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的试验比较理想,这让方少云十分高兴,经过努力获得成效还能不满足。现在他的设想是如外敌来,有弩至少能够守住谷口或土楼,自保之力虽还弱些,不过又进一步。
当然这仅仅是一小步,还只有一个样品,离装备一队人还差远了,更不用说大量制造。就是想造一百张弩连弹性钢也不知在那里,所需弩箭更不少,造起来工夫不小,就算造一万支也实在不能说足够用了,离足够用还远着。
向前走一步总比原地踏步好,方少云也没有好办法能快速发展,只能嘱铁匠们有空余有材料就开始造弩,速度无法预料只能尽力而为。
他自己眼下重点也在这里,因为其他的事不是正在进行,或者缺少人力而暂停下来,让他有点空余时间。正要解决弩及弩箭的生产问题,有人来报告香菇,灵芝等'发芽'了。
这个消息很喜人,方少云马上赶过去看,这些东西虽不是他全部希望,也费一番心血。特别是灵芝投入大期望也高,早日成功与焦急等待还是能成功就好。那个失败乃成功之母之言不错,是真理,现在他失败不起,所以尽拣把握大的以避免失败。
赶到香菇种植工棚,与几个管理的少儿队人员过去看了情形,果然有了微小的幼菇冒出。退回来讨论了他们管理细节,有些什么成功经验,然后又制定下一步管理方式,这些完事后才离开去了蘑菇场。
首批蘑菇差不多能采摘了,按前世鲜食标准是不开伞的,按这标准现在采摘也可以。不过这时代卖干货这样的蘑菇人家不定认,考虑到这种差别方少云定下标准是微微开伞再采摘。实际上烘干的话,也是微微开伞更加容易,人工种植的蘑菇已经肥厚,匀称,再出格的方少云还没想做。
这边情况良好而又不用方少云盯着,于是他又过去搞弩与弩箭。弩暂时缺弹性钢,翻出之前偶尔炼成弹性钢的记录,根据记录再次炼制。
因为没有把握这次炼制采用最小坩埚,炼了十天三十炉也只成功五炉,约五十斤,可制二十来张弩。这也算成功也算失败,因为经验仍然不足保证下次成功,仍然是属于蒙的阶段。
靠手工打造弩臂及拔钢丝很麻烦又费时费力,有这些弹性钢,方少云暂时放下炼钢,转而动起如何多快好省造弩箭的事。有弩没弩箭其实仍然等于零,一把弩会消耗许多弩箭,战斗时弩箭无法回收,特别是守卫战弩箭是越多越好。
这些大家都知道,问题在于弩箭虽小数量不能少,制造也烦琐。比如方少云设计的弩箭由三棱箭头,活动倒刺三片(嵌入棱角),箭杆,箭尾活动小翼(射出即弹出)等组成。
之前为试验打造了近百支弩箭,让铁匠,木匠忙碌几天,效果还不大理想。如箭头打造尺寸不精确,重心有偏差;箭杆不圆满,有点不够直;箭尾小翼弹不出,尺寸偏差。这些都会使弩箭瞄准无用,偏向严重。
这质量还算是精心制造的,大多数还没有倒刺,若加倒刺,万支弩箭多少人工?十万支呢?方少云想到此间心里有点虚,不是他乃有受虐狂倾向,几万支弩箭真不算太多,百张弩全力射坚持不了多久。
生产难题是人力不足及成品质量不够完美,对于存在的困难方少云经过分析,认为这人力要充足不可能,而第二个问题不解决,有了充足人力生产的成品仍然不能有较高品质。
所以要完美解决不是扩充人力,培训技工提高他们的水平。只不过这二者前者只能慢慢来,等方家谷人多起来才能同步增加。至于后者也只能慢慢来,现有的都是乡村工匠底子薄,加少儿队的少年刚学习,一口吃不成胖子,快马加鞭再快也不可能飞起来,所以只能通过其它措施来解决难题。
通过分析方少云发现,一个铁匠一天能打制几个箭头,手工锻造差别难免。而箭头生产大多该是铸造,因试验用量少而煅造的,而今大量生产看来仍然只能用铸造。
不过普通铸造仍然存在成品尺寸不精确等问题,强度上也不足,制模与浇注工作量也不小,加之他设计的箭头几何图形比较复杂,普通铸件残次品不免太多。
方少云对这问题考虑再三,决定采用压力铸造的方法来生产箭头。压力铸造就是用铁模具,注入铁水后一压成型的技术。这技术是乘高温铁水具有较大塑性将其压制成型,因为有一定左压力所以铸件金属密实,金属结构也不是自然结晶。成品的尺寸精度高,成型完美,硬度强,还有一点也重要,那就是生产速度快。
想到就干,时间不等人,方少云一有成熟思路马上设计起模具。这次的模具要求更高,差错一点就是差错数千数万成品。模具仍然是采用铸造,这原因是铸铁硬度高热稳定性好,不会三用二用就变形了。
方少云动口木匠动手做成木模,再制泥模(尽量细腻些),烤干,修正,浇注,再修正,合模空试。这一系列工作下来十天时间过去,终于到了正式试验时候。
这天模具安放到位,生起一只小炉,炉膛放了十只与补锅差不多大小的坩埚。方少云一旁站立,二个少儿队少年管住模具,另一个持小钳夹起一小坩埚将已融透铁水倾入模具。二少年即合模加压至模具完全合拢,即刻开模将成型箭头夹起丢进一旁冷却油中,一股焦油味飘扬而起,马上充满整个空间。
方少云把从油中一浸的箭头捞起一看,只见箭头非常光洁,泛着暗青色幽光,几乎是非常完美。为什么说几乎完美,原因是铁的份量稍微少了点。
其实这也是有意为之,方少云计算不了用铁量,所以根据手工打造箭头重量配的,还稍微减少一点。这是为了保险,就如他因无法控制铁水注入量,所以只用小坩埚分别融化,怕普通秤不大准,搞了架简陋天平每份料都力求精确一样,只为顺顺当当。
注入铁水过多也会造成废品,次数多了还会搞坏模具,不管废品与重制模具,都是他想要竭力避免的。
一分钟一个,这是试验成功后调好了用铁量正式生产的速度,在场的铁匠看着三个少年还生疏而笨拙的操作下,一个个完美的箭头压铸出来。这时他们心里有些百感交集,只不过他们没有那么文艺,只是觉得心里有些堵得慌。自己三年学徒,从业十年以上,煅打的水平与三个少年生产的无法比较。
他们转头看向方少云,目光中惊讶,敬畏,仰慕,还有点酸楚。这样一个小孩把他们,他们的师傅及师祖辈都踩在了脚下。这个时代包括直到工业革命,认为祖师是最厉害的,什么都是他们创造并传下来的。这种谬说直到二十一世纪还在通行,武打,玄幻小说中最厉害的兵器往往是数百年,数千年,数万年前传下来的。
在这种氛围下如今方少云的压铸法颠覆了他们的认知,没听说过祖师爷会这个,只是没传下来而已。压铸法不是铸也是铸,不是锻也是锻,只是边铸边锻。效果以强度论当然锻造好,可以造箭头而言,却是生产速度,成品强度,箭头重量一致外型一致,综合起来大大优于锻造。
一分钟一支还是方少云怕模具过热变型控制生产速度的产量,就这产量每天数百支暂时也足用了,不必加班与加快的了。
箭头问题解决,下面是箭杆生产速度与质量问题。箭杆只是十几厘米长,一厘米多一点粗的小木棍,就如一支粗铅笔。
就是这样不起眼的小木棍,真想又圆又直,手工制造确不是很容易的。木匠要直只能用刨子刨,要圆没圆刨只能用滚刨。滚刨刨圆不容易,若专门弄细圆木棍一般可用定制半圆刨。半圆刨只能固定弧度,一支直接成品还不行,得从粗到细几支刨子轮着用才勉强可用,不管怎样也比滚刨强。
如秤杆就是如此做出来的,小木棍是做成功了,问题是这样干一般适应硬木,并细细刨出来。箭杆只要轻木才好,细细刨数量太大是不可能的,但刨刀深了会逆木纤维而有切入木棍内等造成质量问题,总而言之手工制作速度不快,质量不高,圆形也勉强。
要又快又好生产箭杆很困难,即使现有木匠全投入,也造不了多少比较满意的成品。
为此方少云心想看来只有造架简陋木车床,才能解决这个难题。说是造车床,其实就是他指挥木匠搞了个一米多长的硬木架子,一头算机头立个方箱,中间开孔横贯一铁轴,二头铜轴瓦式轴承。箱后面一皮带盘靠驴子转圈传动,所以得有人牵着才能让转转让停停。夹料靠锥形环,对面同样夹住,烤干割成(对置双圆滚刀硬切)的木条转动后高碳钢车刀沿木架手工推动,然后用细木锉(这次特制)一锉,几分钟成了品。
木匠这次学到更多,车床,木锉,双刀对切削等技术,也是祖师爷没有传下来的东西。成品箭杆比箭头那个一致性差了些,这毕竟乃是半手工干的,又是生手。就是如此木匠们仍然是五体投地的佩服,因为二个少年比他们速度快而且好,不服不行呀。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方少云大开金手指,说到这个方少云大呼冤枉,自己文化不多学历不高,连南宋还剩几年也弄不清,更不知道元军怎样攻打南宋的,以致躲进深山仍然战战兢兢,唯恐元军很快会从附近过而惹上大祸。
有人我小说主角不会造肥皂,造玻璃,不开金手指,其实只要是后世人穿越古代,除非数岁幼童没有或遗忘了前世记忆,不然连幼儿园小孩也有金手指,况且穿越主力大学生。
因为后世小孩也知道地球是个球,世界上有许多大国而不是中国独大。另外还知道铁能造船,人可上天,机械比人力量大,枪炮坦克杀人如屠狗,如此这般等等,这些是其出生后属于日日见闻惯而深刻记忆中。
或许说知道不会造有什么用?错了,古代人不是没智慧,而是不知道前面有什么?人类能做什么?穿越者只要推开门或打开窗,再不堪向前一点就是金手指。
如唐代只要告诉印刷工可以活字印刷,只要有钱投入或肯坚持不放弃就能搞成。其它如造玻璃可以找瓷工窑工试,也可以各种材料投入炉中乱试,火药不就是炼丹乱试出来的?后来不少东西还不是乱试出来的?是有了这些乱试成功品才总结出理论的,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