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庄子除这些比较好控制人员外出外还有一些有利因素。比如现在是冬季又近过年,本来没什么人出庄,所以一个庄子有没有出庄不引人怀疑。而且庄子少距离远极难发现邻庄动静不大的不正常,而南方到处是农户,一个十几户人家的村落也有二三百米范围,控制村子相当麻烦,一定要控制重要的地理分隔线如大河流与山脉才能控制。
另一个是北方庄外平坦少见可掩蔽人的大量树木,加无人踏过的雪地,有人逃跑报信也不容易匿迹。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护卫军虽然在北方没什么民众基础,其实控制部队行进消息比南方容易。至多将极少数比较会敌视护卫军的财主、乡绅、土豪控制起来,不让他们出户甚至是关押起来。
当天晚上高沙堡庄来了近千侦察部队与特战部队,次日一早这些部队分成三十多人的有政治干部组成的一个个小组,身穿便衣在当地人带领下造访了周围庄子。然后便是一个个小组武力控制庄子,政治干部宣传护卫军的目的与一惯政策,动员当地人再领路。
这有点如传销一级级扩大,只是宽度有些控制,根据地势基本上在六到十里路之间。这么多村庄被控制部队在中间行军没有人会发现,当然偶尔路过的行人比较倒霉,肯定是一律扣留。只是北方此季节行人也少见,连小贩也不大出去。另外战事牵涉人命更多,平民受点儿委屈护卫军经济上补偿一些算得上仁义之师了。
有人说这办法太笨,其实因北方村庄相隔较远,如波涛般向前发展速度还是蛮快的。当天白天沿海岸十几里宽
加十几里长区域的庄子已经被护卫军全部控制,而且这个波涛运动入夜还未停止,虽然速度慢些沿着向元大都道路的两侧庄子不断在同一个模式下被护卫队接管。
这一天一晚基本上接管了沿道路三十里长途,而且随着动员的村民越多组织起来的接收小组也大为增加。这一来许多小组开始同步进行,不再是一个个庄子占领过去,速度一下子快了许多。
而护卫军船队当日开始靠岸,之后部队与物资上岸。随着因为部队长时间乘船上了岸也没有马上行军,而是在附近村子休息与进行了恢复性锻炼。他们是休息了一夜次日再行军的,所以他们的行军速度没有快过日夜向前扩展的封锁消息性行动。
部队沿着已经完全控制住各庄人员的道路行走,晚上就宿在庄子里民居一如在江南一样。这样滚雪球般推进竟然在元大都跟脚下形成了一条反而是对蒙元隔绝的通道,这其实也太让人敢于相信。
说起来护卫队也没能做到毫无破绽,实际上也是偶有附近庄子或行人窥视到一些异常的。只是这些人绝大多数事不关己最多作为奇闻悄悄告诉熟人,因此等传开已经事过境迁了。也有一二人逃脱后向当地基层汇报的,但这个匪夷所思没有人重视,或仅向上再报告,一级级向上报等大都失守报告还在半路。
护卫军船队进渤海湾到上岸一切顺利,经过训练的部队在特殊部队保驾护航下有条不紊地上了岸后向大都不急不缓顺利进军。而同时忽必烈在京城连一点消息也没有外,他的目光也净盯着长江下游。
之所以主要盯着那里乃是襄阳那边元军因为防备两个方向比较厚实。而且护卫军入川之兵只留下一部分扼关而守,大部分反而去了陕甘方向。这样的举动虽然怪诞而难于理解,但暂时来说似乎是无意入鄂与襄阳正面护卫军搞两面夹攻。
而且襄阳正面护卫队没有增兵迹象,虽说汉水没有控制权护卫军船只不增加后方运兵速度不会快。另外冬季也比江淮冷,元军有骑兵优势,攻击面不宽城也坚固倒是不大担心。他的担心是金陵方向,虽然整个江北护卫军没有一兵一卒但十几万大军云集,船只也同样云集,这是要发动攻击的节奏。
或者有人说他担心太早了点,冬季开战可能性极低。特别是南方人向北攻打选这个季节乃是自己找死,因为越来越寒冷光是严寒护卫军就不可能保持旺盛战斗力。到时专打野战冻也会冻僵他们,即便是勉强占领一二城市肯定再不敢出来打野战了。
对这话忽必烈当然明白,他打了数十年仗岂能不知道这些基本知识。只是他对方少云心里有忌惮,因为这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也有千奇百怪手段。只是他虽然忌惮方少云手段不按常理,但对其可能大舰船队奔袭渤海湾直捣黄龙只是想想就放弃了。
这个他搞远征日本知道就算是岸边小城市也不可能偷袭得手,况且大都远在海岸几日路程之外。大都有五万左右侍卫亲军,加上杂军起码共有六七万人马。这还不算一旦有警可以动员的人力,所以护卫军来攻打这样的行动少说八万左右军队。
如此多军队的船队不被发现接近大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光是上千条船就是黑压压一大片。再说岸上也有蒙元基层政权及拥护蒙元政权的人大量存在,怎可能无声无息走到大都城下。
忽必烈的想法不谓无理,他是有丰富军事经验的,虽知道方少云惯出奇谋护卫军武器先进,将之能力想象时比自己手下军队加三五成觉得奇袭大都乃是天方夜谭。况且金陵方向有现实危险,报告中似乎是所有的水军都在那里,他正考虑是否先打包只要形势不好就走,其它方向主要是沿海嘱各地驻军多探听有何异状就可以了。
他还有三分警惕下面的人连半分也欠奉,本来地方上头领有安排多巡逻的。下面人知道上司只是公事塞职而言之,下面的人便口应身不动。天寒地冻出门在外玩耍一回报告太平无事,再一级级汇报上去忽必烈那里知道下面实情还认为真无事。
护卫军北伐是迟早的事情,当初议和也不曾谈到这个。忽必烈回想时觉得有点失策,因为有了协定方少云至少要找找借口才能北伐多少有点缓冲。董文用提议过不如再次议和,将江北原南宋之地与襄阳等地交给方少云后订立和约。
如此做可以争取一些时间,对此忽必烈也是有些心动,他是为自己造炮争取时间。但这方案遭大多数反对,理由是只要护卫军强大太多这和议难订也难指望对方遵守,因此这求和只是自取其辱得不偿失。这个忽必烈与董文用都清楚,只是董文用欲尽力争取时间,用一步步退让使得北方平稳过渡,自己家族也能因这事的情份而逃脱护卫军过来后的清算。
求和、抵抗到底、一失败就退走三种选择是现在蒙元朝廷所有人的可以选项。其中董文用之类明智汉人文武心里或多或少比较赞同这个意见。他们知道自己不可能逃到草原去,就算是个人可以家族怎么办?而且现在已经低人一等,逃到草原更加仰人鼻息。
当然蒙元武将大多数主张硬抗到底,不过这些人基本上是舍不得汉人花花世界。其实他们对护卫军已经有些畏惧,叫嚷虽凶色厉内荏,只怕前线一溃败他们马上会赞成转进。倒是有些汉人主张抵抗到底一是愚忠二是无处可逃乃是真情实意。
而蒙元文武多少明白这汉人繁华之地已经于他们告别缘分,只是时间尚待护卫军北伐来确定。蒙元兴起的势头已经衰弱,胡人在汉人土地蒙元虽然创造了最好成绩。可已经有新兴汉人势力崛起,他们再没有机会了,而最清楚这个事实的是忽必烈。
因为护卫军在金陵方向佯动平静数年的讨论再次热烈起来。从时间看他们知道这次肯定是真是狼来了,因此众人老问题重新热热闹闹私下里、公堂上不断讨论起来。只是讨论再热闹还是只有三个选择,其中求和的存在幻想最多所以可能性最小。而抵抗派与逃跑派除了比较极端的少数人,也没有原则性分歧,主要是抵抗力量失败达到什么程度就逃的区别。抵抗派是达到山穷水尽再逃,逃跑派是苗头不对就走。
忽必烈虽然是逃跑派,金陵方向护卫队一出现大增兵他马上想把大都的东西打打包送走。他认为人可以看苗头对不对再决定走留,东西无法快速运走。只是他的想法无法公开去做,因为这么搞人心散了,下面的人信心全无还打什么仗?弄不好干脆全先逃了。
因为护卫军增兵金陵引起大都蒙元文武再度热烈讨论及忽必烈有打包准备走路。但也因为此时乃是冬季而且护卫队没有真正行动所以忽必烈没真正打起包裹,文武们虽讨论情绪还轻松。
在这氛围下护卫军在腊月初七这天凌晨到达了距离大都只有十里的地点,这个地点在这时代也算是攻打一个城市比较不错的宿营地。这时代逼近围攻一个城市的仗不大多,原因在于兵力不足时敌人城内调兵看不见,分散围攻易被对方各个击破。
在这情形下距离城市几里立营垒每日清晨带干粮出发,打到下午三时左右没有希望就回营地没有被对方乘机偷袭的危险,另外这个距离搞夜间袭营也比较困难。当然大多数时间离城五里立营,十里有点远。但护卫军准备夜袭,越逼近越易暴露,太远意外多也不合适,这才放在十里距离的。
大都内蒙元中上层只有空谈其实茫然不知所措之时,当天白天护卫军除了放哨的人绝大部分军人在睡觉,后面的庄子大多数也差不多只留下政治干部。其实连船上水兵也大部分替代了不少放哨护卫任务,让特种部队与侦察部队在最后关头挑大梁。
到傍晚各部队起身活动一下后吃了晚餐在大路上渐渐汇集,一声令下在各种技术手段帮助下再次踏上决战的征途。虽然是面临生死搏斗,但他们的脚步一点也没有迟疑不决,只是在距离城墙一里多路时为等候各部队就位与恢复体力时休息时间有些长短区别,之后他们同时扑向了高大的城墙如神兵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