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人方少云不准备歧视,但这一条不会公开宣布,这说明他的心里还是有些疙瘩的。至于这些人会混进护卫队可能性真不大,护卫队现在只招收十八至二十零的棒小伙,读书人思想上难接受当'贼配军',体检时也难于过体力关。
在干部问题上民政方面中高级干部未经操练显得太过青涩,好在这些人积极向上肯学习,没有之前官员腐朽的痼疾外,上层设置与经验基本上能胜任一下子扩张近十倍区域的领导责任及对干部的指导能力。再说这区域是护卫队打下来的,所有干部都是联盟培训出来,根本不需要借助外人。这一来没什么人或势力能为难、拿捏联盟的年青干部,旧官场的东西也隔绝不少。
这些民政干部属于一下子跨上一个台阶,从地区级小势力变成领导一个不算太小国家级区域。这个变化确实是大而且前景是整个江南,这些干部望向远方前途如站在运动场掷铅球----前面乃是扇形展开。
干部问题在斩断魔掌计划实施前已通过扩大高级培训班预先作了准备,不过这作战计划一完成联盟区域虽仍然是沿长江都是,但最主要地方乃是新占领区。这地方不仅大荆州这里近十倍,而且一切从头开始仅靠没什么经验的各级工作组肯定不可能。
虽然他们可以汇报请示可新占领区通讯网络未建设起来,就算是建设起来每日的通讯量也不大,仅能满足一小部分最重要的需求。再说联盟首都不可能长期蜗在交通不便、地方偏僻的荆州,所以斩断魔掌计划后续安排就是将联盟总部搬家隆兴(南昌)。
搬家隆兴一来是此地乃联盟控制区比较中心地点,就是整个江南也不算偏于一偶。另外隆兴城市中等,有足够建筑物供联盟政府及护卫队总部暂时使用。
虽然方少云极力主张政府机构要完全独立成一个区域,全国性政府机构更是要完全与城市隔离。这主张是为办事的人方便,安保省力,今后交通简单,环境优美等考虑,但现在这里乃是临时性质,又百废待兴这特地建设就能免就免了吧。
看中隆兴还有能直通鄱阳湖的水路便利,这时代出行水路才是最佳方式,即便是马车也没有乘船好。而且荆州搬家这一来很方便,只需上船下船就行,再加上讯息勾通高效、畅通,整个联盟政府与护卫队总部在荆州留下一个临时机构后,十天内就到达了隆兴,开始接过所有的指挥、领导权。
有了在新占领区比较中心的新地点办公,但向各部队、各府级工作组了解情况与发号施令仍然不比在荆州快许多,这问题在于护卫队之前沿长江构建了一个通讯系统所以长江一线什么情况一下子就能报告方少云,有什么指示也几小时内传达到整个长江防线。
现在工作组分散各地,护卫队主要布置在与元军对峙的前线,这一来距长江都有不等距离。联盟政府与护卫队总部搬到隆兴这距离虽然近了,但与过去相比仍然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新建通讯系统非常重要。
联盟政府与护卫队总部搬家隆兴是早就计划好的事,方少云在汉阳临时指挥所知道突袭大军已经胜利的消息即刻回到荆州。这不是他对前线战事撒手不管,而只是在临时指挥所乃是万不得已时他准备亲自上前线指挥,现在大局已定回荆州基本上也不碍事了。
在荆州他同样能了解战况,对前线进行指挥,只是差一点传递讯息路程长的时间。至于他为什么要回荆州乃是帮母亲搬家,联盟所有的琐事都是父亲在管,现在要搬家、新占领区要开始派工作组落实统治与恢复生产等忙得不可开交难于分身。
母亲毕竟是个女人,管着教育方面一些具体事务,因顾着一家子衣食不可能全力只顾工作。秀娴跟着方少云倒是越来越熟悉机要秘书身份与工作了,但这一来她随着方少云走,父亲又太忙,方少云政务有父亲撑着,军事上有参谋部干具体工作,他回荆州主要是帮母亲搬家了。
前世事已了,今世的父母亲虽与大多数父母一样对孩子付出所有的爱,身为病秧秧也不肯放弃或源于独子但这无法试验。作为魂占了人家儿子的人,方少云不免要尽一下责任尽一点孝心。
其实这个孝心比较好尽,因为搬家也没什么贵重家具与太多财产,主要是衣服被褥这些细软。家具反正隆兴也有从官吏之家抄来的,暂时用用不讲究,论材料比在荆州现有的更好一点。
当然方少云回荆州也不仅为母亲搬家,干部学校、军官学校、护卫队后勤部门、联盟与护卫队留守机关、水军总部与造船厂、总医院与医学院等等在荆州的机构不要太多,因隆兴乃过渡性质这次都没有搬家,他都得去看看并讲几句话不是。
搬家隆兴安顿下来又费了几天已经快过年了,各个方面都在忙碌连年终会议也只能草草了事。整个联盟政府是什么都忙,基层干部绝大多数没能回家集体吃餐团圆饭,大年初一不少人为工作忙开了。这也是史上绝对少见的,毕竟战事结束此时他们忙碌的乃是民政事务,这样拼命有点不可思议。
方少云在民政与军事上都不大管具体事务,今年虽然有些特殊可在隆兴看到众人如此自觉工作他有点不好意思,为此初五就带秀娴去了萍乡。他去萍乡是他因为在后世知道那里煤、铁资源储量不小,当地生产的虽然远远比不上武钢,但武钢一切矿石、煤炭都是外面运来的,如煤用的就是萍乡的。
一吨铁要二吨多到三吨多铁矿石,这时代炉子小、焦炭率低、吨铁再加三、五吨煤。这样大运输量当然还是当地生产合算多了,仅运输船只、人力、损耗就将建厂武汉有什么额外的优势比下去了。
张之洞在武汉办钢铁厂算是'洋务运动'最显著成绩之一,可惜其以官场陋习办洋务,费了巨大代价在武汉弄出了一个歪果。武汉的钢铁厂所有原料都需外面运输而来,仅运输费就是一笔无谓损失,只因中国条件太差只能不断利用这颗歪果最后才修成有点苦涩的正果。
方少云知道武钢及萍乡产钢当然是前世打工的经历,因这他本想在大冶建联盟第一个大型钢铁基地。后来觉得萍乡矿石与煤条件都具备,后世年产量达几百万吨,自己所需可预期远景不过十万、二十万吨足可以经营数百年之久了。
而且萍乡有萍水河通湘江,湘江通鄱阳湖。所以不论暂时由水路供应全联盟,还是今后由水路作为地区钢铁生产中心都不会存在布点不当错误。更何况这里有钨与锰,这是方少云有点魂牵梦萦的东西,而他所知在萍乡俱有相关矿藏。
他不是地质学家,之所以知道萍乡的情况当然是前世打工时,某一个干了二三年的工作所接触过的材料中正好生产于此处的锰钢。还因质量还是自己打工工厂生产工艺争执,作为生产工人与前来解决问题的钢铁厂技术员有些接触,并由他介绍过萍乡的情况及锰钢的一些特性。
方少云了解萍乡有点偶然性,其实他确实知道后世中国绝大多数大型钢铁企业,可惜如鞍钢、首钢、唐钢与包钢等在北方,攀钢、川钢、广钢、柳钢等不在手上,宝钢不在手上不说其原料不是进口就是北方而来。至于武钢不如萍乡好,马鞍山在护卫队手里煤却在北方。
这样一来萍乡是联盟现在唯一可选择的大型钢铁基地,而且不算四川整个南方只有马钢就剩下广钢、柳钢是方少云记忆中大型钢铁生产企业。广东、广西太远,马鞍山靠淮煤,这几处一段时间内没什么希望啊!
联盟所需要的钢铁随着占领区扩大肯定是成倍增加,而现在的生产企业方家谷那边基本上仅供军工生产。在整个两江夹心地带这些年倒是办了不少钢铁厂,但方少云并不知道此地有没有大铁矿,费力找到的却是马尾拴豆腐----没法提呀。
铁矿石乃是属于储备量大、分布广的东西,可惜富矿少贫矿多中国更加缺富矿,另一个是大矿少小矿多。联盟现在主要是在接手过去的私矿为主,自己找到的矿点虽不少,却是贫矿或开采难度比现有更大。关键问题在于没有找到值得投资的大而含量高的矿山,不然现有年产几百、一二千吨的工厂早升级换代了。
用容积更大的高炉难度在鼓风上、在投资上,真正的技术门槛却没有。如建造时的吊装设备巴杆运用已经掌握,葫芦、人力卷扬机早已研制出来,之前乃是麻绳让吊装重量受到限止,现在有了软钢丝绳理论上数十吨的设备也能起重。
对联盟钢铁生产方少云投入了仅次于联盟、护卫队发展稍不到的精力,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联盟与护卫队发展关系他的安身立命,虽然似乎是打败蒙元只要沿现有道路向前没什么问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蒙元还不是死老虎,打蛇不死遭蛇咬如太平天国、李自成之类就是教训。
正因为如此他对劝进之声十分警惕,好在自己的干部队伍旧官员、旧读书人不多。封建制的封官晋爵绝对有人在盼望,但真正觉得自己该轮得上的人还不多,这样的事他也要顾着。
顾着安身立命、顾着政权稳定、顾着护卫队与联盟发展工业发展同样重要。而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是钢铁,现在仅军队枪炮、船只、堡垒等就用去了大半产量。而新占领区那么大,仅国道省道县道乡间小道造桥就需要大量的钢筋混凝土。
江南水乡不建设道路不行,建设道路妨碍水上交通也不行,为此最好的桥型乃是拱桥。而拱桥用石拱虽然也可以,如赵州桥乃是隋时所造,只是这石拱造桥要搭鹰架断航还代价不小,比钢筋混凝土制造拱形在抗风化上或有不足,代价却省几倍,工期、费工同样省几倍,所以仅是造桥联盟就需要大量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