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应那拉颜是在现在首要任务巩固根据地时,给忽必烈添堵及争取时间,并且还能清除不需要的兵器,获得金银牛马的好事。况且此事不必出动护卫队野战军,只动用部分水军,就算作为水军训练也不算太亏,方少云对此当然答应。
只是此行只能由三百吨以上的主力船担负最合适,在运力上有所不足。对此回信中写了几个条件及约定接应时刻外,他让吴铁口在当地想想办法找几个老船匠并搞些海船补充一下,即便是船小一点也没什么关系,只要准备好材料他会派人过去帮助改造的。
只是方少云答应如此爽快为何没有马上派船过去,其实他这里主力船虽有了十六艘,但船型上有些不合适出海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装才能。
实际上海船并非是与内河船有什么天差地别的不同,也不是必须吨位大,海里也有小划子。二者最大的区别是海里风浪大,与内河船比海船差别在坚固度与高干舷上。而方少云现有的船为长江作战设计,坚固度没问题但干舷因内河不需要也不方便高度有些不足。
这不是说这些船出不了海,而是出了海不能满载货物,满载货物只能摸岸边走。而为何如此就是干舷低了浪稍高船就会进水,三二下灌满水船就沉了。满载货物摸岸走是近岸浪小许多外,遇风就可快速进入避风港。
或说海里不是小划子也有吗?小划子摆个小渡没什么,但渔民们因贫穷而无奈用之,所以这时代他们出不了远海外,稍有风浪翻船死人的事常有发生。这次这些船不可能摸岸滩走,那样会暴露目标,航行时间又长外还是台风季节,不作好准备完全是莽撞行为。
当然加高干舷也不必改动船体,也不必讲究密不渗水,这干舷就是防浪头将水灌进船舱,渗水不必在意。因这个原因这次改装一是技术不难,二是木料上要求不高。另外所有船在水上停泊就可以施工,一起动手改装速度也快,不必担心误事。
除了加高干舷水手与水兵还进行了一些特殊的训练,这个训练是针对乘客夺船的。这个事不得不防,双方只是相互利用一下,方少云对那拉颜的人并不信任,还是有备无患自己谨慎为好。
虽说那拉颜的人上了船人与武器会分开,任何事仅指望别人守规矩守信用太被动也不保险。为此让教导旅水军大队的人与主力船的人一起模拟一些意外,然后订出一些措施及加一些装备。另外水手也进行一些相关的训练并加强了短管枪的配备。
不过训练也不仅是这个方面,水军还未长途远航入过海,关于联络、避风及碰上元军水军的事都要考虑周全并拟定几个预备方案,这样才不必临时抱佛脚。
改装与训练完成在四月下旬方少云下令让船队出发了,不过在船队的领导班子上他不可能亲自出马,而手下的人虽政治可靠,但见识与处世经验毕竟有限,因而他组织了一个临时指挥组。
这个指挥组除水军旅长谭明、副旅长施大成外,加了展伯远及叶允升与郑卫三人组成。之所以加上这三人展伯远属于有些谋略,此行可能有些意外或者有什么可乘之机在决断上他可以出力。而郑卫这些年一直在参谋部工作,现在主要是与展伯远搭档,让他出去是开开眼界。
至于叶允升乃是老军人,在一支完全是年轻人的部队中需有稳重的老军人压压份量才行。此行毕竟不是单纯打仗,而是第一次长途航行且运输的还是非敌非友。另有些常识性的东西年轻人也不懂,有些军队中的事没有传承的护卫队现有干部不清楚。如展伯远与郑卫虽然是读书人却不是军人,所以这方面叶允升同去虽他不是水军但也好多了。
至于为什么让船队尽早动身那乃是避免台风,四月下旬赶过去,五月底到福建时间还早,这时候台风还不大可能到这里。只要避开这时的台风过长江口台风的影响可能性不大了,到是回途进长江口时台风正是肆虐这个地区的时段,不过回程船不会满载,不管进避风港还是抗风能力都要好不少。
如何搞好自身安全、如何加强处理种种意外能力、如何尽力避开台风样样考虑可为什么方少云不考虑沿途元的水军阻拦呢?其实这个还真不必太担心,这十六条大船去灭元水军因笨拙而困难,但元军数十吨的小船敢挡路那是找死。
船队出发后一路上果然没有元水军出来拦阻,这情形的原因首先是元军在此地军力不足,水军大部分之前调去攻打南宋,后来不是入海去了福建那边,就是在张禧率领下进了汉江被歼灭了。剩下水军虽然还有但他们的任务是扼守各个内河口岸,封锁长江既无能力也无必要。
这不必要是基于江淮宋军基本上己扫清,这时代没有水军独力作战的,所以巡逻及封锁与长江相通的支流河口有些作用或必要,在长江保持一支强大水军准备截路用不着外也作用微小。除非十二个时辰保持行动能力,警戒几十里路外情报加非常快速的通讯,不然一支船队从水寨面前驶过也追不上的。
因为元军水军兵力不足,长江里的巡逻船也不多,且护卫队船大、多、没有标志,这些巡逻船偶有遇见到后虽有心想借检查上去看看加敲诈一下。因护卫队的船横冲直撞,这些几吨、十几吨的小船那里敢硬拦,所以除了放了几箭只能骂骂娘。
至于为什么不上报及不向下游通报?这问题是他们连对方身份也搞不清楚,担心是那个权贵所有,所以连火箭也不敢放。至于这些船是不是护卫队的,一来他们才听到护卫队的名声,这样大的船队他们那里相信,二来报上去大都也没好处。因为这么大的船根本拦不住,报上去只能显示无能,另外让你下次发现去拦阻这不是要命的事吗。
船队在长江顺水而行速度当然快,另外因时间紧夜间船队仍然是航行着,这样更加快了速度。水军与陆军行军差别颇大,陆军早晨拆营寨傍晚搭营寨,中间休息与午餐都要浪费时间,所以一天一般走六小时最多了。而水军至少天一亮就可以走了,到傍晚停船一天少说行驶十二小时,水情好又熟悉二十四小时不停也可以。
护卫队的船队航行在长江当然是熟悉水情,实际上水里航行与陆地走路最大的区别就是你得熟悉水情。长江虽然开阔水深也足够,中下游礁石也不多,但礁石不多仍然有不是,另外大小明暗沙滩不少。为此方少云早就派人扮商船让熟悉水路之人引路调查并绘出长江水文图,有这图纸当然不会将船开进暗礁浅滩处了。
有图纸、有走过多次的人领航安全上问题当然不大,不过夜航仍然不能保证绝对不偏航。对此也没什么好办法可以一劳永逸或绝对保证,只能在晚上降低速度及带几条哨船左右探路。
其实水面航行夜晚再天暗黑问题不算最大,水面有反光,只要注意观察从波浪反光中也能判断出水的深浅与岸滩的方向。反倒是因为水面温暖而水气充沛,易起雾且起了雾东西南北也分不清楚,所以只有雾才是水面航行最大的敌人。
对付雾没有雷达导航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小河里只能靠岸等待,大海里知道水情还能向前航行一下,若此处常有船航行只好常敲雾钟提示别人,也要仔细听别人雾钟预侧方向与距离,预防相撞。而长江虽然开阔但航行的船不少,加上暗沙等却又不足于让船队放心行驶,唯有落帆后敲钟将船队聚拢起来。
这雾钟是方少云让配备的,相比遇雾大声呼喊联络这雾钟联络更加可靠,后世西方在没有雷达前也只能采用雾钟。因为钟声清脆响亮,又可以似信号传递信息,比敲锣打鼓或大喊大叫式的联络方法好,方少云在之前水军训练中决定采用此法。
起雾便无风,这对于船队聚拢等候困难不大,加之船队跟得紧聚拢时间更短。另一个是此时才四月,气温还比较冷因而一路上没有遇上大雾顺顺当当就出了长江口。
出了长江口同样大的风吹着浪就大不少,水军算是熟悉水性的人,又在船上训练不短时间,可一出长江口还是有不少人有点晕船。这主要是江湖再大因水浅所以起浪不大,并且浪因风而起,浪的方向与大小与风一致。海里涌浪却复杂许多,浪的力量也大,三百吨的船在长江还比较稳定,一入海左摇右晃纵横都不稳定,让众多水军觉得如小舢板在长江遇大风一般。
入海后当然也早备有向导,这个向导乃是沿海商船的老船工,乃是高价雇佣来的。这方面因联盟需要的货物比较多,需求量也大,商人也有雇船沿海直接送来的。这些物资比如是淮河那边盐碱地所产的土硝,虽然与硝石无法比,需要多道工序才能提纯。不过这东西价钱便宜外好硝石难搞,为保证数量只能大量采购这些土硝来保证有硝可用。
因为运输量大,这些都是用船运输的,如长江航线一样,沿海航线也早就通过询问商船老船工收集并绘制了草图。这些草图因不是护卫队的人测绘后描绘的,因而不是粗糙而是仅有象征性。好在沿途海岛大多数标志上了形状、大小、水情、相互之间距离及有无人口与淡水,可否有避风处加大概航程等情况是标志或调查了的。
此次行程也就是摸岸滩,说是入海也不过在海岸不远处航行,至少一路上可以见到大大小小海岛可以修正航向。另外为水军方少云让人研究更精确的大型指南针,还告诉水军中研究导航小组利用三角计算太阳、星辰夹角等可以确定方向。再加有此图纸按图行驶基本上也能行,可护卫队水军毕竟是第一次出海,因而早作准备聘下了向导。
高薪聘下沿海商船资深舵工也是没办法的事,这时代舵工虽最多凭指南针及太阳与星辰来大概定位,主要是凭多次航行的记忆,如杂剧演员凭师傅教授唱戏一样只是有样学样,没有什么真正的科学仪器,但他不仅沿海情况熟悉,气象预测等经验丰富。
相比较而言沿海航行有那么多岛屿加离岸不远问题还小一点,真正海上航行及对风暴的预测及避风地的熟悉等才是这舵工的价值所在,而且这些也是难于通过图纸与书本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