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宝元受上级委派,赴芦州城去见父亲。心情十分复杂,矛盾,惶恐。十年不见的爹,如今得见尊颜,亲情融融,共叙天伦,人生之乐,莫过如此。十年离别,产生了生涩,互不了解,感到陌生。两条道路,不同信仰,政党纷争,如何相处?
不知不觉间,来到父亲任所。门卫拦路,警戒森严,方知爹已是芦州大员,自己就是这位大员的公子,却被拦住,不能进门,浮想联翩。他没有说出自己就是这位大员的儿子,而是自我介绍说:
“我是郎家湾一名青年,想找县长大人投军。”
门卫拦阻道:
“哦,投军,可到军人报名处,不必找县长。对不起,赶快离开!”
宝元没办法,只好改口说:
“我是县长郎贵祥的亲戚,多年不见,麻烦大哥为我通报。”
可门卫怎么说也不让进。正在争吵,郎贵祥从室内走出,喝道:
“吵什么?不要狐假虎威,对老百姓吆五喝六的!”
他头也没抬,就往外走,向他的坐骑跟前走去。宝元认出来了,上前一步说:
“爹,不认识儿子了?”
郎贵祥愣了一下问:
“你是——”
“我是宝元,特从郎家湾来看望您!”
郎贵祥惊喜异常,想不到,实在想不到,别时十几岁的儿子,如今已成一个雄赳赳的大小伙子了,甚至,他的嘴边已生出了黑绒绒的短胡须。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怎能不让他感慨唏嘘。他临时改变了行程,该办的事,今天不办了。拉住宝元的手说:
“宝元,真的是你吗?”
“是啊,还能有假。”
“此地不是说话之处,快进屋,我们好好聊聊。”
门卫见此情景,听的真真切切,来人跟县长叫爹,悔恨自己不该对此人态度蛮横,甚至担心以后来人对他报复。忙点头哈腰的说:
“小人眼浊,不知您是县长大人的公子,对不起,实在对不起!”
宝元说:
“没什么,盘问陌生人,职责所系,不为过,是我没说清楚,不怪你。”
郎贵祥也不说话,拉宝元就进了上房。
勤务兵立即上茶,拿水果,招待宝元。郎贵祥亲自为儿子削了苹果皮,递给宝元手里。左一眼右一眼观察宝元,寻找对宝元小时候的记忆。
爹问:
“宝元,这些年苦了你了,爹不在,你是怎么走过来的?”
宝元没有实说,而是把自己路上想好的话,简单叙说一遍,大意是:多亏伯母金玉娘照料,才有今天。郎贵祥越法对金玉娘好感倍增,心想,十多年没有关照她,想不到,我的独生子竟在她的呵护下长大。宝元问:
“爹,你这些年也受了不少苦吧!”
“当然,我被赶出郎家大院,一无所有,只好亡命天涯,东北没有我的落脚之地,就漂洋过海,逃到山东,在那里几乎是乞讨度日。在那兵慌马乱的年月,朝不保夕啊!”
最后,他讲述了最使难忘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他流落山东头一年,发生的事。他随一伙乱民过胶济铁路时,被日 本鬼子抓到了。鬼子硬说他们是抗日游击队,就要拉出去枪毙之时。为了几十人活命,他挺身而出,用半生不熟的日 本话,复返说明他们是良民。并主动让鬼子搜身,鬼子兵搜了半天,也没搜出证据,说服了鬼子,才把他们放了,逃过了一劫。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在他们这伙乱民中,果然有忠义救国军的探子,他见他会说日本话,误认为他是日本特务,故意混在乱民之中,搜集游击队情报。到达鲁南游击队,他被忠义救国军逮捕,被判杀头之罪。临刑时,来了一队东北军于学忠的部队,为首的团长是唐天明。他向他们呼救,唐天明认出了他,从刀下救了他一命。后来他因祸得福,成了他的副官。
说到这里,爹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宝元听后,证实了宁韬同志的话不虚,认为爹虽然和自己的信仰不同,党派不同,但是,抗日战场上还是一员勇士。今后怎么样还说不定,走一步看一步吧!
“爹,我想在你的麾下,找点事干。”
“好啊,爹这里正是用人之际,能得到儿子前来投军,难能可贵。”
“爹,你现在是一方大员,您打算怎么做?”
“大员,谈不上,芝麻官而已。你知道,爹是受国民政府东北行辕派遣,随唐天明专员来芦州就职的,可是全县只派我一个光杆司令,既无人,又无枪,怎么建立政权?维持治安,发展经济,保证民生。”
爹的打算如下:一,日本鬼子在芦州留下僞军一个中队,本应遣散,我没有,准备改造成国民军,现在派你前去做中队长,把他们改造成有用之军。
二,海东青部绺子,是绺子中的较好者,据说曾参与抗日战争,我想争取他们反正。
三,是想在郎家湾附近,召集有为青年,组成一队子弟兵。这样我这个县长才能做得稳当,人民生活才能安定。希望得到你的支持!
“爹的想法很好。改造僞军的事很好,儿子一定照办。绺子反正一事——就不知道海东青是不是愿意接受招安。”
“哦,还有,子弟兵谁人组织和率领?”
“这些事情还仅仅是一个想法,实施起来还有诸多困难。”
“伪军中队我可以去,就是爹身边没有人保护,要不动员大娘到你身边来,前后左右也好相互照应。”
“那不行,本来流言蜚语四起,那样更无法抑制了。”
“爹,我有一想法,不知您能不能接受?”
“说!”
“我想您还是娶了大娘为妻吧!你已年过半百,母亲过世多年,身边不能没有人照顾。大娘她也很苦,伯父已亡,何必遮遮掩掩,不如索性快刀斩乱麻,一锤落定。时间会使人们淡忘,非议自然就消失了。”
“孩子,你真的这么想?”
“当然。”
“不过,英伟他不能理解,况且还不知玉娘她怎么想。”
“放心,只要爹愿意,大娘和伟弟的工作我去做。”
“这个——让我再考虑考虑。”
“这样与公与私都有利,让大娘给你当副手,也可照顾您的生活。”
“好!就照你的意见办。”
“组建子弟兵部队,这事挺难,首先是没有懂军事的人才,其次是……”
“爹,我这里有一位人选,不知爹认为可否?”
“谁呀?您忘记了,大发前辈啊。”
“他,他在那里?”
“据我所知,不久前,他已经回到东北沟武世雄家里。”
“他是渤海纵队的人,能愿意为国民政府服务?”
“我不也是渤海纵队的人吗?”
“你与他不同,咱俩是父子,当然你愿意到我这里来,他就不同了,可能与我是两股道上的车,走不到一起吧!”
“爹放心,我与大发前辈有些交情,只要爹出于至诚,他一定会出山的。”
“那个武世雄好身手,听说他给渤海纵队训练出不少好战士。”
“他已年过七旬,恐怕只能在家养老了。”
“如能得到大发前辈帮助甚好。”
“为了这支队伍牢牢地掌握在我们手中,我想派英伟做大发前辈的副手。一方面是对他是锻炼,另一方面,过上三年五载,大发前辈退了,他就可以独掌这支队伍了。这样在芦州地面,我们既有郎家的子弟兵,又有伪军中队改编的县城中队,还有海东青的城东中队,你的县长才能坐得稳定。”
郎贵祥暗暗吃惊,想不到宝元年纪轻轻,竟有远大目光,好好培养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军士人才。
拍拍宝元的肩膀说:
“好,你小子有种,就安你的意见办理。”
在宝元的撮合下,说服了英伟。一个星期天,在芦州城晨光大酒店,郎贵祥宴请老亲少友,五十余人。正式宣布娶金玉娘为续弦夫人。八十多岁的郎贵燕,六十多岁的三奶奶郎李氏,四十多岁的郎英士,以及黄殿金,黄殿仁,苟守正等村中的三劳四少都在宴请之列,酒席宴上喜气洋洋,一片赞美之声,谁敢说三道四,宴罢各归不提。
只是金玉娘下决心不问政事,回郎家湾郎家大院一心做她的大当家,拒不到县里供职。郎贵祥也不勉强,多抽出些闲暇时间回乡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