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蘑菇香菇之类需要孢子,后世可以从专业商店买,这时代没这事,只能将蘑菇香菇等干货,直接捣碎成粉末撒布。这样做效果差,很浪费,孢子很微小,只占成品百一还不知足不足,也就是说九成九是浪费掉。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只能自己种植以后,再寻找收集孢子的技术。
香菇,灵芝,黑木耳,白木耳等购买成品,而蘑菇是山上采集的鲜货。这方面方少云也不懂,前世吃过的菇类很多很鲜嫩,那些都是人工种植的,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真没考虑过,只从小说杂志之类上知道野生蘑菇不可乱吃,不少是有毒还很厉害,会死人的。
方家谷众人也都是平原而来此,山上蘑菇那些有毒也不识,方少云只能采用动物试验,然后人工品尝才确定了要种植的品种。
野蘑菇味道真不错,煮小鸡放上这是方少云魂穿古代之后尝到第一美味,算是纯天然无污染之美的标本。穿越之后一向吃的是纯天然无污染的食物,可饭不如电饭锅的,菜寡油缺味只有蒸煮,真不咋的。说是纯天然无污染健体强身,可这----。
这些念头是方少云在品尝采摘来的蘑菇时产生的,如云雾飘荡而至,随之又似一阵风吹散。乃是尝到美食偶然感触,一会儿就丢开忙其他事儿,就似微风拂动水面产生的涟漪,风一停水面依旧平静。
蘑菇粉末撒入发酵腐化土里,弄成寸方小块,铺在竹子架上算是一个项目初步完成。安排少儿队留下人管理后,方少云又去忙碌种植香菇等事了。
历史上种植香菇此时已经有了,应该是庆元那边,种植技术不高,产量也有限,采用原木砍牙方法生产。因此方少云种香菇没有真正竞争者,再说他并不是想主打香菇赚钱,因为就算赚钱他也没有太多人力搞。总不能全员种植香菇赚钱买粮食,这在太平年代还可以,战争期间运输不便,路不安全,粮食供应无保障怎么办。
因人力,交换值,运输,战乱将近等原因,方少云准备重点培养灵芝,这东西二十一世纪,人工种植成功后那是地摊货,吃整体都嫌弃专吃孢子,还是什么破壁孢子,说这个才好吸收。
现在这东西金贵,其实人工种植成功前,九叶灵芝那是神物,三叶四叶怕要让有数十亩地的人家,倾家荡产才能购买,万人中见过这东西只有一二。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物培养成功方少云急需大量资金有着落而不用再伤脑筋。
高收入也不是那么好挣的,为买灵芝水生水本走进过太多药铺,基本上是没货,有几家货有买不起。算是巧遇,碰上有一家药店收到松鼠咬剩下小半叶的(这个方少云向二人说明残可以,要残叶不要残柄。),就这还花了三十两银子,让方少云心疼啊!
那时酒,铁器等尚未售出,手中现钱加起来也只有百余两,要花钱的地方又不少,方少云不是想靠这东西弄钱,那里肯出这钱。其实这也是事后心痛怨念,没买着前他还打算花五六十两也不惜。
将木头架空在大锅上蒸笼里蒸数小时,这是后世必然采用的杀菌法,只不过量大,所以是用锅炉往堆满需杀菌材料的密封房子送蒸气。方少云没那设备,也没有太大的量,用锅加蒸笼暂时也足够了。
在自然界真菌种类很多很常见,可要种植就麻烦来了,其它真菌也会来占地盘,有的比你想种植的东西更强壮,更适应环境,于是就悲惨了,不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是种瓜得豆。而这豆有点价值还好,偏偏真菌类植物能有用的不多,这豆也就白占资源只能扔。
高温蒸透就是灭尽材料中所有菌类,这菌类孢子微小随风飘浮,生命力顽强,蛰伏数年时间根本没什么,一遇条件合适就萌生。这个古代人肯定不知道,这样种植香菇之类收获肯定会好太多,特别是灵芝,那东西怎么讲究也应该,只要每年卖几支十几支,方少云手里就活泛多了。
木头蒸透在山阴潮湿处搭起矮草棚里斜放架起,分成几处分别撒上黑木耳,白木耳,香菇,灵芝等粉末,其中灵芝只用去三分之一,其它用一半。这乃是由于灵芝贵而难买,不得不谨慎从事。
等这些干好再次安排人员管理,嘱咐他们注意观察,分潮湿,稍干些二种方法对比试验,不要太热也不可太冷等等。这也是套话,只不过少儿队的人这些不知道,没办法他唯有每次再三再四地强调,加深他们的记忆。好在这些人老实认真本分,执行性好,不大会误事。所以虽然他们缺知识又死板,管理这些问题不大。
刚忙碌完方少云又张罗起烘房,收获蘑菇之类这时代鲜食只能自己吃,外销只能干货。这鲜货可放不久,而干货全凭日光晒也不保险,碰上坏天气就麻烦,就算勉强晒干黑黑的品相更差了。
这日晒干与烘干品相差别较大,烘干较白净,出售价应该能高一些,反正选煤下来的没啥用,弄个泥草房也不难,再砌个地火垅炉烘房就成功,方少云索性一次性干完了。
这些事干完好几天时间已经过去,蘑菇棚架子上的泥块有菌丝体呈现,方少云闻讯赶到一看也好高兴。不管蘑菇值多少钱,成功总是该喜悦的,况且这里成功意味着其它项目成功性极大。
这些项目也没花太多钱,灵芝那是例外花大钱挣大钱的,除此以外最大的支出还是人力。比如说种植蘑菇香菇之后的料,用过之后还可以当肥料,所以投入产出只要成功收获就很大。
就算是后世人工种植泛滥情况下,一斤干香菇也要十斤以上粮食钱,现在卖三五十斤粮食钱也可能。山上硬木很多没人力去砍伐,运输也不方便,要干的事太多,方少云很想多搞点真菌类种植心有余而力不足。故而看到蘑菇成功而喜悦,那是付出有了回报,而无奈,那是见到钱没能力去赚。
这边等见成效尚需时日,方少云赶到开荒与春耕所在,虽然还在开荒那已经是旱地了,至于水田秧田已经准备好,就待播种,还有些水田也是最后平地,分陇等收尾工作,可说是只等东风。
水田产量高,好一点能收三四百斤,而谷地依地势及土质情况可垦三千多亩,如今只开垦一千五左右就停下去开垦旱地为什么?
旱地产量一般在二百斤左右,现在能开水田的地有大块空着就急匆匆去开垦,这是不是太不合算?这个问题方少云是决策者之一,当然知道如此做的原因,共是二个。
首先水田需劳动力较多,从犁田平地,做秧田,拔秧,插秧,摸草到收割每一道活都不轻松。管理上水田稻谷也不是尽管有水就行,最少需要二次烤地,一次是让秧苗根扎下去,一次是收获前,地干收获容易很多。
反观旱地主要是犁地平地,播种,除草加收割。从工序看旱地比水田少许多,而每一个工序水田劳动强度也大于旱地,同样耕地旱地土壤松散要省力。
就这方少云还准备参照后世耕种技术,改良旱地现在的耕种方法,使之更简单省力。后世旱地深耕不再每次播种都要进行,而是尽量免耕少耕,播种也不再点播,大豆,玉米条播,麦类散播多。这时代没除草剂,不耕地要视杂草生长情况,散播完全可行,如此旱地只需犁地平地,播撒,收割就行。其中播撒老年人也行,只要撒匀些就好,除草就不用,这一来旱地耕种更省力而且收获也会有些提高。
方少云已经提议旱地散播方式,只是方父及村老们迟疑不决,他们自信的数十年农耕经验,让他们有点哭笑不得地看待方少云的提议。换个其他小孩说散播比点播条播好,不用除草省力还高产,不一巴掌拍过去不当数外,还唾沫横飞嚷叫:你小子种了几年地?老子从爷爷手里种地到现在也没听说过,你小子怕饿不死?
不过就算是方少云提议他们心里也嘀咕,这小子那种过地,怎会有这想法?有心反对却被方少云一惯正确给迟疑了,最后心不甘情不愿地同意拿出一半地试试看。
同意的因素还有这次开垦土地较多,散播造成少收些也没什么,还能让方少云明白种地还是老经验好,姜老的终究辣些,少收点也是成功。
不扯播种这事,有水田可开垦还开垦旱地,一因旱地耕种省力,另一个原因是错开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完全种水稻所有人拚命干也干不过来,误季节收获大减或毫无收获。与其这样,还是种些旱地,可以等水稻种植空闲时间种植,这样不会忙死,收获也比单纯种水稻多。
方少云见春耕春种已经准备就绪也不与方父及众村老再提这个,这几位农耕经验远比他丰富,所差只是见识关系。
其实农业也是到二十世纪后半叶,绿色革命才发生翻天覆地变革的,此前数百年一直如祖辈一样耕种。另外方少云实际上没有干过农活,他只有后世的一些见闻,所提议的散播只不过是从这些见闻中来,事实证明可行才放心提出。
许多前世见闻已经沉寂在方少云的深层记忆之中,有时拚命回忆却不得,有时偶尔触动反而比前世见闻时还清晰。他无法解释为什么如此,有时也懊恼不能随心所欲将记忆如意调出,如果能调出就他的历史知识少说多几倍,精确地说该多几十倍。
因为前世虽不读大部历史书,就影视,杂志,报纸,小说之类他就获得多少历史知识?虽说这些知识零零碎碎杂七杂八可总量不少,只是看到后、读过后就忘记了,以致他只知襄阳守卫好多年,因'回回大炮'而失守,稍微细一点的事也记不得,对南宋末年也只知有个襄阳,有个文天祥,其它拼命也想不起来。
不过有时也会突然开窍,只是想起的是其它事,如前世小时候农村所见的散播,包括蘑菇种植等。这会儿来开垦现场,突然想起前世的堆肥技术,那个化肥多了才没人弄,太累人效果还不如化肥立竿见影。可这技术对这时代有进步意义,连疾病也能减少许多,此时忽然想起大概是什么地方见而触动,乃触景生情。
不管是不是触景生情,方少云即刻将堆肥之类后世农家肥的做法,向方父及各村老叙述一遍,他们虽不大相信堆积一下能增肥力,反正浪费也就是一点人力,马上决定派人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