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张颖从旧金山大学毕业,进入UCSF/斯坦福医学院旧金山医学中心工作,他在工作中很注意结交朋友,同一实验小组的同事ReyBanatao就和张颖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张颖因此常到Rey家玩,也由此认识了Rey的父亲DadoBanatao——一个菲律宾裔的亿万身家的美国投资家。
后来,张颖前去美国中经合集团应聘投资经理,恰好中经合的创始人刘宇环跟DadoBanatao是“多年的老朋友,认识十几年了”。于是,双方在面试中谈起了各自与DadoBanatao的交情,由此也产生了熟悉和信任感,并在这一共同话题的导引下谈得十分投机。2001年2月,张颖也就顺利地加入了中经合集团成为投资经理。
通常,我们能从职业交往中能获得客户、盟友或者合作伙伴,同时也不缺乏成为私人交际的可能。我自己有很多朋友就是因为工作交往而结识,进而成为长久的朋友;当然也有些合作伙伴,原来认识并且就是朋友。
(2)终身学习
现代社会,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事,终身学习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善于利用学习、培训、进修、访问的机会,多交朋友,多结人缘,这也是提升自身价值、积累人脉的好办法。譬如很多白领把上MBA班,当成结识企业管理人士、提升社交圈的重要办法:既可以听专家讲授的知识,也可以通过MBA班扩展人脉,特别是时下流行的EMBA班,更是可以认识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了解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再加上学校历年毕业的师兄弟,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脉关系网。
学校的圈子
完美时空公司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一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公司的技术与业务骨干及所有董事均为清华校友,创始股东池宇峰更是清华人创业的骄傲,在教育软件和网游领域内成就辉煌。这是清华校友成功创业的典型,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合伙人羊东后来投资他们,据说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共同的清华色彩。
同样,红杉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张帆过去之所以能进入德丰杰工作,就是因为1999年在斯坦福大学读MBA时认识了德丰杰的创始人TimDarper。TimDarper早年也毕业于斯坦福的电子工程系,因此,当他把企业发展的目光投向中国时,自然也会想到张帆。
(3)社团与活动
如果我们想扩展家庭、学校和公司以外的人脉,就应该通过参加有活动和聚会也有吸引力的社团机构,或者参加各种开放的活动来开拓人际关系。我们都知道,平常主动亲近陌生人时容易遭受拒绝,但是参与社团或者活动时,人与人的交往在“自然”的情况下就比较顺利。这时,人与人的交往互动在自然的情况下发生,也有助于建立情感和信任。
在读MBA期间,由于我是我们商学院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MBA学生,因此商学院经常安排我参加各种活动,包括去研讨会给当地的工商企业界办讲座,讲有关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如何在中国做生意等,这也让我认识了不少人。
有一次,商学院和当地商会举办了一个为期一天的活动,吸引了不少加拿大和美国的企业家前来参加,其中加拿大驻底特律总领事馆的商务领事也来了。这位商务领事听了我的报告后对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因此主动过来希望跟我交个朋友,并表示争取以后去中国工作。数年之后,加拿大在上海设立领事馆,她成为该领事馆第一位商务领事,而后来我回国开展业务,在上海就曾得到过她不少的帮助。
(4)Party交往
国内聚会,一般都是定向邀请参加的封闭式聚会。在美国,流行一种“学习式聚会”(OpenHouse)。“学习式聚会”顾名思义,就是打开大门欢迎感兴趣的人来家做客,坐一坐,聊一聊。举行“学习式聚会”时,收到请帖的可以来,没收到的也可以来,主人一般是来者不拒。持续的时间,少的有一个半小时,长的甚至56个小时。这其实已经类似于室内活动。
Party交往的一些小方法:
在Party上,我们可能会不断接触陌生人,这时,学会与陌生人打交道就比较重要。一般来说,可以在攀谈之前仔细观察,通过分析找出23个可以切入的话题;对熟人可以定位在一句礼貌的问候语上,直截了当、大方自然;而在与陌生人交谈的时候,应该注意通过学习式的问题,引导对方展开谈话,不要强求对方讨论他不熟悉的话题,不要问太私人的问题;与对方交谈时,无论周边环境是否嘈杂都应该100%的专注。
几乎每个人都参加过Party,但是参加什么Party,如何参加Party,却是一门学问。不论参加什么活动,都要有选择性,这要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比如性格、爱好、所处行业、从事的工作、当时需求等等。进行选择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在有意识地选择希望认识一些什么人,跟什么人维持长期的关系,这对我们扩展人脉当然很有帮助。
5.从“圈子”里走出来
圈子是人组成的,我们如果想在圈子中收获良多,就必须融入圈子人心当中,并拥有与人交往和交流沟通的能力。实际上,融入人心应该是最难但也最有价值的工作。而你要向对方推广自己的思想主张,就必须让对方感觉到内心的真诚,并通过沟通才能融入对方的圈子。这甚至有点像男女谈恋爱,对错和公平不能完全计较清楚,包容、理解、退让、沟通和信任是融入人心不可缺少的要素。
在如何参与圈子和与人沟通方面,我总结出需要注意的几点:
(1)兴趣的边界
许多成员关系稳定的专业圈子往往意味着某种资源的集中,乃至一个小众群体的形成。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发展人脉,就要加入一些有影响的圈子,并且在圈子中寻找有与自己相同的经历和或经验的人。历史悠久的欧美同学会原来只有国别分会,2002年我建议成立商会就是因为不同国家回来的留学人员也需要交流,他们也需要分享各自的经验和体会,需要有一个跨国别的圈子。这些不同国别的人都加入到商会中来,找到自己有共同爱好兴趣的专业学友,自然就扩大了圈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有了欧美同学会商会以后,我们还在商会里创办2005委员会,这是因为商会面对的是广大海归,而为了更好地发挥更多海归核心人物的影响力,更好地为中国发展建言献策,凝聚更多的人到商会来,因此,我和田溯宁等人都觉得有必要继续扩大和发展一个面对高端海归群体的精英圈子。
这对商会来说,能够提升品质,使商会的作用从联谊、为海归构建社会网络平台,发展到为国际间交往的桥梁,为政府建言献策,能够在政治、社会公共事务中发挥影响力。而对参加2005委员会的100多名海归精英人物来说,也能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欧美同学会、海归群体乃至社会这个大圈子中的影响力。
一个人要想扩大自己的圈子和交往半径,可以有三条途径:其一,如果你已在一个很好的圈子平台中,可以积极主动地与大家分享你的专业或行业知识和独特的经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你就能迅速扩大你所希望的交往和拥有的圈子半径。其二,通过各种关系,主动参加一些有影响力的组织和圈子,主动积极参加圈子里的活动,担当中坚或骨干的角色。其三,发起或组织在圈子里的各种社会活动,甚至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赢得大家的认可。
(2)奉献你的所有
任何一个圈子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要有人奉献大量时间甚至金钱。而要想圈子扩大影响力,还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参与圈子的建设,热心组织各类活动。
没有付出,哪来回报,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和圈子生活。这也是我发起组建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等机构中的心得,为大家服务,多做些事,才越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譬如为了服务海归,我们就连续8年牵头在中国大饭店组织海归联谊聚会,并且连续5年组织举办慈善晚会和月度商界名家午餐会。我还利用空余时间长期进行海归群体的研究,为海归代言,反映海归回国创业的困难等等。近些年来,我撰写了《海归时代》《创业中国》等反映海归群体状态以及他们回国创业的奋斗历程的专著,并主编《海归推动中国》和《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发展报告》等系列丛书,总结了大量海归的研究案例,受到海归群体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3)倾听必修课
成为受欢迎圈子成员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把自己当中心,要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内涵。在与人交往时,千万不要总是自己一个人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要学会首先请别人发言,倾听对方的意见。学会倾听远远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要困难,因为这需要虚心和良好的修养。不管你能力有多强,如果你不能弄清楚圈子中其他人的想法,你就不能成为一个有影响的人。
——倾听内心的声音:人只有在最倾力思考的时刻,才会听到内心的声音;而心灵只在宁静之时,才拨奏琴弦。所以古人说“无欲则刚”,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倾听唠叨絮语:父母在儿女面前常常唠叨不停,但很多话语是经验之谈,是爱的流露,是情感的释放。很多时候人都是爱之深,责之切。因此,你宁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也要学会倾听。
——倾听逆耳之言:你有些坏习惯、小毛病,如不是亲人或朋友,恐怕没人直说。你在事业中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如果没有人向你指出,不是他们的心已经远离你,就是你不喜欢他们的意见。忠言逆耳是清醒剂,是治病良方,是团结的催化剂。
(4)善与人分享
萧伯纳有句名言;“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每人还是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思想,你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每人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思想。”
学会与人分享,并实现共赢,这是建立人脉关系网的最有效办法。
加拿大加达国际商务投资咨询公司的总裁闫长明,是个在学生时代就善于交“八方友”的人。他1992年到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留学,曾担任过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中国学生会主席、加拿大华人科技协会主席;同时,他还参加过当地社区代表的竞选,并且成功当选。
其中,闫长明最有趣的交友经历就是他的“刀削面外交”。当时闫长明刚来加拿大,为了能够结交朋友,融合环境,就主动在周末请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吃刀削面(他是山西人)。大家一边吃东西,也就一边告诉他哪里买东西便宜,怎样学好语言,该选哪些课,怎样了解和融入当地社会。闫长明因此获得了很多朋友和信息,很快就打破了“人生地不熟”的限制。用他自己的话说:“几碗小小面条,换来这么多朋友,这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太值了。”
北京大学前党委书记闵维方说,留学生涯中,他至今不能忘怀的就是斯坦福大学的“午餐学术交流会”,因为大家能够彼此分享生活和智慧——“学生和老师一起聚餐,大家不仅把自己拿手的菜式带来,也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带来。一边大快朵颐,一边神聊海侃,各种思想火花都在这里聚集碰撞。这是一种极好的思想交流方式。”
分享是一种最快速扩大人脉圈子的方式,你分享的越多,得到的人脉就越多。当然,我们应该清楚:用来分享的应该是快乐和成就,而非痛苦和失败。双赢是最理想的结果;而双输则无疑是最坏的结果,你不但没有减轻失败,还失去了朋友和人脉,甚至还可能多了个潜在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