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们还可以用在本国接触国际人、看世界各国的新闻、熟悉国际文化、接触国际社会和事务等各种方式来弥补先天盲点。重要的是你首先要自己心态“开放”,然后才能打破盲点,进而人生开放。否则,先天的东西还是会主导后天的行为和思维,“兼听则明”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二种盲点则是主观因素所造成的盲点,如思维方法、个性品格、知识技能、自身利益等。“先天”的盲点,我们还可以找点借口,说这是“非战之罪”,这是“时代的局限”,这是“体制的原因”。主观的“盲点”则完全是个人原因。
“两众合并”:摆脱自身利益带来的视野盲点
2003年,同一行业同在上海的聚众传媒和分众传媒分别获得了首轮50万美元融资,随后双方扩大战线,开始了短兵相接。分众此后获得了软银中国、鼎晖创投等众多投资机构的入股,而聚众的主要投资方是凯雷。双方投资者中如鼎晖创投的创始人吴尚志和凯雷董事总经理何欣,都是接受过我们采访的学习型成功者。
这场“战争”进行到2005年,双方都陷入到“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恶性消耗当中,而渔翁则已经出现。此前不久,世界第二大户外广告集团法国德高贝登以1亿美元收购了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媒体伯乐和媒体世纪,从而几乎垄断了上海的地铁和公交车广告。但基于自身利益带来的视野盲点,双方都没有选择放弃较量。2005年7月,分众传媒抢先在纳斯达克上市,聚众传媒也不甘示弱,在获得凯雷第三轮融资(此前已向凯雷融资达2000万美元)后,虞锋高调宣布在半年内上市。
聚众的上市走到“就差最后申请这一步”的时候,8月,美国高盛的一位朋友来找何欣提关于聚众和分众合并的话题。2年前,分众首轮投资方软银中国曾提议聚众和分众的合并,不过,虞锋拒绝了。高盛是承销分众上市的投行,这时话题重提,却得到了聚众上市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和凯雷的同意,原因很简单:合并能减少彼此的竞争消耗,发挥整合优势,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
何欣后来在接受我主编的《财富裂变》相关采访时回忆说:“晚上半夜1点了,虞锋给我打电话,讨论此事。听得出来,他有些犹豫,是啊!这是很大的事。上市与合并,其实各有利弊,一方面上市也是指日可待,一方面合并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关键是看虞锋个人的利益得失和企业的未来如何平衡和取舍。”
最终,虞锋接受了这个必须摆脱他自身利益和感受限制的建议,同意了这次合并。2006年1月9日,聚众和分众达成合并协议,几乎控制了这个行业的全部市场,“合并后,分众股价由30元涨到70元,充分获得了市场认同,可谓皆大欢喜。”
一般而言,个人主观因素主导的盲点,主要集中在个性、认识、知识和技能,以及自身利益带来的局限上。关于如何开拓自己的视野,超越自身因素主导所形成的盲点。我将其概括为:
——有兼容心,打破个性限制;
——读万卷书,打破时间限制;
——行万里路,打破空间限制;
——上万维网,打破信息限制;
——交八方友,打破圈子限制;
——做多元事,打破专业限制。
图7-1开拓视野的六方法
6.如何在N个月获得N年的工作经验
很多职场新人都谈到了工作经验的问题,似乎招聘公司不给你机会,你就没办法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其实并不一定。
何为“学习”?光学不习,知识只是书上的。很多资料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只看你是否具备足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这个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过程,也能极大地提高你的职业能力。
见多识广值得夸耀吗?
书是人类文明、经验、思想、智慧的传递工具。温家宝的座右铭就是左宗棠的名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万卷书,神交古人。”杜甫也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读书带来最重要的东西,不是“下笔”成文的素材和技巧,而是“下笔”挥就人生的思想、灵感、信息、经验、智慧。
法国巴黎百富勤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兼总经济师陈兴动,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他回忆在北大读书,就是因为原北大教授、现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的一次演讲,从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学习观。
当时,王通讯在演讲中说:“现在你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学英语,算一下,如果考90分只需要花100个小时,但是要考到95分就需要200个小时,90分和95分只是5分之差,却要多花费100个小时,值得吗?为什么不拿出这100个小时再去学一门课充实自己呢?”
陈兴动就是被这段话打动了,后来,除了经济系的课程外,他还选修了生物、哲学、历史、地理、语文写作等课程,经常跑到其他系去上课,学得比那些专业的学生还认真。陈兴动认为,这种多元学习扩大了自己的基础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和思路,对日后的事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世人都喜欢夸耀自己见多识广,但对一个志在成功的人来说,需要的不是夸耀,而是真正的见多识广。因为创业中的信息,其实就来自眼界视野,Idea的产生,经常需要外界的刺激和触动。
人生开放所带来的重要优势之一,就是帮助我们拥有广阔的视野,并获得最广泛有用的信息、资源、机会。
开拓视野,打破视野时间和空间限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读书。
简单说来,读书的功能有两个方面:
——实用功能。提供打破时间限制的智慧和信息,承载超过个人容量的知识和技术,成为人生教材和信息传递平台,能为我们破除视野中时间和空间的“盲点”。所以中国还有句古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修身功能。读书能够修身养性,能够陶冶性情,能够供人娱乐休闲,是很好的精神食粮,这能让我们超越性格和情商上的盲点。
开卷有益,多学博知,这是古今不变之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事事亲为,不可能走遍世界上每个重要的角落,更不可能将整个世界都放在视野之中。而几本书往往就能跨越浩瀚的时空,让古今中外的智慧诉之于脑海;几份报纸就能跨越地理,让世界大事尽现眼前;甚至你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能连接整个世界的各个角落。
读书对人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橡树资本公司董事总经理朱德淼是我很熟悉的一个朋友,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他曾经是个有名的神童,14岁从南方辗转到北方上大学。回忆大学生活,他认为自己最大的营养就来自“看书”。
“那真是一个很荒诞的时代,但也百花齐放。各种古典的、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书都有的看。我最喜欢的是哲学,黑格尔、《资本论》、巴尔扎克……”当时许多人都是读着于光远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步入经济学大门的。因为以前的底子太薄,这本《政治经济学》每每读到50多页,朱德淼就读不下去了。但他不服气,于是一遍遍地看。一本《政治经济学》,他至少重读了六七遍,直到烂熟于心。
朱德淼不仅懂经济和管理,他还是个高人文素养的诗人。2007年在我们组织的欧美同学2007北京论坛上,他和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同台朗诵了一首他写的诗,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现场精彩伴奏,赢得了满场喝彩。朱德淼一向认为自己学生时代那些书没有白看:“许多的基础就是那时候开始夯实的。那是我人生很重要的阶段,无论是逻辑上的积累、看问题的眼光还是思考的方向,都从那时候开始。”
金庸曾说过一句话:“我宁愿做一个囚犯有读不完的书,也不愿做个衣食无忧但没有读书自由的人。”
瑞尔齿科的创始人邹其芳初中毕业16岁就在工地上充当和水泥的工人,这种体力活大人都感到劳累,何况一个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而改变邹其芳命运的,正是他的读书习惯,因为业余长期保持读书的爱好,他后来才能抓住恢复高考的机会考上大学。邹其芳后来回忆说:“是书给了我生活的动力,是书给了我内心的踏实感,同样也是书,才使我不至于在以后的机会面前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自己这一生培养的最好习惯,就是喜欢读书。而且,我自认为读书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业都有所帮助。
我从初中开始,就喜欢博览群书。从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三言两拍到“文革”时风行的红色经典、苏联的文学作品以及《世界通史》之类书籍,无不涉猎。我还和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因为只能看规定的“样板书”,一次,求知欲强烈冲动的我还和读书会两个同学撬开了学校图书馆去偷看禁书,结果,我们被抓住,毒打、搜家、取消班干部职务和入团的资格,背上到毕业前才取消的行政处分。这是我少年时代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它是和求知欲、读书欲联系在一起的。越不让读,越要读,此后,我形成了更加强烈的读书欲。随后在农村插队,我也主动订阅报纸,经常回城借书。现在,我依然保持读书的习惯,每到一个国家或城市,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当地的书店,流连忘返,有时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本书的信息都会按一定标准经过某种程度的加工,这种信息的加工其实也就是过滤。由于信息加工主体的学识水平、价值取向等各种有意无意的原因,许多有价值的信息都会被过滤掉。同时,今天也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无论有多少时间、多大精力,我们一辈子也读不完整个世界一天内所出版的新书。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多读书,因为读书有用;另一方面书又太多,而且有其主观局限性,所以我们还要善于读书,懂得读书的方法,并且读书还要有目的、有选择、有思考。正如苏轼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代另外一个诗人杨万里曾干脆表示:“学而不化,非学也。”
爱因斯坦曾总结“一总、二分、三合”的读书法。
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再读目录,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以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读。
二分:在读了目录以后,先略读正文,不需要逐字读,尤其注意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这些可能是作者自认为重要的地方。这样的目的是了解书中内容的主次重要性,以及对自己有益的部分,然后可以分清精读或略读的部分。
三合: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你所选择的精读部分,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读书经验。
通过读书获得信息的过程中,要有自己主观意识的判断、引导、加工、总结,否则就会变成“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书山有路勤为径”,但勤奋不等于乱读,多读不等于滥读。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因为我们读万卷书的目的是为了开拓视野,而不是给自己上一个内在的“笼子”。
趁年轻,多“壮游”
英国人培根曾有一句名言:“对年轻人来说,旅游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严复则说:“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唐代大诗人李白年少时即走出蜀地,26岁“仗剑出国,辞亲远游”,花3年时间“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用了16年漫游大江南北。这些丰富多彩的游历生活和广泛的社交活动也造就了他自由傲岸的性格和雄奇豪放、瑰丽绚烂的诗风。其诗歌题材之广袤无垠,想象力之奇特丰富、感情之激越澎湃、语言之清新俊逸,在中国诗歌史上无人能及。
古代没有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传媒,交通闭塞,通信工具落后。因此,人类要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抱负,也只能通过“读书”和“行路”这两个主要途径,以打破时间和空间对自身的限制。
“读书”和“行路”也就成为了立志的常用词,“读书人”是社会精英的代名词,读书是和平年代改变命运的主要阶梯;“行路”则表示出外闯荡,昭示“非池中物”的志向。其中,“行万里路”更已经成为志存高远、坚毅卓绝的象征,是不畏道路曲折颠簸和严寒酷暑煎熬的标志,实质上意味着一种敢于冒险、思想开放、开拓见识的开放精神,换句话说,已经升华为一种开放的人生哲学。
所以,宗悫立志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岳飞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至今记得母亲在童年对我们的教育,除了教导要多读书之外,还经常带我和弟弟外出游览。
由于父母在铁路部门工作的缘故,我经常有机会和弟弟一起被带到外地旅行。4岁时,母亲就带我去过北京和上海,游览长城、故宫。等我大一点,母亲又带我和弟弟去她的老家湖南,带我们参观,给我们讲她的曾外祖父——长沙岳麓书院院长欧阳厚均的故事。其实每到一处,母亲都会讲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开拓我们的胸襟和视野。后来,即使是在乡下插队的日子,我也忘不了去邻近的农村和乡镇去开拓视野,一路爬拖拉机,搭顺风车。这些今天想起来很危险的事,锻炼了我独立的能力,扩大了我的见识。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梦想有一天能周游世界,后来由此定下了当外交官的理想,最终也得到了实现。
我的一位好友、中银国际前总裁、三山基金创始人李山曾这样表达“读书”和“行路”带给自己的收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学生时代就喜欢的格言。人生只有一次,这期间能够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各种各样的文化,是我们个人的幸运,更给了我们博采众长、学通中外的机会,给了我们参与创造一个崭新时代的力量和勇气。”
李山和我是同乡,都是四川人。李山青年时代在清华读书,就很注意视野的开拓,并曾计划要骑单车“行万里路”。当时的自行车是“时髦品”,李山就和三个同学写信给自行车厂商称打算骑车下江南,会有许多媒体关注,厂商如果提供自行车,等于免费打广告。此举果然得到了鞍山自行车厂的回应。校学生会为了给学生谋福利,曾从厂家直接购进笔记本、活页夹等文具用品造成了积压。于是,李山和同学全部盘下来,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几十所高校推销完毕,解决了路费问题。
准备好一切后,李山一行四人先从北京骑车到上海,一路登泰山,拜孔庙,游苏杭,再乘船到大连,最后从大连返回,行程共计42天。他们一路上遭遇了各种困难,路况不好、交通不便、旅途中没有旅店、蚊虫叮咬等等。由于成天在户外骑行,身上还“脱”了几层皮。
但是,很多年后李山都为这次行动感到自豪,因为收获很多,锻炼了胆量,也开拓了视野。他们也还成为了新闻人物,《中国日报》《北京晚报》等媒体都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报道,学校还举办了一次关于他们骑车的展览,展出了他们的衣服、照片、自行车等物件。
李山这一经历对年轻大学生来说,从利用假期时间、解决经费和交通工具到行万里路的过程,都具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