,让员工在来到公司之前就和其上司进行有效的沟通,愿意共事就留下,不愿意共事公司会提供另外的选择机会,这样员工就能从上司那儿看到未来的工作氛围;第四匹马是商圈人脉,我们会为员工提供更广阔没有天花板的舞台,让员工参与到公司的经营中来;第五匹马是能力,公司对新来的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让员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学以致用;第六匹马是执行,所有的条件公司都为你提供了,最后能否真正成功还在于员工个人如何做。”
(2)转换平台
对于那些各种资源积累都已经比较丰富的人士,往往有更多的选择自由。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东家,登上新的平台,也可以自己创业,打造属于自己的平台。
很多时候,对一些成功人士来说,决定他们能否留在一个平台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薪水高低,而是自己能否才尽所用、得心应手,能否满足他们心中更远大的追求。这也就不难理解在我研究的众多成功者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高级职业经理人,毅然舍弃一般人羡慕无比的高薪和职位,甘愿从零开始,自己创业;甚至仅仅为了内心的激情,就主动更换门庭。
在我的这次研究当中,许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就是能在不同的平台之间流转自如,能够适应不同企业文化和市场环境的成功者。譬如曾担任全球著名咨询公司毕博全球高级副总裁的黄辉,2005年毅然离职并空降中国著名民营企业均瑶集团,他就是一个善于转换平台的榜样。
2005年7月,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正式邀请黄辉出任均瑶集团CEO。从世界500强企业“直降”到一家成长中的中国民营企业。这一次,黄辉不仅是面对着平台的转换,还面临着一次重要的职业转型——从身兼咨询顾问的副总裁,到一名“纯粹”负起全责的职业经理人。
尽管在做咨询顾问时,黄辉也曾接触过许多民营企业,但对中国民企的情况,他的了解始终还不够深入。毕竟他这个海归,还是更熟悉跨国公司的管理。因此,他并没有马上答应王均金的邀请,而是提出先给均瑶做一个类似于“战略诊断”的项目咨询调查。
经过几个月的深入了解,黄辉开始倾心于这家民营企业。毕竟,他过去的经验都停留在咨询这个“诊断”层面上,他还从未尝试过亲自操刀企业管理。18年的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生涯,让他有时会产生一种“有力使不出”的感觉,他不想再将自己的时间大量花费在说服总部上了,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与董事会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这些均瑶都能给他。
(3)自建平台
早时候,中国流行这样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借用过来:信息时代,平台就是事业之舟,要做事业,没有平台就必须自己创造平台。谁会搭建平台,谁就能在事业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谁的平台更高更强,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如果想自己创业,想成非常之功,想在事业困境中破除常规出奇制胜,则一定要善于自建平台。
办一所学校聘用自己
1993年,美国普渡大学硕士洪秀平带着妻儿踏上回国之路。可事业并非一帆风顺,海南、广州,洪秀平辗转就职,苦于找不到自己的职业方向。1998年,在一个美国朋友的鼓励下他来到珠海办了家教育咨询公司,公司开办不到三个月就散伙了。这是洪秀平回国后第一次真正失业。年近不惑,拖儿带女,家庭压力很大,洪秀平想应聘当英语教师,但当年珠海的外语学校只聘外教,求职无门。无奈之中,他就动了念头开一家英语学校,为自己谋一份职业。
征得家人同意后,洪秀平先租房把家安置下来,把准备买房的资金注册办学,租下一家废弃的卡拉OK厅,办起平和国际语言村,当时是俱乐部形式,只有洪秀平一个专职老师、几个义工。为维持开支,学校卖过白开水和玫瑰花。办学初期,每个月洪秀平都担心微薄的收入能否支付房租和水电费。
1999年,珠海市政府第一期出国干部强化班聘请洪秀平任教,洪秀平首次采用了浸泡式培训模式,效果非常好,良好的口碑为英语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此后,他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生。这是洪秀平回国创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终于找到了创业目标和方向,拥有了供自己驰骋的事业平台。
3.个人能力不强,再强的人际关系也没用
许多时候,要解决新问题,就必须有新平台;要渴望自主人生,就必须搭建属于自己的人生平台。而只有能够善于自造平台的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的理想和意志,自主自己的命运。
但是,如果个人能力不强,圈子再强,也没有用。
根据对200多位成功人士人生经历的研究,具有如下个人能力的人最受人欢迎,最容易成功:共赢意识、沟通意识、团队意识、全局意识、制度意识。
(1)共赢才能长赢
竞争并非都是零和游戏,双赢、多赢、共赢才能获得长久的利益,已经成为从古到今的共识。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过:“如果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了解对方心情的人,不必担心自己的前途。”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说:“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在金融界、证券界、大建筑公司出现了许多漏洞,暴露了日本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的本性,也暴露了日本社会背后的人际关系,以及过于自私、利己的积弊。日本必须从自私向与世界协调的方向转变。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不打算大幅度转换价值观,日本就要成为世界的孤儿。”
共(双)赢意识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之上的,自己获利也不伤害别人。不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不要进行零合竞争,大家不是敌对的双方,甚至有时候,你还需要宁愿自己吃亏,把大头的利润让给别人。
表9-1人际利益的处理模式
●利人利己(双赢)●两败俱伤(输/输)
●损人利己(输/赢)●独善其身(无交易/赢)
●舍己为人(输/赢)●好聚好散(无交易)
共赢意识能给人生和事业带来太多惊喜,甚至是做事和做人都必须要具备的思维意识,也是我这次采访调查的那些学习型成功者的共识。譬如我熟悉的高群耀,他是新闻集团的副总裁兼星空传媒(中国)的CEO,还曾担任微软中国的总经理,他过去在Autodesk集团任职期间,就因为重视与中国有关方面沟通合作,注重共赢,而获得了从公司到中方政府的一致好评,高群耀将其概括为:“我们跟政府合作掌握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如何扮演一个可被信赖的合作伙伴,一定要共赢:政府赢、客户赢、原厂商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