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拼音字母与已有的韵,切之类注音方法有点异曲同工,只是比它们更简单,标准,方便,实用,所以可以用。就是那个字母对中国人而言,用惯方块字觉得怪异,可稍加修改形状推出。
主要是眼下推出有点早,二个时代官话完全不同,直接用后世读音标不可能,标这个时代语言的音工作量非常大,他力所不逮,也没有这个时间。
这些纠结不大,用什么启蒙课文让他为难不已,千字文?蒙童诗?百家姓?或则三字经?这些东西都不够理想。即使是号称浅易,易上口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这几句听着简单,实际上什么是之初,什么是性,什么是相,对稚童来说实在太虚,理解太难。故而古代塾师先只教蒙童背诵,等有一些功底再一遍遍解释,不过理解不了,小孩记忆也困难几倍。
这个不好,反复思考后方少云决定用后世的方法,即使没有现存课本,边教边编也比教三字经好。所以学习班第一课,他拿炭条在白板上写下的是人,头,耳,口,鼻,手,足----等十几个字。
这十几个字都关于人的本身部位,易引兴趣也能让小孩彼此游戏,让他们互相指认背诵,错了就捏对方相关部位。这让小孩们学习时兴高采烈,字也更易记住。之后是教房子,门窗等家具之类与及山石,水土等物品名的字。此后是动词如走路,流水等等。
这完全是方少云随想随编随教的,而且是随着教授时间增加,小孩聪慧程度显露,逐渐在他们群体中分出几个层次教,这就是复式教育。这完全是你能学多少就教多少,而不是统一进程。
因材施教后世在初等教育中已不采用,这是这时代讲究机会均等、人格平等。而现在方少云只想早有助手,小孩家长也只责自己孩子不够用心,根本没人说什么。
如此教了几天中间常有人来问事,再说觉得好些东西只有自己能做,拴死在这里不行。可村里只有父亲学问点,让他来帮助自己说不过去,况且方父现在也忙,处处需他把总或盯着。
方少云现在于村里大多数事虽可以出出点子,可如大人般现场跟着干不行。对村里的情形方少云更说不上有多少了解,跟同龄人也只是办了学习班才开始。
为此他只能找父亲询问,村里可有稍胜任教书之人。方父吧唧下嘴说:''整族里能认个千八百字的就几个,只怕学了也忘了,更不提教别人。''
听到此话方少云心里彻底凉了,这样的识字人还得先培养几年才行,若如此直接将小孩培养出来干脆。''不过。''方父说话大喘气,这个一来是事情有点为难,二来也是逗逗儿子,这样的机会不多。''你母亲其实识字比我还多。''
怎么回事?方少云难得有点小朦。不是古代妇女识字更少吗?况且还是农家女子。不是大富大贵家族,小女孩反正不用干什么,闲着也闲着无聊,愿意认字就请老师来家教几年。其实这样的人家真一字不识出嫁后如何管家?还被婆家人看不起。
从方父口中才知道外公乃塾师,二儿一女,母亲小时候跟着外公读书。非常聪慧,远超其弟,以致外公常叹:'我家只有凰没有凤啊!'因外公家很远,数年不曾走动,方少云才不清楚。
意外得知母亲乃小才女,方少云找到了托儿所,其母正负责这一块。听到儿子请求方母语带幽怨、苍桑,一声轻叹:''跟你外公就读了三,五年,后来干家务之余抽空念念。如今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只怕也记不起什么,差不多全忘啦!''
感叹归感叹,知道儿子分身乏术,心痛的她答应试试。这一试让她找到了感觉,而且是她越来越喜欢这个感觉,有点越干越有劲,之后一届一届教了好多届。开始还用方少云主导课本方案编成,教授方案制订,后来她熟悉了一手全包下。所以母亲一接手方少云挂名,真正小学校长该是她
让母亲过渡几天,方少云渐渐脱身学习班,办起了少儿队。少儿队是十三到十六的青少年,在农村这样的年龄该是半劳动力了。但方少云认为这些人还有学习潜力,单纯当劳力用可惜,集中在一起训练一下能派更大用场。乱世将至而时间未知,办学习班算是长期计划,是个基础,而少儿队是急就章,应付不测。
集中起来的少儿有三十五个,女孩子比男孩子多些,那是因为男孩子不少已经跟着铁匠之类当了助手。方少云也想给少儿队上上课,可是实在没有那个时间与精力,只能将他们集中起来每日训练一个时辰,然后带他们各处实习。
每日训练内容主要是队列及刺杀等内容,方少云虽没有当过兵,民兵是干过的,也打过靶。另外军事题材影视后世不要太多,不想看都避免不了,况且男性大多数总有点这类兴趣,所以小说,影视经验也不少。在后世他当然没真军人,真军迷有更多实践或更多理论,但在这时代他真算作是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了。
古代人接触外界的机会非常少,信息少、传播慢、失真大,况荒僻之地农民。所以后世人就算没吃过猪肉者至少见过猪跑,而古代人没吃过猪肉者,基本上不知道世上有没有猪,就是知道也见不了猪跑。
对方少云的队列训练等,少儿们非常认真,只是能力有限,教起来要反反复复才行。除了队列训练还有就是刺杀及刀盾手列队训练。
这些本该是训大人的,但大人正忙垦荒,鱼与熊掌无法兼顾啊。刺杀的枪还没有,只能用长竹竿,盾牌倒是名副其实,是藤编而成,既轻又好用。
本来还想编藤甲,这个数量太大难度太大,藤条采集费工夫,还缺乏藤编技术而暂时放弃。另刀暂时也是木头的,主要先练个意识。
有时他想干脆练个鸳鸯阵,虽然不大懂,凭前世看小说也能摸索一下。戚继光的鸳鸯阵确实是冷兵器,及冷,热兵器交替时的战术顶点,没有之一呵。
古言常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大多数将领只是以多胜寡,凭强凌弱的循将。就算如此杀敌一千没自损八百也损失不小,只有戚继光才是敌我交换比最大的战术大师,大神。
因而方少云有点急于想让少年练成鸳鸯阵,只是看到眼前少儿们训练的熟练程度,还有也没太多时间用,知道这个暂时急不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反而误事。
方少云组织少儿队还有件事要做,那就是调查盆地周围物产及人类活动。物产不管矿物,植物,有了解才能有计划能用。
另外对附近地形了解也很重要。最要紧是要预先知道四周有没有其他人活动,多少人?什么地方?有多大实力?有什么变化?行为如何?这些都很重要,所谓知己知彼及未雨绸缪这个就是。
为此他将男孩四个一组派出去,东南西北四周三十里内,轮流着调查清楚。为安全让他们带上短竹矛,告诉他们遇人可先远处观望,没把握不要莽撞接近。行走时一人在前遇事发个讯号,后面的人要确实情况后才能实施救援,没有把握要先退回汇报。为加深影响,方少云还让他们训练多次,才安排他们出行。
四周人类活动要关心,地形与物产也一样。为此出去的人回来要描述沿途地形及所有一切,见到奇奇怪怪的石头都要带样品回转,还要记下每块石头的发现地点等等。
这个探索很成功,近处没见有人类长期居留痕迹,远处有几个小山村也不大。可以说近段时间无人会威胁他们,只要继续保证一定的警惕及观察就行。
周围地形根据每组人汇报,方少云索性弄了个泥模,制作泥山假河,不然说话时双方很难勾通。各色石头他看过也分析了,只待实地去看,而他现在正缺时间。
方少云组织少儿队就是要发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每天下午带他们去各工地。除了干活主要是给他们讲为何如此及还可以如何,并让他们讨论,让他们加深理解。这是让他们会干,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多思考才能有主见,多实践才能不空泛。才不会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培养这些孩子,从这些人中挑出尖子太难。一则见识太少,根本没有多少想象力。后世中华的孩子说给教育制度缺陷教僵化了,想象力被束缚了。这话正不正确不说,但那些孩子见过飞机,电脑,卫星,想象力再贫乏也有见识在。
这时代的人说人能天上飞,铁船能水上行,不当此人乃疯了的人不会有。见识太少外这些孩子知识太少,几乎就一点儿农村生活经验,还不识字。
想到这些孩子不识字方少云那个愁啊!难道再办学习班?可这也不可能啊!没人教不说,这些少年是半劳动力,现在这么忙将他们全脱产太过分,还有年龄已偏大,脱产学几时才能成才?
想啊想的,竟然让他想起后世解放初的扫盲班及夜校,现在壮劳力干活太累暂时不说,先给少儿队办个夜校。至于老师就用学习班的尖子轮流上,这也是学以致用,效果可能会更好。
有成功经验后,青壮们稍闲些也可按此办法。正常情况下青壮识字积极性可能不高,儿子,弟弟当老师会让他们有动力些。方少云也没想让方家村人识字干什么,只是后世的下意识,因为那时好象没文盲啊。
少儿队的夜校很热闹,农村娱乐之贫乏,更何况远离城镇的古代农村,看场戏说一年,来个耍猴跟一天。少儿们又处于燥动,表现欲萌动之时,那是荷尔蒙的缘故。当然没人知道什么是荷尔蒙,方少云也不会说,因这个解释不了。
不管怎样少儿们晚上能聚在学习班的教室里很开心,这里比家里热闹,比白天训练,干活放松。只是面对弟弟,妹妹上课觉得心里异样,似有丝失哥哥,姐姐面子,心要强的有弟弟,妹妹走前面了急起直追的紧迫感。
站上黑板前垫脚木凳的小孩心里也复杂,兴奋,忐忑,畏惧,跃跃欲试。他们才学了十几天,识二,三百字,自己还不够熟练现在出来教哥哥,姐姐。他们是一组的,几个人心儿猛跳小脸通红,特别是第一个上去教的,手心与鼻尖上都是汗,粉笔也捏湿了。
颤颤抖抖,歪歪扭扭,黑板上出现了第一个字,站凳上的孩子转身念道:''人''。这音尖亢,有点声嘶力竭。下面杂乱不一的声音'人,人,人'。
方母,方少云在一旁保驾护航,到此心里松口气,不管怎样又一艘小舟已然出航。走多远不知道,自己努力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