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身体的新陈代谢逐步减低,各个器官的功能衰退,当某一种功能低到正常水平以下时就会出现临床症状,形成所谓的老年性疾病。老年人的骨骼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变得疏松,不像青年人那样结实了,这主要是由于骨骼结构中的物质减少的缘故。有人研究部分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病人,发现骨质的强度很脆弱,甚至平稳走路对骨的负担就已经超过骨质折断所需的应力,换句话说“骨先折断后才摔倒”。另外也有人指出,股骨颈骨折的病人中,半数以上都无明显损伤史。上述情况都说明:上了年纪的人员质变得很脆弱,稍不留神,有时身体一歪或轻微损伤,就可能引起股骨颈骨折。某统计材料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股骨上端骨折几乎以指数方式增长,女性增加更为明显,大约每增加五岁骨折就增加一倍。45岁以上的骨折病人,50%骨折可以连接,但速度亦减慢,其中约1/4股骨头发生局限性塌陷,1/3变成残废。因而,有人主张高龄老年人骨折要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即便手术的水平很高,术后并发症及失败率约20%,可以看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后果是不理想的,有的还可能变成残废。这是老年人要防止跌跤的一个理由。
更重要的是股骨颈骨折之后,由于疼痛,肢体不能活动,卧床不起,给翻身和生活带来痛苦和不便,常需要仰卧在一个固定姿势不动,因而后背骶部骨突出部位极容易受压发生褥疮,很难治疗。同时,往往由于卧床不动,休息和饮食受到影响,对老年人的全身情况干扰较大,使健康水平下降,并随时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功能紊乱、肺炎、血栓形成、肾功能减退,导致衰竭的严重后果。
此外,老年人,尤其是闭经后的女性,脊柱骨也可变得疏松而不结实,医学上称脊椎骨松化症。这样的人不小心弯腰搬东西或臀部坐地轻微损伤时,椎体很容易被压缩引起腰痛,如果长时期活动不便,甚至可能被迫卧床不起而危及健康。
老年人为什么会变矮
人的身高主要由骨骼的高度来决定,起关键作用的是人体的脊柱和下肢骨。人体脊柱由分成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一段的33节椎骨通过彼此相互连接的关节韧带构成一个整体。脊柱支撑着头颅、体腔和内脏,连接着四肢。人的骨骼内部构造有点类似建筑用的混凝土构件,收弹性呈网状结构的骨基质(好比钢筋)和以磷酸钙为主的无机盐(好比混凝土)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下,终身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生成新骨,吸收旧骨)。正常人20岁以前新骨生成速度高于旧骨吸收速度,所以人的身高在不断增长着。40岁以后由于人体内分泌的变化以及营养、运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骨质生成速度减慢,骨质吸收速度相对增强,骨骼中骨矿物质成分开始丢失。这一变化在绝经后雌激素缺乏的妇女中表现尤为突出。骨矿物质的减少,使骨髓腔增大,肌小梁变细和减少,骨骼变得疏松多孔(最早表现在椎骨)。疏松的脊椎骨在身体重量的作用下,骨小梁慢慢发生细微骨折,导致椎骨的结构形态发生改变,脊椎骨承受压力的能为明显下降,久之可逐渐出现驼背、腰背部疼痛等症状。由于脊椎骨受压变窄,再加上老年人关节韧带常发生退行性改变,支撑关节间隙的作用减退,而致关节间隙变小,因此老年人自然就变矮了。
老年人肩臂痛需防肺癌
肩周炎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主要症状是肩痛而手不能举,大多数都能自愈,少数人也可因严重失治产生失用性萎缩,影响手的活动功能。老年人若有突然出现的肩臂痛或逐渐加重的肩臂痛,伴有呼吸道症状,经治疗无效者,则不能轻易诊断为肩周炎或其他一般性疾患,而要警惕有无肺癌的可能性。有文献记载,老年人的肺癌合并肩臂痛的发生率达7.2%。由肺癌产生的肩臂痛症状有以下特点:
(1)初起肩臂轻度酸胀,以后以痛为主,剧烈时则呈放电样,止痛药只能暂时缓解疼痛,不能阻止疼痛进行性加重。
(2)多伴有肢体乏力或麻木,手不能抬举、持物。
(3)大部分患者在癌肿的同侧肩臂产生疼痛,少数为双侧痛。
(4)常伴有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脸部浮肿、颈粗、上胸臂静脉怒张等现象。
(5)多数伴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血痰。
若发现以上特点的肩臂痛,就应仔细询问病史,拍摄胸片,作支气管镜功CT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肺癌,并及时治疗。
老年男性为何排尿滴沥
“年老体质衰,排尿打湿鞋”这一俗语,形象地说明了老年男性出现排尿障碍,这是因为老年性前列腺增生而引起。
男性尿道是呈“S”状的管道,其中有一段即前列腺尿道经前列腺而入膀胱。由于该尿道旁腺体增生,压迫前列腺尿道,引起膀胱出口梗阻,致排尿障碍,而且常常进行性发展。初期表现为排尿时间长,随着梗阻加重,逐渐出现排尿射程变短,尿线变细,排尿滴沥,甚至出现尿失禁或急性尿潴留。
若前列腺增生出现明显排尿困难,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工作,经临床检查包括残余尿测定,X线检查以及尿动力学测定证实为前列腺增生时,病人若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可行外科手术,摘出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其前列腺增生所致的排尿困难的症状也就随之可以消除了。
常引起老人胸痛的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是指一根或几根肋间神经支配区的经常性疼痛。它是老年人常见的胸痛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肋间神经共有12对,由胸髓发出后经前根和后根联合而组成。胸神经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前支位于肋间内、外侧肌之间,叫做肋间神经,走行在肋间动脉的下面。临床上通常见到的是继发性肋间神经痛,而原发性肋间神经痛较少见。继发性肋间神经痛是由邻近器官和组织的病变引起,如胸腔器官的病变(胸膜炎、慢性肺部炎症、主动脉瘤等),脊柱和肋骨的损伤,老年性脊椎骨性关节炎,胸椎段脊柱的畸形,胸椎段脊髓肿瘤,特别是髓外瘤,常压迫神经根而有肋间神经痛的症状。还有一种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肋间神经炎,也可出现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主要为一个或几个肋间的经常性疼痛,时有发作性加剧,有时被呼吸动作激发,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可放射至同侧的肩部或背部,有时呈带状分布。检查时可发现相应皮肤区的感觉过敏和相应肋骨边缘压痛,于肋间神经穿出椎间孔后,在背部、胸侧壁、前胸穿出处尤为显著。
有些病人可发现各种原发病变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另外,带状疱疹病毒性神经炎引起的肋间神经痛是指疱疹病毒侵犯皮肤及背根神经节,在其神经支配区的皮肤上产生成群的水疱和丘疹,以水疱为多见,按肋间神经分布排列呈带状,同时伴有一个或几个邻近肋间神经分布区的神经痛。发病时有低热、疲倦、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继而局部出现感觉过敏、烧灼感或程度不等的胸腹壁深部疼痛。
继发性肋间神经痛的治疗须视病因而定。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可按神经痛的一般疗法治疗,如各种止痛剂的使用、理疗等。当无效时可考虑肋间神经根部封闭。
对于带状疱疹的皮肤损害可对外用保护干燥剂,如樟脑扑粉、炉甘石洗剂或龙胆紫溶液,5%雄黄酊外用亦有消炎止痛作用;适当使用维生素B1、B12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常有良好的效果。
精神卫生与衰老
德国现代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人体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变化过程。每个人衰老过程开始的期限不尽相同,但迄今尚未发现由于衰老而自动降低脑力劳动能力的情况。积极向上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可推迟衰老进程,其中良好的心理卫生对延缓生物体衰老过程意义尤为深刻。正如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里期托夫写道:“我在变老——这是一个经常令人苦恼的念头。没有什么像这个念头能迅速催人衰老。”
衰老过程不仅取决于度过多少个春夏秋冬,更取决于生活方式,因此人们步入老年的时间不相一致。人的衰老只是在体力劳作能力开始下降时才被觉察。毫无疑问,健康、乐观、积极的生活方式可阻止过早衰老及工作能力的丧失。一旦衰退过程已明显出现,工作能力下降时,就应该减少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要勉为其难,否则会加速老化过程,造成身心上的损伤。
心理学研究,家庭和社会条件对衰老过程意义重要。外界环境可使衰老这样发展:某人直到暮年仍旧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退休前常希望松弛和休息,退休后初期对此状况也感到满意,尔后又对工作产生强烈怀念之情,如果同原来的工作地方去联系,对新环境又不甚满意,就可能陷入痛苦压抑失望中。为此,社会和子女有义务以相应形式组织好劳动和生活,吸收老年人参加社会生活。
哪些物质促人衰老
(1)微量元素中的铝。铝制锅、盆、铲、勺,胃舒平、氢氧化铝等西药均含铝。
人体摄取过多的铝,直接破坏神经细胞内遗传物质脱氧核酸的功能,不仅使老年人易患痴呆症,且会促使人过早地衰老。
(2)尘雾中的烟雾。烟雾、粉尘等污染气体,会随空气吸进肺部,渗到血液里,害处甚大。尤其吸烟入肺部,尼古丁、焦油和一氧化碳为胆固醇沉积提供了条件,日积月累造成动脉硬化,促人衰老。
(3)饮料中的烧酒。大量或经常饮酒,会使肝脏酒精中毒而致炎症、减退性功能、精子畸形、过早阳痿;女子则出现月经不调、停止排卵、性欲减退等早衰现象。
(4)蔬菜中的腌咸菜。腌菜中含有硝酸盐,腌制不透更甚。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还原为有毒的亚硝酸盐,毒害身体,促人早衰。
(5)粮食中的霉菌物。黄曲霉素来自被污染的花生、黄豆、玉米、薯干、肉类、油类等食物中,食用就会中毒,促人衰老,甚至会致病、致癌。
(6)饮水中的积垢物。壶、瓶等水具,久用会产生水垢,如不刷掉,经常饮用,会引起消化、神经、泌尿和造血系统病变而早衰。
(7)食品中的霉变物。食品若变馊、变质,内含病毒、细菌,不可食用。若食用,会发生腹泻、肠炎、痢疾,促人衰老或致重病。
老年人秋季怎样养生
立秋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们在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各组织均感水分不足,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症”。老年人对秋天气候的变化适应性和抵抗力较差,更要重视养生和保健。
(1)饮食调养,“清润”为宜。秋季易伤津液,平时要适当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以及牛奶等饮料。还应多吃些萝卜、番茄、豆腐、银耳、梨、柿子、香蕉等,这些食物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功效。要禁烟、酒以及辣椒等燥热之品。暮秋时节,人们的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和藏纳,有利于改善脏器的功能,增强人体素质。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有康复、祛病和延年之功效。这时可适当多吃些鸡、鸭、牛肉、猪肝、鱼虾等以及莲子、大枣之类的食品。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秋冬间,暖里腹”。因此,在饮食上还应注意暖腹,禁食生冷。
(2)勤习吐纳,防燥保健。中医素有“肾液为唾”之说,认为唾液的盈亏与肾的盛衰息息相关。因此,老年人应常做漱泉术。即每日清晨洗漱完毕,于静室内闭目静坐片刻,先叩齿36下,然后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中唾液满,漱炼数遍,分三次咽下,并用意关至丹田,再缓缓将气从口中呼出,呼气时口唇微张,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6次,稍停片刻,两手握拳,左右各做3次。若按此法早晚各做一次,对预防秋躁大有裨益。另外,老年人在起居上应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意志安逸宁静,这样可以收敛神气,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有效地抵制燥邪的侵袭。
(3)加强锻炼,适应“秋冻”。民谚云:“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悬殊,体质较好的老年人衣着以轻装薄素为宜,不可顿增厚衣,应适当受些寒凉,以逐步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故在我国民间素有“秋冻春捂”和“耐寒锻炼从秋始”的说法。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此时会旧病复发或增患新病,宜逐渐增衣,切不可顿增顿减,以防寒气侵袭,诱发新病。另外,不同体质、不同年龄的老年人还应根据各人的爱好和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郊游,强度因人而异,以舒适为宜。通过锻炼,可提高肺的功能和机体的耐受能力,以便更有效地抵御秋躁肃杀之气的侵袭。
老年人应重视春季保暖
2月4日立春,我国传统习惯视为一年开始的节气。立春之后,气温回升,自然界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最能唤起老年人童心的季节。但气候往往变化无常,或阳光普照,和风送暖;或阴雨连绵,寒气袭人。
老年人因耐受性差,抵抗力弱,稍不注意,便会引起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老年人应顺应骤变,重视保健。
(1)要注意防风保健。春季乍暖还寒,温差悬殊,“风性善行数变”,老年人切不可过早脱掉棉衣。否则,寒气会乘虚而入,导致伤风感冒,稍不注意,还会导致四肢沉重,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也容易复发。因此,老年人应遵循“春捂秋冻”的规律,注意随天气变化和体质状况及时增减衣服,以防风保暖,顺应骤变。
(2)要合理调摄饮食。《千金要方》载: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故老年人的饮食应以性味甘平、饭菜温热、容易消化、品种多样为主。多些鸡、鲑、肉、蛋、豆制品以及新鲜蔬菜、野菜、水果、干果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微量元素、高糖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对脾胃虚弱的老年人来说,应注意吃点姜、蜂蜜水,以润燥、止咳、镇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禁食或少食辛辣、高盐食物,还应忌烟戒酒。
(3)要注意起居有时。春光明媚、风和日暖之际是运动养生的好时节。老年人应早卧早起、广步于庭,在保证8小时睡眠的情况下,应到室外活动,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根据体质情况和天气情况,还可结伴春游,不但能增添生活乐趣,增强身体素质,而且能提高大脑神经的调节功能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以抵抗和减弱“春困”等不适。
(4)加强体育锻炼。春天阳气升发,日丽气新,尤其是树林里、江河畔、湖水边的空气里,富含一种被医学家称之为“长寿素”的带负电荷的负氧离子,有镇静、镇痛、止咳、催眠、降压、消除疲劳、调节神经等功效。老年人应走出家门,到这些地方散步、打拳、做操、垂钓等,以改善代谢循环、呼吸、睡眠状态,达到舒展筋骨、畅通气血、强身壮体的目的。
老人防寒先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