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它的周围一共有陪葬墓180多座。是帝王陵园面积最大,也是陪葬墓最多的一座。这些陪葬墓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如群星拱卫着昭陵。陪葬墓主要包含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阴妃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的墓。其实在《唐书》中,明确记载“陪葬昭陵”的为七十四人。《长安志》中记载为一百六十五人。总之众说纷纭,现在对外开放的也只是部分陵墓,还有一些只要没有被盗还是让逝者在土中长眠吧。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到昭陵看一看,似乎这里总有什么吸引着我一般,我想我一直想学历史,大学也主修隋唐史,我将这归于对唐太宗的仰慕吧。来昭陵也算是缅怀这位“天可汗”。而我对鼎鼎有名的“昭陵六骏”似乎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些以突厥语命名的战马,每一匹都有非凡的经历。我想唐太宗也是对这些马有着特殊的感情的,否则也不会将这些带箭的骏马立在自己的墓旁。小时候家里就有唐三彩的仿制品。我喜欢那种白色、黄色、青色三种颜色烧制出来的马。马的造型逼真,两蹄腾空做奔跑状,尤其是马尾上扬的张力,体现一种速度的美。
冬天,万物萧条。盘山公路只有我乘坐的一辆出租车。开车的司机说,这都快过年了,还来看文物,山上都没人,真是劲儿大。我笑了笑,告诉他我是来采风的。司机不屑的在后视镜中瞄了一眼我,有些戏谑的问道:“小姑娘不会是来踩点的吧?”
我笑了笑,看着窗外的风景,车一路盘旋而上,我们也越来越高。九嵕山应该是座石山,覆盖的黄土层也不厚。它的植被并不是很丰富,地表被雨水冲刷,带走泥土,露出很多石块。这里长得最多的就是槐树,这个季节叶子都已落光,光秃秃的枝桠伸展着。从地形看,这里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两道山梁,而不远处是泔河,泾河,渭河三条大河,近处有山间的龙脉活水。昭陵所处的九嵕山,正好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子午陵龙头处,正好和陕西黄陵的黄帝陵在同一条龙脉上。
下了车付了车钱,果然如司机所言,几乎没什么人。俯视四周,山峦起伏,沟壑遍地。整个陵墓都很空旷,还刮着北风,像刀子一样割得人生疼。我将围巾向上拉了拉,以便遮住脸。那时陵墓还是很空旷的,仅用蓝色的护栏围着。
多年后,我曾故地重游,那里又进行了修葺,立起一个花岗岩牌楼,后面是李世民的雕像,雕像两边各有三根柱子,雕像围着红色的布。说实话像极了红领巾。在李世民雕像的面前放着红色的功德箱还有香炉,李世民恐怕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后人像神佛那样膜拜吧。后人总喜欢在古迹留下今人的影子。这个雕像就像告诉我们“某某到此一游。”
我在售票处买了一张票。还没走到门口,一个声音叫住了我,“姑娘,来看看正宗的蓝田玉。”
我停下脚步,看了一眼叫我的人。其实就在我身边,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脸就如这跟前的沟壑一般,以至于我不太能拿捏他的年纪,他穿着一件蓝色的大衣,不知是因为周围都是黄土的缘故,衬托起来他看起来也有种灰头土脸的感觉,唯一能让人觉得闪光的地方,就是他的一双眼睛。虽然他看着极其憨厚,但眼光却透出精明,“来,看看,蓝田玉。”说实话,我是不太相信在景区买东西,但是我还是不由自主的走了过去,低头看他的小摊。所谓的小摊不过是地上铺的一块儿红布,上面摆着些小物件,红的像玛瑙的石头,以及淡绿墨绿的石头做成的手镯、吊坠、玉佩。真不知道这地方连人都没有,他怎么营生。
我突然就被一对摩竭纹玉佩吸引了。这对石头看起来的确应该是蓝田玉,白色玉质,拿在手里,感觉细腻温润,这对玉佩,一个向左弯曲,一个向右弯曲,造型都是一样的:用阴线刻出近似龙的形象,头的中间顶部生有一角,腮部刻有锯齿形纹,周身雕满鳞毛。摩竭纹鱼坠下半部雕刻汹涌澎湃的海水,犹如在水中游戏,线条纤细,构图巧妙,比例匀称,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动的感觉。
摩竭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梵文称makara,汉译作摩竭,摩羯,摩伽罗等。它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常为水天所乘,屡作爱神迦摩之旗,又为夜叉所乘,又是恒伽女神。摩竭的形象,或以为源于鲸鱼;或以为源于鳄鱼,也有人认为出于鱼、象、鳄鱼三种不同的动物形象。由此可见,印度的摩竭与中国的鳌鱼、麒麟、龙凤一样,均属凭想象而虚构的动物。
我想我之所以被这对玉佩吸引,联想到了很久前的传说。大约是80年代,一个关于双鱼玉佩的传说。据说它是一种超自然物质机器,可以进行镜像复制,就是可以犹如照镜子一般在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它有可能揭示了一个超十一维的物质空间的存在;也有人说他是一个行动代号,寓合了太极双鱼的含义。因为没有资料记载,所以也无从考究,一直是一个迷。网上有很多关于一个考察家的故事,他们在罗布泊迷失,却找到了一个奇怪的设施,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双鱼玉佩。为什么叫双鱼玉佩?不是因为外形,而是因为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初次发现它灵异的功能时,是用一条鱼做实验的时候,玉佩将一条完全相同的鱼复制出来!后来这个考察家失踪了,可能的结果一是出现了两个他自己!他就不能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二是他晕倒后被风沙掩埋。真的死去。这个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也不知道那个设备是什么?还是它真的就是玉佩呢?世界各地都有许多现象,以目前人类的知识水平是无法解释的。犹如历史,我一直都认为它有它的隐藏或偏离,可能有人为篡改,可能是真的丢失被后人弥补。只有眼睛看到的才是事实。但遗憾的就是,人类无法回到过去去亲眼看一下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我拿在手中把玩着,将这对玉佩拿在手中,两条弯曲的玉佩,头对头,尾对尾,正好形成一个圆,丝毫不差。那男人看我喜欢,连忙趁机说道,“姑娘,这个好,2个是一对,200元。要不?”
因为我也拿不准这个值多少钱,随口说道:“100元。”
没想到对方爽快的说道:“行,成交。”
我掏钱的时候还在暗暗后悔,这个恐怕不是真的吧,他怎么这么爽快就答应了。
我离开后,那男人从身边的包里又掏出一对玉佩摆在红布上,他一边数了数包里的东西,一边嘀咕,“奇怪了,一共8个,刚卖了2个,怎么还是8个?”这个我没有听见,因为我已经沿着台阶往昭陵山顶爬去。
山上并没有人,我一个人拾级而上,山上没有树,只有枯黄的草,缝隙间露着石头,唐制,以山为陵.山即陵,陵即山.有谁会想到将陵墓修在山中?从正门北司马门一步一步沿着台阶走,过了祭坛,就开始上山了,其实。所谓“路”,不过是游客们踩出的一条小道。在半坡上,就可以看到北司马门的全貌,在北司马门正对的山上,离顶峰不远散布了很多建筑物的碎片,这里曾经有地面有建筑。到达九嵕山的南侧有一处地势相对平缓,在这悬崖乱石中像是被平整过一般。这里不知道是不是墓道的入口?
杜甫在《重经昭陵》诗中说:“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可见墓道口应该是在比较高的地方。高的都可以看见云彩了,虽然有些夸张的手法在里面,但是还是比较写实的。根据文献记载,昭陵建筑时,在南面山腰凿深75丈为地宫,墓道前后有石门5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
可惜开创大唐盛世的李世民没有想到自己死后也不得安息。在新旧《五代史•;温韬传》都清楚的记载了昭陵被盗过。温韬盗唐陵是天意,曾有这么一个传说,说是温韬生下时,刚好有一颗彗星划过天空,殒落在唐陵所在嵯峨山上。在星象家眼中,彗星是一个“贼星”,预示将有坏人当道,出盗贼。迷信者遂传,将给唐陵带来灾难的人物出世了。这个应该是附会之说,不过对唐陵来说,温韬确实是一个“贼星”。
温韬在关中当了七年节度史,唐帝王各个陵墓基本都被他挖掘了,无论是正史,亦或是野史,都有明确记载。他拿走了里面大量金宝。《新五代史•;温韬传》的记载更为详细,其文曰:“在镇七年,唐陵在其境内者悉发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墓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而在宋代,宋太祖赵匡胤就将这些被盗的陵墓回填,自从宋太祖大规模修复诸帝陵寝后,保护帝王陵寝的诏令屡见于历代帝王令典,关于再次盗掘唐陵的文字不见于史籍。也就是可能再也没有被人盗过。所以至今也不知道墓道口在哪里。史学家认为,温韬盗掘了昭陵,盗出了“钟王笔迹,且遂传人间”,但目前始终未见《兰亭序》之类“钟王笔迹”在人间流传?以钟王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其“笔迹”、“纸墨”流传人间后一定会有更多的记载和临摹品,但却泥牛入海,毫无消息。因此,他们反证史书记载有误。不过这些也是无从考证。
继续朝顶峰前进这里登目远眺一览无遗在顶峰的下面一个平缓的山梁上,不远处就是昭陵神灯处,这个位置已经快到山顶了。范紫东的《乾州记》里有记载每年农历的五月,每到半夜就有一盏神灯从昭陵西面飞到南面,最后从南面飞回西面,来回往返一个时辰。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农历五月己巳李世民归天的那一天。昭陵神灯传说恰恰证明了地宫口位置,当时应有守灵人定时奉灯到游殿处祭奠,所以在夜晚时能看到山顶处有灯火。现在此处立了一个宫女捧灯的雕像。算是做了替代。
此时风有些大了,天也昏暗了起来。偌大的山顶只有我一个人,还有不远处的宫女雕像看着我,影影绰绰的,我心里有些紧张,将手伸进口袋里,却触到冰凉的硬硬的东西。我掏出来,正是我刚才买的玉坠。我拿出来,一时兴起,又将它们拼成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