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少云用一个特务连不声不响就收获了六县之地看起来轻松实际上是实力积累与新观念的共同作用。他若是采用常规攻城战不但耗时还要死伤不少民众,与这地区民众多少结了怨,而他的特种战正好将这个难题轻松化解。
因为有竹山经验只用二十天时间各县政权已经牢牢掌握,家底也基本上摸清了。从人口这个方少云最为关心的数据看这次收获还算满意,数据上户籍人口有十二万多一点,加逃难而来及隐户人口近十五万。召集令是将他们也包括在内,因而一下子召集了一万四千多人,剔除了一些工匠及体弱实在不适宜当兵者剩下一万二千多人。
这一万二千多人加原护卫队四千多(守备营除外)加二千多新兵共一万八九千人。这些人方少云挑选出二十五岁以下者为主体编制了四个三营制的旅,这样的旅二千余人。若远途出战可以加强一个后勤营,今后还可以加强一个火力营,不过现在就三个营加一个侦察连。
四个旅外一个快反营与一个教导营接近二千人,这是一万主力。除了这些编了六个守备营各驻守一个县,这六个营每个五百人共三千人,守备营属于最为老弱者。除六个守备营还编制四个后勤营共二千人。余下为三个水军营共三千人。
编制如此干部也是大升大调基本任命如下:
第一旅旅长方水民、副旅长杨振五,三个营长是贾林、方土财、马化培。
第二旅旅长方水根、副旅长叶有贵,三个营长是倪玉声、邵元礼、李标。
第三旅旅长方土根、副旅长刘俊彦,三个营长是孟泽厚、袁平、吕长善。
第四旅旅长朱明心、副旅长崔冠英,三个营长是方士龙、罗浩亮、孙景正
教导营长郑卫、副营长伍杰;快反营长严师勇、副营长程正廷。
后勤司长方水强、副金文山;后勤一营长何益之、后勤二营长邓国平、后勤三营长徐铁山、后勤四营长纪承元。
守备司令节振国、副马介英;备一营高育明、守备二营长黄铭五、守备三营长崔公元、守备四营张大有、守备五营长罗文元、守备六营长邹贵、方家谷营泰顺。
水军一队长谭明、副郭义成,分队长方土发、杜义七、许月;二队长施大成、副方土年,分队长马应宝、王华、林树宇;三队长施一成、副方土华,分队长刘伯元、方土才、徐相吉。
炮兵司方土春、侦察司王大力、通讯司金凤瑞、特务司祝德宝、医疗司方水芝、人事司唐人杰、军法司孙观涛、军械装备司方水成、情报司吴铁口、作战司郑卫、方土春、李锐。
这次兵力扩张最大,方少云手上一下有了后世一个师的兵力,不过这还是个空架子,真正经过训练及装备齐全不过三分之一,枪械只武装了三千,因而守备营除了装备一些火炮与大量一窝蜂外,只能让他们先用库存的冷兵器,分别驻扎在各县城堡训练。
好在一窝蜂数量充足,之前这几个县多少买了些放在干燥的仓库里保存着。这些武器一点也没在方家谷夺城时派上用场,现在完璧归赵。这与方少云的担心是一致的,这些一窝蜂在抗击元军时只怕让元军缴获多过发射的数量。
兵有了武器不足外水军现在连船也没有,只能在方家谷内用人工湖里的小船在训练着。武器不足与未经训练的士兵太多方少云不大担心,因为派出去招揽难民的人返回的报告没发现元军有向这里调动的迹象。
再说现在通讯系统已经完成元军外线调动那有自己内线调动快,若打出去现在这支部队有点危险,若是不让他们进来提早暴露火炮秘密,在山坡用炮封锁道路轻而易举。如此情形下元军过来只能在外面守着,三五万人也只能干着急。
现在是自己守卫在山区,手下一万多人看着缺少武器未曾磨合,经过训练者不过三分之一。但只要过半年就能成军,不让元军进来容易,怎样打出去难。
依托一片山区往外攻打那是游击队,方少云要的不是骚扰元军,依托这片山区打游击战最多攻击元不重要地方还将元的兵力吸引到周围,让自己外出通道阻挡。而出山去大战自己既是步兵行动速度慢,火器又依靠后勤供应,现有兵力无法遮断元军在自己后面活动,因而这样的出击只能仍然是短促突击一类,很难有战略主动权。
兵力不足又比较依赖后勤想达到有战略选择权比较难,方少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只有从水路上解决。竹山有堵河,沿堵河而下是汉江,沿汉江而下是长江,所以自己虽处于大山区,但是最大的水系却在家门口。
水军除了水军在这个大水系里可说是横冲直撞无人可挡,岸上人想打水军要人家同意,水军打岸上人不用商量,想打就打想走就走,可以说十分自由。而且是船的载重量大,步兵出去带着后勤也难支撑多久,而水军为每个士卒备三个月粮食真是轻而易举。
最主要是水战三大要素火力、速度、防御,这三大要素在内河速度也不是太重要,特别是强势的水军速度快一点慢一点关系不大。这个也与陆战不同,水军打不过要靠陆上帮忙,陆地上也帮不上退入支流越逃越无路,速度再快也会被逼进死胡同。
就算是不被逼进死胡同打不过别人再快没有用,所以还是火力与防御为首要。不过这三要素是热兵器时代的三要素,这时代不是接舷战就是烧船战,只要有一家将对手的船烧了那里还有对手。如三国中曹操的船被烧后,不论陆地形势渡江战役是不必想了。且船不是想造就能造的,大船的料不好找,还要干透才行,一旦烧毁对方大船想恢复实在不大容易。
这时代是接舷战与放火战,方少云却不想与他们玩这样的战术,他决定用火炮将敌船轰烂,而不是双方远远放火箭或放火船,或靠近后跳帮大战。
这个思路早已有了,相关的准备也早已在做,如他四村那里就搞了个船舶研究所。在那里研究造船主要是水深与水面宽,可以造较大的船,虽然不大可能造外面需要的大船,但比造很小的船比还是大一些更能试验出相关经验。
比如方少云在此就造了百吨级的船。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一条船当然以排水量计算吨位,但同样的船能载重多少吨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答案,特别是内河船一般有三个等级,C级干舷是十五厘米,B级标准是二十五厘米,A级乃是四十五厘米。至于海船舷更加高,越走远洋越高。而方少云这艘船是A级标准的百吨,因为要在长江作战当然以这里水面为标准。
为研究造船特别是将来在长江作战的船方少云也是动足了脑筋,用什么材料没有大量适用造船大木头及大量桐油等材料,当然是水泥为首选。只是要造大型水泥船施工最好有大型起重设备,不然那些肋骨、水密舱板安装到位比较困难,船大了控制其外型尺寸也不容易。
为此方少云研究木壳外面粉刷水泥的办法来造船。这个造船方法就等于是先造一艘薄壳木船,然后在船壳外面铺设细钢筋与钢丝网,再粉刷上一道水泥。这样的办法后世有人试用过,但他们是在将报废的旧木船当作试验品,结果是比较成功的。
如此做法的船笨重,运输用会不大实用,但当浮码头或住家等用可以延寿十几二十几年。原来烂木船本已步履蹒跚,抹层水泥更加笨拙很正常,但特意造艘二种材料合一的船会怎样?
这个从理论分析应该比纯木船笨重一点,为此方少云特意造了艘小船进行试验,还造了一块大板与纯木头拟船板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是四层零点八厘米厚木板拼成的船板上面粉刷一层三厘米钢筋水泥强度超过十厘米厚的纯木船板。
有了这个试验方少云就放心了,因为即使木材充足为防被人如火烧赤壁一样烧尽他也不大愿意建造一支纯木头的水军。放火烧船主要是火船与火箭,有远程攻击手段火箭可以不怕,火船若有悍不畏死的驾船冲过来,或伪装袭击比较难防。
采用水泥外壳就不怕这些手段了,而且如此建造船不笨重,强度稍有增加,还不用每年维修,可说是唯见其利不见其弊。
船体材料确定传统造船还缺龙骨,古代造船龙骨都是一根又长又直的大木制作而成。这龙骨决定船体纵向强度的主要保证,镶榫工艺根本无法达到要求。
这难题放在方少云手上当然不难解决,解决方案仍然可以采用夹板式,比如十片木板夹板胶压成一根龙骨就是有一片接头也仍有九片木板的强度。这方法基本上是想用多大龙骨也能制造,唯有对木板厚度要求较高,也要有较好的胶水与合适的压拢工艺。
胶水这些年为生产盔甲不断生产与研究,那种合成胶没有动植物胶水研究了不少,压拢工艺更不成问题。有这个技术方少云大量造船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唯缺造船场地与工人。
造船材料与工艺没什么难题接下来是造什么船的问题。造什么船选择很多,方少云经过长期考虑决定以尖头船为战船首选,方头船为主力船为主力船首选。这样选择的理由是战船要求速度快与灵活,尖头方尾的船型比较合适;而主力船主要是稳定大局,上下货物与人方便,浅水区也能尽量靠近岸滩,这样的要求还是方头船比较合适。
毕竟不比远洋船,主要考虑长途航行速度优先,经常靠岸遂行补给与作战的主力大船必须考虑内河滩浅的特点,为此方少云还为水军设计了多用途登陆艇。
这主力舰方头前飘设计重心靠后会有吃水太深的问题,对此方少云决定将主力船长宽比放在四比一加双尾设计。这样设计当然会让其速度不快,但如此做可以让主力船成为水军中陆战的兵力屯处与坚强堡垒,更是后勤中心,风暴中的定盘星。
这些已经在方少云的脑海里盘算很久又经过相关研究,并准备了大批木头,只是造船基地放在方家谷肯定不行,造好了也开不走。但竹山城附近堵河水深与水宽足以行驶百吨级的船,乘春夏大水再大的船顺流而下也没问题,河边找块地不难,因而他早将目光放到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