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老大历史上周围国家基本上都是认的,主要是北方民族一旦强盛起来见老大家富裕开始是偷偷摸摸抢一点,渐渐有趁你病要你命的抢班夺权长享福的思想。
这思想其实唯有南洋诸岛国没有,其它国家都有从老大身上咬口肉的欲望,因为实在太肥了。南洋诸岛国不是心善,而是实在力有不逮,他们连同等国家也搞不定再想蛇吞象也是空虚。
只是日本和高丽国在东北也最特殊些,高丽与华夏不管怎样中间空着比较荒芜之地。这一来其野心勃勃时欲吃肥肉不易,华夏因运粮不易拿之也有点没什么好办法,加之土地狭长本身土地已宽广,所以这中间地带没有阻碍时也没有将之收入囊中之意,反而比较扶助。
这时代其国本来与汉人政权也不直接壤,被蒙元征服虽保存了政权再不大甘心也是没什么异想,至于外援知道南宋只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根本无心联络。南宋被灭在他们看来大概是果然不出所料而已,反因蒙元实力增加而事元更殷,如其为元征日大量造船没有二话。
中华帝国崛起对高丽而语同样意外,心想能在江南打败元军细节不清楚终究有点实力。但有点实力也不清楚对方究竟是怎么回事总不可能冒然上门求助。况且中华帝国若真是有实力必定会北伐中原,到时看形势再决定是否联络一起反元才是老成谋国之举。
因为对中华帝国了解不多高丽君臣没有派出使者,等方少云组织的近洋商船开到高丽带来丝绸、瓷器等传统出口商品,还有灯具、玻璃制品等新产品高丽君臣尚未有什么触动。但二千吨大船将他们惊醒了,这中华帝国如此强大或者说发展如此之快,似乎是该联络、联络了。
高丽君臣为蒙元造船征日知道蒙元水上实力,晓得蒙元有几条巨船并在征日时发挥不小作用。但如此实力仍然不能打破长江封锁原以为南方汉人靠水陆配合取胜,那料完全是中华帝国水上实力大超蒙元才是。如此现在虽与蒙元在日本有合作,但在日本也是高丽付出多收获少受欺侮,为大局该派人去中华帝国探探路,这才好考虑等其北伐时自己该怎么办?
高丽这边因二千级吨商船让君臣们生出这样的心思,日本那边也有个戏剧般变化。天皇虽然名头降了一级权力反而大了,乃是一喜一哀一得一失,这是从左看或是好处右看却是坏事,不过长期看终究不大开心的。天皇与大名们投降是为摆脱镰仓幕府,更关键是他们屈服于蒙元的武力。而凡屈服武力者肯定是心不甘的,或者只是暂时雌伏随时窥视一旦有机会即会暴起反抗的。
历史上本来日本因打退蒙元越来越自信,丰臣秀吉时野心达到一个顶点即欲占领中原,后来从清末开始到二战结束再次谋占中国。可惜第一次遇明朝尚有余力之时在高丽即被击退,白白将大明这棵大树助人踹了一脚自己一点好处也捞不到,与李自成一样做了满清的活**。
只是此时没有神风帮助他们别说生出占据中原的野心,恢复自己的老窝尚在窥伺观望之中。因为他们觉得张弘范带领的蒙元水陆大军十分强悍,根本不敢异动。连听风声张弘范乃是征南宋失败才来征日本的也不敢有什么异念,因为情况不明不可以轻举妄动。
江南的商船带来了南宋与中华帝国之间转换与元军在江南失败的消息,这消息因为是商人间问答而来的,听到这消息日本上层虽心里一动却没有实际行动,而原因是元军战船太强大。
见到二千吨级巨船日本的大名与降级的王即刻觉得希望来了,其在大唐期间大派使者学习虽然什么也没有反馈,还是以学习与保留中华文化自傲的。此时虽对唐后汉人屡遭外族入侵屠杀表现出的柔弱不屑,但已败在蒙元之手对汉人重振十分高兴外,还欲引作外援,为此派人偷上商船为使建业。
日本、高丽使者都是偷乘商船到建业的,如此来的人即使官职不高肯定也是最亲信的。这个也不是问题,问题是方父接待什么方针他吃不准,只能让方少云来亲自处理。不过方父与政务委员会的人觉得人家求上门自己作为泱泱大国该帮忙还是尽量帮助的,毕竟还是有同一个敌人。
对什么泱泱大国之类为好名声白送好处的做法方少云作为后世人肯定不愿当冤大头。再说分别了国家什么都是国家利益为先,翻脸不认人的事太多,凭什么无条件去支援。虽说今后肯定要将他们整合在一起,那也不用将他们养太强壮了,养强壮没什么好处。
至于有个共同敌人那也完全没有意义,中华帝国现在不是力量弱要搞统一战线,而仅是在准备物资。这二者对抗元没任何助力反而需要自己的物资去帮助他们,好在缴获蒙元的刀枪盔甲还有,打折卖也算是对得起他们来求助了。
因为不怎么有兴趣方少云也没见日本、高丽使者,仅是定了个武器援助方针。这有些如后世某国用二手武器收买人一样,这一手方少云也学会运用了。果然这二国使者知道二手刀枪盔甲打折大量供应十分高兴,因为这东西有价无市无处买呀!而且第一次上门就如此慷慨以后商议共同抗元应该也有戏,可能性极大,只是现在时机尚未成熟。
见到二千吨商船日本、高丽上层即刻改变了想法,而东南半岛诸国知道南宋没落之所以没有过来咬一口乃是蒙元这虎太厉害。虎口夺食风险非常大,若是由此遭到记惦那是有好处没多少反遭追杀的。而这不是真荒野夺食抢一口可以逃走,蒙元这虎无故也会咬人况去惹他。
正因为如此南宋被灭无人上来抢一口,中华帝国替代也没人来朝贡,因为他们还看不准形势。既然这地方形势不稳,中华帝国于他们没什么交情他们也不妨等等看,等看清形势再说。反正汉人这个老大块头大脾气好还手不长也不硬。
二千吨级商船代表的意义与二百吨级阿拉伯商船完全不同,后者只证明中华帝国对阿拉伯商人忘恩负义进行严厉报复或惩罚,再一个是这些商船被利用为近海贸易。而前者说明中华帝国短时间恢复了实力还有所超出,特别是手长了,对此自己的态度不得不有些改变。
之前可以漠视的老大换了头领后变样了,本来上门问个好是情分,去不去还可看自己心情。那是老大虽然富裕强盛真计较拿自己也是没什么办法的,凭之前的船要征伐他们不现实,至于走陆路更艰难,所以以行动力来说这老大于他们而言差不多是泥足巨人。
有了二千吨级船一切都改变了,之前要数百上千船只运送兵力现在不必十分之一了;之前海上航行风险极大现在减去十之八九。这一减一加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之前无法或极难,代价极大,征伐他们的军事行动现在是实实在在的了,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头顶一样实在。
清醒意识到危机暹逻、安南、真腊、南掌、蒲甘、占城等之前还要等一等、看一看的大小国家纷纷派出王子或重臣为使者,大多数包了二千吨商船运了土特产与稀奇古怪东西到建业朝贡。
至于满刺加、文莱、苏门答腊、三佛齐、苏禄、古麻刺朗等岛国此时与南宋只有点不稳定的贸易。方少云建立贸易公司只是定期带来了许多如灯具、玻璃制品、铁制农具厨房用具新产品,对他们的感觉主要是南宋人在蒙元入侵中获得新生。
因为距离远见识少这些国家只知道南宋是个很远、富裕、强盛的大国。这些词很远有船航行时间可以比较来认识,富裕可以见到精美丝绸、光诘瓷器来认识,只有强盛实在没什么可以用实物表示。或者说南宋很大人口很多,但没有比较也难认识。
再说不见他们出现,其强盛与我何干。在郑和远航前这些国家对中原王朝大致是这样的心态,或许心情好兼去涨涨见识反正不会亏本朝贡一次二次也是有的,要说有多少敬畏之心比东南半岛国家更减一大半。这不是他们狂妄自大,而是一个明明白白的现实,中原王朝再强盛手也伸不过来呀!
历史上为何郑和远航后这么多国家一下子来朝贡了?之后不久朝贡又变得随意了?那还不是这些国家见到巨大的宝船、庞大的船队给吓的。所谓郑和远航剿灭了大量海匪,不正是这些小势力倔强又认不清形势,不然这时代的商贸规模那有数万人大股海盗生存空间。
郑和带着巨大的宝船庞大的船队震慑了屑小,也震慑了认识不清的小国君臣。原来中原王朝的强盛不是虚张声势,他们不造船过来则罢,造了船过来这船比宫殿还大,这时候心里那里还有什么别样心思,还是收拾收拾带点礼物去表示一下吧。
郑和远航发生在百年后,中华帝国的阿拉伯商船过来那是平常民间之事,现在二千吨级船过来虽没有郑和船队的咄咄逼人气势但道理是一样的。中华帝国能造出如此巨大的船作为商船也能将之当作战船,这一来就有了介入这里的能力,即便是其无野心只是稍稍偏向自己的邻国自己就会吃亏。
在这心思下这些岛国纷纷租了这种大船装了土产之类航向建业,至于租船他们比东南半岛国家更加无奈。这些国家没有大船可以走陆路,或者短途摆渡在广州上岸走路到建业。他们的船小搞个船队费用大还危险性大,还不如租船合算又安全。
方少云造二千吨商船主要是为节省人力与增加安全性,那里想到弄出个炮舰外交的效果。不过这些人来的不管是王子还是重臣都是过来说声好,没什么复杂事要谈判,他只需出现见个面表示一下善意就行。只是这些国家都带来了一些珍禽异兽与植物让方父为难,有人认为索性建个皇家珍宝园,方少云认为这样气派小又不利于科学研究,决定弄个国家动物园与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