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十二年,刘邦打败黥布,凯旋回京,路过沛县,停留数日。沛县毕竟是刘邦起事发迹的地方,何况沛县还有刘邦念念不忘的王婆酒楼和沛县狗肉。樊哙还在北方追打陈豨,但这不妨碍樊爷的伙计送来了上等的沛县狗肉。王婆酒楼的伙计也来到了刘邦的老宅,帮皇帝操办宴席。刘邦就在自己的老宅子里办酒,招待沛县的父老乡亲,刘太公已经去世了,刘邦那慧眼识英雄的岳父吕公就坐上了最尊贵的席位。
大伙恣意欢笑,酒席一直办了十几天。刘邦从沛县找来了一百二十个少年,教他们唱歌跳舞。寻常的歌曲唱完了,刘邦就亲自创作,这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大风歌》,其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词简洁明了,朗朗上口。一百二十人一起反复唱出来,那是什么阵势?什么场面?刘邦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想起这十几年的战争岁月,不由得热泪滚滚。
刘邦收拾心情,向家乡的父老告辞,被苦苦挽留。刘邦说道:“我部下人多,你们供养不起的。”于是起驾上路。沛县的百姓倾城出动,手捧着各种食物和财物到城西向刘邦进献。
刘邦执意不收,父老坚决要送。双方争执不下,结果就是刘邦在城西扎下营来,和父老乡亲又畅饮了三天。刘邦给沛县百姓送上了一个大礼包:封沛县为自己的汤沐邑,免除沛县的劳役,沛县百姓世世代代不用纳税。场上掌声雷动。沛县父老进一步说道:“陛下能否开恩,也免了丰邑的税赋?”
刘邦一口回绝,愤愤地说道:“丰邑本是我出生的地方,我自然忘不了它。我所痛恨的是当年老子起兵的时候,他们居然跟着那可恶的雍齿和我作对。老子不跟他们算账就不错了。”
沛县父老再三请求,吕公也在一旁劝说:“陛下君临天下,心胸应该更开阔一些?再说,您已经封雍齿为什方侯,还不能原谅那见识短浅的丰邑百姓么?”
老丈人都说话了,刘邦也就不再坚持,极不情愿地让丰邑也享受了和沛县一样的免税待遇。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刘邦终于离开沛县,一路风尘,回到了自己的都城长安。刘邦确实累了,正在篷车里打盹,被一阵聒噪的声音给吵醒了。夏侯婴过来报告,说一大群百姓拦住了去路,他们要告状。
“告状?这种事要找我吗?叫他们去找萧何不就行了。”刘邦不以为然地说道。
夏侯婴说道:“他们要告的正是相国萧何。”
“哦!”刘邦顿时来了兴致,说道:“叫他们把状子呈上来吧!”
老百姓痛哭流涕,控告萧何仗势欺人,低价强买了他们大量的土地。刘邦收下了状子,叫人把老百姓送走,郑重许诺,皇帝一定亲自严查此事,给老百姓做主。
刘邦见众人走远,回头对夏侯婴哈哈大笑,说道:“夏侯婴,你看见了吧!钱是好东西吧!连堂堂的相国萧大人居然还占老百姓的便宜。”
夏侯婴说道:“按说萧何不是这样的人啦!我说陛下,我有点奇怪,这老百姓告萧何的状,您怎么这么高兴?好像打了胜仗是的。”
刘邦也觉得自己有点失态,收起笑容,说道:“我高兴了吗?娘的,这萧何仗势欺人,再来个强娶民女,我就更高兴了。”
果然,刘邦回到皇宫,萧何就过来拜见,送上请柬,说要纳妾了,请皇帝赏脸赴宴。刘邦心里直乐,满口答应。
萧相国要纳翠仙楼的花魁为妾自然成了长安城的头条新闻。酒席的热闹场面就不用多说了。反正皇帝刘邦喝的很尽兴,不住地取笑萧何,惹得满堂大笑。刘邦还没有忘记正事,把萧何拉倒一边,说道:“老百姓告你强买土地。看在你老萧大喜的份上,我就不追究你了。你自个去给他们道个歉吧!”萧何连连点头。看着皇帝轻松自在、得意洋洋的样子,萧何知道召平出的这个计策还真的管用。张良过来给萧何敬酒,意味深长地说道:“相国啊!可真难为你了。”这话可真真戳到了萧何的痛处,相国回头看了和那花魁新娘子开心饮酒的皇帝一眼,心中恨恨地骂道:“你个该死的刘邦,刘三!这可不是逼良为娼么?”
天底下最难做的事情是什么?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萧何一定会选择后者。每每想到那些被自己弄得无地可种,流离失所的老百姓,萧何心中就心如刀割,寝食难安。
这天,萧何给刘邦汇报完工作,正准备回家,还是忍不住提了个建议,说道:“皇家的上林苑一直荒芜着,陛下可有什么打算?”
“荒着就荒着罢,我没空管它。”刘邦回答道。
萧何心中一喜,说道:“陛下何不把上林苑拿出来让老百姓去耕种呢?剩下的秸秆正好可以留给禽兽做饲料。”
刘邦愣在那里,半天没有反应。开放上林苑自然是一件被老百姓歌功颂德的好事,但老百姓会感激谁?自然不是皇帝,而是提出这个建议的萧何。如果刘邦不答应,史官就会如下记录:某日某时,萧相国恳请皇帝开放上林苑,上不许。这样一来,这载入史册的恶名就带到刘邦头上了。
刘邦左右为难,无路可走,继而勃然大怒,拍着几案骂道:“好你个萧何!前者强买百姓的良田,现在又来打我的上林苑的主意了。老实交代,你是不是收了奸商的贿赂?”
萧何哪里想到刘邦的反应如此强烈,不知该如何回答。刘邦却越骂越气,干脆下令将萧何投入了大牢,叫王廷尉仔细审问。
王廷尉看见堂堂的萧相国被送进了自己的大牢,心中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蹊跷:不是萧何受贿,而是皇帝的疑心病又犯了。王廷尉在皇帝身边多年,知道如何解开这个心结。
应该说,王廷尉不能算是一个有高尚节操的人。当初,他就受吕后的指使,伙同彭越的太仆,收集、甚至编造了彭越二次谋反的证据,把倒霉的梁王彭越送上了西天。
但坏人也是有底线的。王廷尉不敢、也不愿意陷害德高望重、一生正气的萧何。他决定帮萧相国一把。
过了几日,王廷尉陪皇帝散步,估摸着刘邦的火气消了,就问道:“陛下怎么突然动怒,把相国关起来了呢?”
刘邦反问道:“廷尉知道怎么当个合格的相国吗?”
“这个……”王廷尉不知如何应答,等着皇帝继续说下去。
刘邦说道:“当初,秦国的李斯辅佐秦始皇,总是把施恩于人的事情交给交给君主去做,把得罪的人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咱们的萧相国正好相反,口口声声为老百姓向我讨要上林苑,以此博得天下人的欢心。我一生气,就把他关起来了。”刘邦总算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王廷尉微微一笑,说道:“李斯看起了处处为君王着想,其实暗藏私心。这不吗?秦始皇去世以后,他就和赵国合谋,伪造遗嘱,拥立胡亥,结果葬送了大秦的江山。不过,这也是好事,不然陛下恐怕现在还在芒砀山混?”
“我说王廷尉,你的胆子可不小呢!”刘邦笑着骂道。
“是是是。”王廷尉知道皇帝没有生气,继续说道:“萧相国不像李斯处处揣摩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只知道兢兢业业地替您治理国家,只要是对百姓有利的事情,他就建议您去做。这才叫大公无私。这样的人当相国,您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刘邦点点头。
王廷尉继续说道:“要说相国受贿,这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相国是贪利之人,何用等到今天来收点商人的小贿赂?”
“这话怎么说的?”刘邦问道。
王廷尉胆子也大,来了个直言不讳:“当初您在广武和项羽对峙,后来陈豨和黥布谋反,都是您亲自带兵出去打仗。那个时候,萧何留守关中,手握军政大权,又受百姓拥护。只要相国跺跺脚,那么这函谷关以西就不会再属于您了。这一点,陛下比我更清楚。您现在却因为上林苑这点小事而怀疑萧何,何其肤浅?”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了王廷尉的话,刘邦也觉得自己太过分了,当即派人拿着自己的符节,去大牢释放萧何。
萧何进殿来向刘邦请罪。本来萧何作为大汉排名第一的功臣,享有挎剑穿鞋,面见皇帝的特权。但皇权如天,一切功劳都是扯淡,这不吗?一句话不中听,老夫就被送进的大牢,还奢谈什么第一功臣?萧何就光着脚来见刘邦,行君臣之礼。刘邦一把将萧何扶起,说道:“相国免礼吧!都是我不好。你为老百姓请求开放上林苑,我不但不允许,反而还将你送进了大牢。您瞧,这史官就这样如实记录了。”说着,刘邦指了指身后的史官。
刘邦继续说道:“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你,萧何,是天下第一的贤臣。而我,刘邦,正如那周昌所说,是桀纣一样的暴君。我把你关起来,天下老百姓就知道我是什么德行了。老萧啊!委屈你了。”
萧何经过这么一折腾,再听了刘邦的这番话,回想起自己跟随刘邦的这十多年的峥嵘岁月,不由得百感交集,老泪纵横,不能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