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一般内战张禧听从命令,自己不放纵部下烧杀抢掠,自己不杀不抢有此才能方少云会放他一马。不说民族大义,就是元军杀人如麻,将汉人(南人四等)定为三等,为这样的军队服务再洁身自好也是大节不行。
大是大非才最重要,元军伐宋时的恶行传说连史天泽也称病而退致死于非命,张禧有才于方少云有用,但他有罪且是大罪必须先清算了才行。有多大罪受多大惩罚,有多少功受多少宽大,这是方少云的原则。所以张禧想减少惩罚比如现在就起义了或投降了,因领头羊作用方少云才可能格外宽大。
这是不可能的,张禧这类人根本没什么民族大义的想法,仅有抱粗腿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念头。现在护卫队的腿不粗元又没什么颓败迹象,只不过是塔出不谨慎小输一场而已,他那里会有这样念头。
或张禧说他只是执行命令,但后世二战后审判德国纳粹时不少人也这样辩解,而他们确实是执行希特勒的命令或当时的法律。为给他们定罪有一句话很好:''恶法非法''。张禧虽执行命令,但这些命令不少是违背人的良知的,更有不少是反人类罪、种族屠杀罪,这样的罪方少云能轻轻揭过吗?
张禧之前的行为加这次行动让方少云产生了一番感慨,而叹息一声后他即刻发布了几道命令,然后自己也乘了轻便马车往襄阳方向赶。虽然通讯系统让他可以掌握战场上的每一个变化并可以下达指令,但时效性毕竟差不少,他走近一点指挥便捷一点。
轻便马车速度快而不会震得屁股痛,三辆车沿着统一筹划建设,如后世乡村轻便公路的联盟主干道,以每小时十公里的速度向前行进。这个速度虽不够快,因沿途少有备换的马,为持久些加路也不算太平坦只能如此了。
想到张禧已走了二天,上了马车方少云觉得沙洋那边很快会有消息,果然才过了二处信号台就接到沙洋发现元水军的消息。这个速度是日夜兼程,看来到襄阳附近也不过二三天时间,再休息一下第四天开战的可能性极大了。为此他暂停一下,在这个信号台发布了一级战备命令。
从沙洋开始张禧的水军全部在护卫队的监视之下了,不过这一路航行也没什么好监视的。每个观察哨所的监视报告不外是发现时间,船只类型,数量多少,什么时间脱离视线等内容几乎千篇一律。
这也是没办法避免的,这不是写文章可以大胆舒发情感,描述词、形容词、感叹词任你用。而情报就是客观记录外还有固定格式,所以相当呆板无趣。不过在郢州开始张禧不断派出小船的人上岸或在可疑支流、叉道及植物茂密处探查一下外也不再夜航。
在郢州甚至是张禧也上岸看了看拆残,并因疏散暂时停工空无一人的郢州城墙及江边梅花城堡群。心想这里与襄阳那边是一个套路,只是想不通护卫队为什么千方百计占了二个坚城不守,只造了这样的小堡垒住弄什么玄虚?
因四周查看没有藏大量兵员的迹象,更不可能藏起大量船只张禧才放心地离开了这里。但在南岸发现第一座城堡后他再次上岸探查了一回,发现仅有控制路口作用,又只有数十个士兵才回了船。
因不断派人探查这一来行进速度慢了,侦查报告内容多了,方少云也佩服张禧的谨慎,及自己了解他的性格后的安排。这一段汉江其实也没什么可躲藏大量部队的地方,藏大量水军更无可能,因而张禧虽十分谨慎但对一目了然的地方也不会多下工夫搜查。就这样他的水军速度虽放慢一点,但每日在与襄阳接近,从沙洋露头开始第四天便在襄阳十里外停泊宿营了。
因张禧放慢速度方少云也不再赶时间,在元水军赶到襄阳附近时他也正赶到距襄阳最近的一处城堡。他停在这里设了一个临时指挥所的原因是这场仗虽在襄阳飞鱼岛附近展开,但不是在这里结束,整个战场有几十里长他在这里也算是就近指挥。
作战计划在进入一级战备时已经启封,襄阳这边明天将进入实施阶段。他在这里能够望得见发生的一切已经足够了,具体指挥还是让下面的干部来吧。
战争总是充满意外,元水军匆匆赶路到达后却一连三天没有进攻,这让方少云的一些手下有些耐不住,这一天水军陆军都有人来指挥所请求还是主动进攻算了。对此提议他认为从胜负结果来看,主动进攻与防守反击影响不大,但其他方面影响很大。
如防守反击元军进攻失败士气已失一大半,再后路被截那里还有敢战之心,逃命将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而现在进攻陆军要包围水面移动的水军不可能,就算大范围内围困住解决问题还是靠水军。
而水军现在布了一道阵线,整体移动很困难速度也慢,而分散进攻则有可能让元军的火船或接舷战术有可乘之机。这一来可能是二种结果,第一种是张禧发现破不了护卫队水军阵线,夜间将所有船只付之一炬后从北岸逃窜。如此缴获全无,因缺少骑兵俘虏也有限。
第二种办法因水军灵活机动,打掉元军锐气与士气后可以分割包围,张禧欲尽烧战船,在合适时间突围已不可能。但这办法可以获得大量缴获及大量俘虏也存在不小风险,如操船经验不如元军,水战经验更是空白加船大笨拙水面小,发生接舷战的可能性不可避免。
而一旦发生接舷战那是短兵相接,护卫队水军虽装备有一些短枪,可船在晃动,障碍物又多,难以取得绝对优势。另一方面护卫队水军的船外壳虽不怕火,内部同样是木结构,火船与床弩效果不大,敢死队般接舷冲入内部放火却是比接舷战凶险十倍。
或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有人说强军是血战中走出来的,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的。这些话都对,二战中德军一开战不管战略战术还是士气、训练都强于对手,但捷报频传的背后是厚厚的死亡通知书。除战役或战争接收俘虏阶段,攻坚或相持阶段伤亡交换比并不悬殊。
方少云不是见不得牺牲,而是认为不必要的牺牲是指挥者的无能。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应该,为此添砖加瓦极力避免。而现在就是如此,张禧之军已入网中,拼个鱼死网破不如让他自己先撞个头破血流好。
至于张禧的哨船明明发现护卫队的位置所在及数量,为何停下不动弹?这问题极可能他在等顺风。水战中顺风顺水还是逆风逆水非常重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人和不计,张禧现在是逆水而攻失了地利。他现在只有利用顺风来抵御逆水的劣势,甚至是取得优势,这完全是取决于风力大小。
风力大小现在对护卫队水军关系不大,元军战船冲过来快一些有什么大不了,仅是面对面而战不是开阔水面四面八方过来才难招架。因此方少云十分高兴忽必烈将这样一支水军送上门让他关门打狗,若是进长江将元军打怕了,你几十条船追几百条船,虽看着十分神气却是如撵鸭子抓得到多少?
方少云看穿张禧的打算因而对部下的急于求成情绪不予理会,让他们稍安勿躁,说等那天逆风就会打了。这些水军的部下其实之前别说水战,基本上都是旱鸭子,方少云这么一说才明白张禧的打算。因为此时他们虽还没有打过水仗,一些基础知识方少云还是向他们讲过的。
被方少云料中的张禧现在的心情套句后世话是:快乐并痛苦着。若问他为何快乐,原因肯定是此一战他有了较大把握。根据哨船回报护卫队水军在十里之外列阵而守,所列之阵是大船在中间,二边是次一等的船。根据之前侦探所有的船都在,并且全船头斜着向前,船与船紧系着。
这样列阵证明他们的船上有火炮,要攻打比攻打城墙还难十倍。不过张禧闻知这情形却是十分高兴,他本来是准备欺侮护卫队水军船大笨拙而火攻。而火攻去攻击一条条船也不容易,现在护卫队列这样一个阵虽然很强大也有极大的缺陷。
士兵攻到城墙下只能爬上城墙才行,但水战却不必这样麻烦,他准备用火船冲上去。因为护卫队水军列阵这样的冲锋更容易,而且是因护卫队水军的船系在一起烧起来效果也更好。
护卫队水军如此排兵布阵说明他们不懂水战,而破阵的关键在于火船速度越快越好。好机会在眼前但张禧却不敢动,原因就是如方少云所料缺了顺风,真如三国演义上火烧赤壁前万事齐备独欠东风。
没顺风火船速度慢不说,放火效果也不好。放火最好是火苗直接引燃,其次才是高温间接烤燃,没有顺风火船极难引燃护卫队的船外极易被撑开而顺水离去,而顺风反之。开阔水面可以选择方向,而方少云这么一列阵张禧没得选,只能选顺风。这是方少云没想到的,因为他也不懂水战呀,故以为张禧等顺风仅是为火船的冲锋速度快一些。
张禧断定此战关键在顺风而必需停下来等,这让护卫队的人如小孩看到好吃好玩的东西吃不到拿不着心里痒痒的。可他们不知道张禧的心里如百猫挠心,这滋味亏得他意志坚强才忍得住。
好机会放在眼前是怎么来的?那是护卫队里没有精通水战的人,他们以陆战这一套来打水战才弄出这样的阵线来。正因为如此这机会才显得可贵也可能不持久,如果某个懂水战的人来横插一杠提醒一下,或许明天就不再有这样的好事了。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一支军队陷入绝境突然有人指点一条小道逃出生路,甚至反败为胜也不定。现在机会放在眼前,不完全是顺风也可能会成功,等机会失去陷入更不可预料的苦战中多么可惜。
张禧因利弊得失每日都是如过一年般那么漫长,他那里当然也有手下吃不住劲而来劝他的。他们虽知道张禧的想法,也与他意见相同,所担心的也是一样。所以他们的提议不外是风力不足多些人划,火船既小又轻,每船加四个浆手效果不比顺风差。
当然这一来会多死一些人,可为将者这样一场大仗多死几百人算得上什么,因这战重要,胜负于个人荣华富贵却是影响很大。张禧被多人一劝有些动心,正要挑选死士发现天气有一丝变化,作为水军即刻发觉自己苦苦等待的机会来了,于是下令马上准备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