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到玻璃试验工场方少云发现这里格局太小,光线昏暗到让人有些压抑,完全如古老作坊的感觉。这种格调不用说是老瓷工的手笔,他可能在这样的工场里干了大半辈子,这个已经深刻他的行为准则之内。
不过现在不是纠结这个的时间,老瓷工大家都称之为老魏头的见他到忙过来见他,方少云也忙上前慰问。不管怎样老魏头还是有苦劳也有功劳的,不可太苛求人,虽然没有成功至少他找到了路。当然玻璃正式生产他会设计个响亮的车间,但现在八字没一撇,空想这个没意思。
老魏头见到方少云后就向他叙说了整个建设工场经过,以及数十次试验过程与结果。一边介绍每次试验配方并指着一旁地上排列的数十块各种各样的烧结物,介绍这一次次试验的烧结物的配方还分析它们成功的可能性。
对老瓷工老魏头的介绍方少云非常满意,因为老瓷工虽不识字,但他把试验经过都记在心里。最关键是他的试验还是有条理的,唯有胆子小、想象力不够丰富,这也是老人最大的特点。不管怎样江湖越老胆子越小是肯定的,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是见识少的缘故,无知者才无畏,只是新事物还是无知者无畏去闯比较好。
对于提高炉温方少云是有办法的,但对于玻璃试验达到什么程度他不知道,为此他让老魏头再试一下。因陋就简的炉子点火后有烟冒出,老瓷工有数十年看管瓷窑经验,火眼金睛浑若无事,其他人特别是少年却都有点吃不消,方少云本也想上前看,眼睛被熏红了只能退避到远处观看。
整个烧炉、投料过程看一遍,方少云觉得这个技术应该不复杂,就是配比、配方需要试验。等炉内坩埚里料融化了,老瓷工让他上前去看融化情况,他只得硬着头皮上前一看,只见坩埚内的料只有似融未融状态,融化部分确有几分如玻璃。观察到的情况确实是温度不够,其它没有把料融化透那配方与配比准不准确难搞不清楚,当务之急确实是改炉子。
提高炉温需要重新设计炉型,另外燃料也将改用焦炭,加鼓风机助然。这个改动比较大,方少云召来泥瓦匠等工匠,索性将整个工场重新建设,包括炉子、炉台等,全部以操作便利与安全为第一目标重建。这一改整个工场简洁明快,操作也方便省力,让老瓷工老魏头见到也大为赞叹。
这工场一改就是好多天,有点焕然一新的新工场虽然改好,新炉子也砌好,但实际效果仍然是能不能用才是最关键的,车间整洁操作省力这些东西不是现在所要的最大目标。
新砌炉子刚完工连夜生起火烘烤,次日方少云再次来到试验场。这次炉膛里火虽旺因燃料改成焦炭,再无烟冒起刺眼呛鼻。因为炉灶面板留孔与坩埚一样大,横向加燃料,人在上面操作也不再烟熏火燎加飞尘呛人了。
这些一改投料与搅拌就不会受热气熏烤也省力许多,坩埚投了料加盖压上以利快速升温。等温度估计差不多时老魏头掀开盖板见到埚内不再是如之前厚稀泥一样的融化,那种融化虽然好象料一起化了,其实还是似化未化状态,所以搅动起来非常费劲。之后虽慢慢会重新平复如水面,这过程要好一会儿。
现在看到坩埚里的料就如薄藕粉,搅拌起来很轻松,搅拌一停也马上恢复平静。这样看来玻璃成不成不一定,这温度到是足够了,不过他这么一搅拌发现这虽稀薄的稠液里竟有许多气泡,这气泡似乎不易被弄走,这个让老魏头有点苦恼又一时无法着手排除。
方少云就在一旁观看,见老魏头有点着恼也不大在意,这不是他已有办法,他确不懂玻璃生产,但他知道后世玻璃很便宜,价钱便宜代表生产不会太复杂。这气泡大概用机械方法就能解决,或者用些化学品添加剂就可以,既然如此何必心急。
温度问题已经不再成为困难方少云很欣然,心里现在优先的事是确认配方与配比的正确与否,只要解决玻璃生产出来的事,再过来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迟,所以他对气泡问题暂时并不在意。
随着温度进一步上升,料更加稀薄起来,老魏头搅拌起来更轻松了。而且随着他的搅动让气泡不断上升而破裂,见这做法有效他的脸上恢复了正常。
不一会儿觉得这料火候已经差不多了,于是他笑吟吟地用勺捞起一小勺倒在方少云让人铸造的小铁平台上,再用小铁棍将之碾薄碾平,稍过一会儿他用钳钳起薄片对着光亮看了起来。这一看他脸上的笑容霎时没有了,因为薄片虽然透光,也有很浓的褐色。
方少云就在老魏头后面也对薄片望去,见因模具不光洁小薄片有点如毛玻璃,觉得这次试验看来基本上属于已经有点成功。至于褐色那是原料里含有一些微量金属,以他的知识认为是铁,这个认识对不对无所谓,因为要解决此事主要是挑选更纯的原料。
这次试验所用的石英沙是附近山坡寻找到的,一看不大透明,主要是先试验成不成,质量将会再想办法解决。如石英沙不大好他会派少儿队出去寻找,就是这里离海太远,不然海边沙滩可能会好些。
另外他现在所需不多,大不了也可如铁矿石那样通过清洗筛选,这方法后世不可行因为成本关系。而他现在是只求有,只要有除了满足自己用外,少量产品一卖出就可赚回大钱,所以成本大些不可怕。
除了原料可以寻找更纯净的,通过化学反应也可除去玻璃里所含的金属,具体如何虽不知道,这事可以试验来解决。因知道问题症结所在,方少云没有老魏头的沮丧,而是向他表示祝贺。不管怎样现在炉子没问题了,玻璃主配方已经基本成功,所欠缺的是再试验完善它,这成绩应该庆贺。
一说起玻璃那是穿越者的吸金神器,玻璃镜子一卖就是数十数百两银子一块,一年起码是赚上个数万数十万两,三五年富甲天下乃小事一桩。只不过神话毕竟只是神话,这玻璃镜子少量当然能卖出高价,细水长流十年二十年富可敌国在以钱开道、政商勾结、兼营他业双管齐下确实可达到。
不然一年数百面镜子就会迅速将市场窒息,并且神话将渐渐褪色。从超级奢侈品变成一般高档货,连这还需控制一定出货量才行。毕竟古代消费力有限,基本消费又占大头,不能把富人的钱全算计成高档品的消费力。
另外靠模具生产的平板玻璃也做不成镜子,除非是哈哈镜。因此方少云不是不想造些镜子吸金,即使战乱高档商品多少还是有一定市场的,但他知道这事暂时急不得,先制造出实用的东西为首要。
这方面方少云也根本没打算造望远镜,这事玻璃与技术都不行。他最想造的乃是灯,正确的说是二种灯,一种是'美孚灯'一种是'风灯'。这二种灯后世八十年代后基本上消声匿迹,稍年青一点大多已没见过这东西。
美孚灯之所以有这名称,主要是美国石油刚开发时最主要利用物是火油,这火油就是点灯之用。当时美国美孚公司在中国推销火油不顺利,便用购油送灯这一促销方法,结果美孚公司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
后来玻璃火油灯在中国就被叫作美孚灯,直到电灯时代大放光明美孚灯才黯然退出,就如当初它代替古老油盏一样,主要还是以更加光明取得取而代之的成绩一样。
至于风灯其实乃是美孚灯的兄弟,差别是美孚灯几乎全部由玻璃制造,而风灯除灯罩全都是金属制造;美孚灯是只能放在桌子上,而风灯底平上有环,可放可提可挂。
就名称而言美孚灯比较固定,而风灯别名比较多,如'气死风',如'桅灯',如'马灯'等等,这也与它用途广的一个见证。其实风灯作用主要是代替了灯笼,它比灯笼能燃烧更长时间(一用蜡烛一用火油);更亮(光线透过纸与玻璃相比);更不怕风(风灯进风口与出烟孔较小,又不是直对火苗,火苗又有小罩保护。而灯笼上下口大火苗又裸露。),有如此多优势替代灯笼完全可以理解。至于使用方便与灯油比蜡烛便宜,那还只能是小小的优点,不值得多提。
方少云想在玻璃成功后第一个便是开发这二种灯,一直以来他为油盏光线太暗而苦恼是原因之一,第二是这二种灯不光方家谷与他都有需要,外销也应该有较大市场。
要不是战乱将近,这个市场确实非常之大。单以南宋一亿左右人口,每年卖出数十万只,只要价钱不是太贵应该可以吧。办个数百人工场每年能赚十万两左右银子,再投钱发展十年之后不管干什么也不用象今天这样缩进山谷避难。
其实能开发出这二种灯好处比造玻璃镜子好处更多,一个是暴利引恶狼虎视眈眈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销售也只能放在少数几个城市,易被人卡住喉咙。
这二种灯的市场遍布每个县城乡角落,单个利润不大,手下也有大量工人,更不必与富贵豪强打交道,不给他们有伺机可乘空子。
当然想造这二种灯也不是有玻璃就成,大小难题不少,如灯芯材料、调节灯芯机构设计与制造、小火罩的设计与生产。其中最难的是美孚灯油是火油,火油处在汽油与柴油中间,它是通过棉纱编织成的灯芯向上渗透。
现在他只能用植物油,植物油的渗透性远比不上火油,也没有棉纱可织灯芯。现在油盏所用的灯芯是灯草,灯草植物油是能渗透,不过只能离油距离很近,稍微一点空间灯草就会烧成灰。所以还要找到灯草的代替物,或者对植物油进行一定的加工。
至于找石油炼火油,这事技术上不大难,撞击式挖油井如四川那边开采盐卤一般,开采延安那边的石油是可以成功的。土法炼油主要是加温与分离也不难,只是这里距延安太远,他的手太短,根本不可能。
因为必须立足能用植物油,方少云将玻璃试验再次交给老魏头后,带几个少年找了铜匠研究起灯芯材料,调节灯芯的机械装置,小火罩等的选择、设计与制造来。另外是风灯的设计及工业化生产的设计与设备制造,力争尽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