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授你郢州伯爵、郢州路总管。''许衡也只能图穷匕首见了,干脆道出。
''这样多爽快。''方少云听了笑笑后转严肃地说:''让我们投向元这事不可能!''
''莫非方少主纠葛华夷之别,郝经郝学士曾言华夷之辩乃是、、、''许衡当然不会一言就放弃,但被方少云挥手截住。
''这个道理我知道,所谓华夷本来就是一样的人。南方百越、奚人、棘人等等,北方五胡乱华,夷人内附等等若说血统几人可称纯洁华夏苗裔?那么何者是华夏之人?接受中华文化,自认为华夏人者便是华夏人。''说起此事方少云侃侃而谈。
''为何有人说入中国则是中国人了,历史上许多民族最后并为一家,那他们当然也是中华之人了。而那个郝什么肯定是辩称蒙人入中国所以也与华人一般,但这完全是诡辩,成为华人确实不是以血统论,但也不是地域论,而是以文化论。''
''那些占了华夏之地的人他们自己认为是华人了?他们如墨家一样兼爱?如法家那样讲法治?还是如儒家一样讲仁义道德?他们将华人列为三等人,身为华人还恬不知耻地将热脸贴在人家冷屁股上,为人家说好话。这样的人不是汉奸是什么,若是不死我定当杀之,若他死了也要将他尸骨烧成灰撒尽,并给他立个佞人铁像放入佞人馆供万人唾骂遗臭万年。''
''现在不是宋亡国,而是在亡天下,亡国只不过是改姓换代,乃是兄弟之争。但亡天下是率兽食人啊!你们这些儒生兄弟阋墙外御其祸的道理都不懂,只讲个人恩宠小节,守什么从一而终的气节。却没有民族大义,大是大非面前反而不作为,为虎作伥虽不亲手杀人与之何异?''
''如今元势虽强但残暴过秦百倍,昔鲁仲连义不帝秦。也有人认为天下有道你不能显达是你能力不足,但天下无道你越显达越是你的耻辱。莫要自欺欺人,也没有种种借口,你们既不是忍辱负重也没有匡正什么,历史自然会将你们所做的一切都亡记下。历史上有多少助纣为虐者,助异族残杀同袍者,几人逃脱了身败名裂。''
方少云一口气说了不少,许衡几次张口说不出话来,后来索性静静听他说下去。他听方少云之言并不大引经据典,但所言也不是粗鄙不堪,即使白话也是深有哲理,听到后面见方少云以大义责他与郝经等人只知小义,虽不杀人也是有份虽想辩却无词,心里却是震动了。
方少云说了一会儿觉得徒在口舌逞能没有意思,若自己没有实力只怕也得屈膝求生。区别当然有,自己定是心有不甘,而这些文人却以此为荣,这才是最不该的呀!当了三等人还如此忠心岂不让人愤怒。
''方少主之言某记下了,实是某迷糊,但忽必烈吩咐招揽不成就试着和谈,不知少主心里如何?''许衡心里真有触动,但此行目的总要说一说才能算完成。
''谈和当然可以,忽必烈现在调集重兵而来会影响到与宋之战,况且时间提前不会太多。和谈只是缓兵之计罢了,今天谈得再好宋一灭也不会作数,不过暂时不打仗我们或许也有好处,你把条件拿出来我听一下,如可以我不反对。''对和谈方少云也有某种需要。
''以汉水为界,元不过汉水攻打你们,你们也一样。''许衡很干脆说了这个条件后,想了一下把他临行时忽必烈透的底也说了出来:''或许汉水北面让几个县也可以。''
''这以汉水为界到可以,北面只留襄阳与郢州二个点就可以了,多占多事。不过要恢复通商,不能阻拦人员自由来往,不能提高税收来限止通商。''对北面的土地他暂时不想要,但北面的商品却需要。再说这些商品暗地虽仍有交易,直接答应元方条件也有点弱了气势。
''就这点条件?''许衡有点奇怪,他将忽必烈准备让步的意思也透露了出来,这方少云竟然一点肉也不想要。
''我只要能守得住的东西,吃在口里吞不下去也枉然。''方少云不想在对岸多浪费兵力,虽说现在占领了以后也可以退走,但占领后不建设心里过意不去,建设好了放弃心痛,毕竟不是游击区反正是搞浑水的。
''哦''许衡听方少云这回答沉吟一下觉得也有道理,虽说地盘就是钱粮与人力,但同时也要多养不少军队,并非尽是利益也有坏处,二者孰得孰失难说。只是眼前少年如此眼界与决断实远超忽必烈,异日汉人复兴或许有望了。
他们这些人虽然现实主义多,有奶就是娘,死心塌地做汉奸的毕竟不多,心底里还是期望华人复兴,华夏文明复兴的。他们虽不是曲线救国,也没有国可救,之前金国也是夷人。但他们是想曲线救华夏文明,所以凡典章礼制,仁义道德之类正是他们极力维护的。
觉得方少云真是天才人杰,许衡心里是百感交集说不出酸甜苦辣何种滋味,他这一世已经行将就木,改弦更张已无可能。可他看到了这世事又将翻覆的兆头,这兆头对华人、对华夏文明或许是好事,可自己子孙何去何从不好抉择。
觉得方少云能成事许衡心里当然为难,因为他不可能立刻带着一大家人过来投靠方少云。愣神了一会儿许衡觉悟此事一时也想不清楚,于是重新理一下方少云的要求觉得应该可以就答应了下来。
至此许衡算是任务完成,双方反正也不会签约,只是口头约定甚至是口头约定也不算,只是互提想法与要求不算太冲突而取得共识而已。既然双方有共识这可比有文书更加可靠了,而且许衡从方少云一句他只要守得住的东西,知他不会返悔,既然如此多说无益。
许衡在见到方少云后被他一席话说动了心思,而方少云也有点理解这些文人的初衷,学会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嘛。他们在异族统治下生活那么久,让他们来为宋朝出力也是强人所难,遇上机会当然不可能放弃的。
而自己虽指责他们为虎作伥是杀人者帮凶,但抓住元的官吏也不是以此定他们的罪的,仍然是以真实行为定罪的。看到自己的话对许衡有些触动,心里也没太多想法,因为他不可能用语言就能说服所有人,还是发展自己的实力优先好。
不过二人一番交锋到是相互有了一点理解,许衡是真佩服方少云实在是世所罕见的天才,方少云也有点理解与同情北方汉人处境的无奈。因这原因方少云晚上设宴招待了许衡,不过地点只能在房州一酒楼的雅座,人也只有二个加几个双方护卫侍从。
一席不丰盛的菜肴仅是待客之道,席上方少云也仅问问大都现在的一般情况。这时许衡有侍从在场也只是叙说一些大都周围风景名胜及当地风俗,都是泛泛而论。次日许衡派出使者要从陆地过襄阳回大都送奏章,这事是为消息传递快一些,因此方少云也没有反对。使者走后许衡也来告辞,方少云也没挽留送了几步拱手而别,如此元朝来使一事算是结束。
许衡走后方少云发个简讯向县级以上干部告知了此事,众人现在都知道他的想法与理由,也没有人能拿出更好的办法,所以早接受这个方针。现在元担心护卫队去打他而来和谈他们很高兴是肯定的,不过也有几个人有点不满足。
这几个人不满足的是大好机会方少云该多少捞点好处,有点送上门不斩亏了的想法。有这想法主要还是眼光浅薄,只看到甜头没看到背后的危机。不过有这想法的人知道这仅是通知而不是征求意见,所以也没有人反馈自己的意见。
方少云本以为元派出高官为使者来要耽搁好几天才能谈完,不料才半天就解决问题。唐人杰这里也正在为下一步计划忙碌,在房州也没有事要办,于是决定返回方家谷,还是坐镇那里指挥比较好。
方少云回方家谷时间上不急,沿途不时下来陪秀娴看看风景。他不辛苦许衡身体上乘在船上更加安逸,只不过他身体安逸心不安静。之前不知道还罢了,现在见到方少云他一静下来就觉得此前认为元灭宋大局已定,现在看来灭宋是大局已定,但之前认为大局已定乃是天下大局已定,而非仅宋朝彻底失败的大局已定。
如之前所料天下大势随宋灭而定本也没什么要烦恼的,可见到方少云才知道有个异数。这个异数不仅比宋中兴还麻烦,宋的中兴机会已经失去,即使不失去守住长江一线已经最多了。可这个异数保不定连元的北方也不保险,如此一来自己没什么,家人族人还要考虑一个退步。
若北方元的统治稳固,汉不汉奸乃是虚名,自己虽然也知道在宋做官比在元做官好。在宋做官名头正待遇高还不受气,可惜是在北方也不可能到宋地来做官。可是若护卫队异军突起真是驱逐了蒙元,许家可是要受到牵连而大受打击,因而早点谋划一番才好。
方少云回程体逸心逸,许衡体逸心烦,为许衡送信的侍从日夜兼程很辛苦地赶路,一门心思是早到早脱罪没空想其它。
二千余里路那使者用了五天多时间,可说是除了吃喝拉加睡个大半夜就是换马骑马,真是很辛苦。不过好在他是蒙人还是老兵,骑马惯了,忽必烈派了二人跟随许衡就是让他们送信的。在他的预想中招揽希望不大,求和护卫队首领肯定会狮子大开口,到时二个信使就可以来回送信。
因为一旦要求高,或具体什么区域许衡难作主时,到时只能送信过来请示。而送信肯定要稍微快一点的,一个来回一个月也太让人小看了,因而不仅备了马还备了骑手。
忽必烈接到信不奇怪,算日子也差不多了,这长途旅行时间不确定,还有一个是护卫队的态度不确定如此早就有信送到该是说明此行顺利,护卫队的首领也即刻见了许衡,这都是好兆头啊。
拆开信一看招揽未成心一沉,担心求和不接受或开口太大,次见已约定汉水为界互不攻伐。这条件正是自己最有利的,开心又有点担心其它条件苛刻,再看仅要求通商,不得苛待商人诸条及襄阳、郢州留二块小地方时才完全放心。
这些条件占地已成事实,通商也是正理,他仍疑惑要不是虚晃一枪麻庳自己。直到见许衡写他再三问,护卫队少主回答:他不要守不住的东西之言,才知道这事算是说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