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自信、自尊和潜能。在每一个“差生”的背后,都有不成功的父母与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
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的潜能是个巨大的宝库,要仔细观察和发现,懂得开发。”国内一些心理专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这些潜能(也包括学习的潜能)一旦被挖掘出来,孩子就能成长为一个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著的人。即便是小小的婴孩也是有着巨大潜能的,家长应该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要注意观察、发现孩子的潜能。
虽然每个人的先天禀赋有高有低,但是后天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及时开发儿童的潜在能力,否则,错过了最佳的开发时期,潜能就会递减。
作为父母,我们与其整天嚷嚷着“我的孩子太笨了,太平凡”,不如多花一些时间和心思观察一下我们的孩子。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别人所不及的一面。让孩子无法更优秀的障碍,不在孩子有没有潜能,而在于认定孩子一无是处的这种错误认识。我们如果认真了解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成就很高的那些所谓成功人士,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人也不一定就是最聪明的人,只不过是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从而成就了他们的优秀。
优秀的家长就是做一个出色的“探矿人”,发现孩子的潜能并帮助孩子发挥这些潜能。每个孩子都有独特潜能。
开发潜能首先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兴趣,家长应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只要家长们耐心细致地留意观察,留心孩子的行为举止,喜好憎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或在自己阅读、游戏时,就可以察觉出他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没有耐性却有创意,虽不擅言词却很热心,把这些蛛丝马迹记录下来,你就能归纳出孩子的性格趋向或者说擅长的一面,从而诱导激发他的潜能。
一旦发现孩子对某一方面有兴趣,就要好好爱护和培养。
我国围棋国手常昊的成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常昊还没上小学的时候象棋就下得非常棒,常爸爸都要甘拜下风。他常常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中途“失踪”看别人下棋去了。少儿围棋班开课之后,常昊又迷上了围棋。六岁的小常昊居然能一坐一整天地看别人下围棋。其他的六岁孩子坐半个小时就要跑路了。兴趣本身就是一种才能,这引起了邱百瑞老师的注意。邱老师经常给常昊开小灶,终于成就了今天的常昊。
那么究竟要怎样来开掘孩子的潜能呢?
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一定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孩子潜能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他们的潜能开发出来。我们要努力的为他们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在他们可以看得见的远处树一面旗,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点亮一盏灯,鼓励他们去追求,去实现,从而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其过程中,并给予适当的保护、帮助和激励。对此,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方式上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变控制为服务。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管束式的教育,因为学生是家长、教师教育的对象,教师就有权管束学生,就把各种观念、知识灌输给学生,教你服从,夸你听话;让你什么时候都得做“正经事”,没事词语抄十遍也是好的,既方便了管理,又能为管理者(教师)挣得工作成绩。教育在教育的实际中总给人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学生更多时候是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他主”太多,“自主”太少。教育呼唤着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不仅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学生更是教师服务的对象。只有让学生成为教师服务的对象,学生的潜能才有可能得到真正地发展。教师要服务学生,就要增强服务意识,不能总以管理者自居在上面指手划脚,而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尊重他们的人格,要深入他们中间,了解他们的实际潜力。要让学生随时感受到教师的帮助而不是教导。这样学生的心灵就会处于一种自由开放的积极状态。
变抱怨为赏识。有人说:“中国的教师和家长最爱孩子,却也最不会爱孩子。”为了孩子行,却总在抱怨孩子的不行,眼睛老是盯在孩子的缺点和弱点上,久而久之让学生自己也感觉到“不行”,这样亲手把教育效果推向了反面,“好心办坏事”,但仍不觉醒。自信是自主精神的核心。一个人丧失了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主和创造。要让孩子自信,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行,教育就得变抱怨为赏识。首先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们的潜力,相信人人都能成才,并让孩子感受着这份相信,在相信中增强自信;其次要激励孩子,要让孩子人人都能感受到自己通过努力后的成功。这就要淡化横向比较,注重纵向的评价,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而要因人而异。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让孩子感受成功就是各显其才,各尽其能;最后要善于发现孩子,引导孩子。你想让孩子向什么方向发展,就在那里寻找“闪光点”,通过表扬激励让其发扬光大。甚至可以制造“闪光点”,让孩子不断地“追求胜任”,从而真的具备了该优点,因为研究表明,人人都有追求胜任的心理。
变填充为选择。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就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决断。我们的教育已经习惯与让孩子做填充题,把学生的时间规划得满满的,让他们在既定的框架内填写相同的内容,无需选择,一切老师早已包办代替好,你只要照着完成任务就是了,这实际上是对孩子主体性的极大藐视和侵害。怎样让孩子有自主的精神,教育首先要还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干一些自己高兴干的事,学一些自己渴望要学的知识。教师与家长做什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和机制,让他们自由地翱翔!
具体来说,可行的操作办法有以下几点。
给孩子展示才能的机会
了解孩子的性格趋向与喜好之后,别忘了给他机会多加练习。比如,家人朋友过生日的时候,鼓励孩子表演一个节目,每周轮流朗读短文并发表心得,让孩子把当天经历的有趣的事叙述一遍或记录下来。
更重要的是,随时给机会让孩子帮你的忙,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如洗碗、拖地、收衣服等。这样越做越熟练,越有信心,孩子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有些父母一时叫不动孩子做家务事就干脆自己做;嫌孩子不会买东西索性自己出门;认定孩子念不好书,便帮他一题题复习久而久之,孩子生出惰性,心想反正父母一定会伸手援助,便乐得坐享其成,让自己的“天资”睡着了。
所以,当父母埋怨孩子懒惰时,不妨扪心自问,是否对孩子缺少耐心,把孩子的表现机会“洗劫”一空。一个人,只有当他有成功的欲望时才会有行动的冲动,才会最大限度地调动整个身心的能量。潜能好比埋在地下的种子,最终能不能发芽出土、茁壮成长,家长的开发作用至关重要。
用耐心、爱心保护孩子的潜能。
作为家长,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至少要做到注意纠正孩子生活、学习中的诸多不良倾向,因为有时正是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行为和思想倾向,让孩子本来具备的潜能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般来讲,当家长发现孩子贪玩,不爱学习时,通常会非常失望、恼怒,进而斥责孩子,逼孩子努力学习。最后往往会发现,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孩子如果不是真心想学,那么再逼他也是没有用的。只有多与孩子沟通,以爱心、耐心、细心、恒心来帮助孩子,关爱孩子,才能点燃孩子心头的希望之火,让孩子变得勤奋,养成爱学习的性格。
“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学了!”七岁的南南这样对妈妈说。
“为什么?上学有什么不好吗?”
“我就是不想上学,不想去!”南南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不行!哪有孩子不上学的道理。”南南的妈妈没有答应孩子的要求。过了一会儿,妈妈又问南南:“你是哪里不舒服,还是和同学相处得不好?”
“没有呀!就是不想上学。”南南很诚实地回答妈妈。
“那好吧,你给妈妈一个理由,如果妈妈认为你有道理,妈妈再考虑你的要求。”妈妈这样回答南南。
南南上学的时间就要到了,妈妈仍旧耐心地等待南南的“理由”。最终南南支支吾吾地对妈妈说:“我没有理由,我明天给你理由行吗?”
“你明天给妈妈理由,那妈妈就明天再考虑你的要求,但今天你必须去上学!时间到了,我们出发吧。”
在送南南去学校的路上,妈妈对南南讲了很多“爱学习的小发明家”的故事。
南南认真地听着,此后再也没有提起“不想上学”的事情。
应该说,南南妈是一个懂得教育孩子的好妈妈,面对南南的厌学情绪,她能耐心地进行诱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压制。假如南南妈换一种教育方式,比如生气地对孩子吼叫:“小小年纪就逃避学习,等你长大了,那还了得!”这样训斥孩子会收到什么效果呢?但是这样的父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不在少数,他们不但没能收获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让很多孩子变得更加厌恶学习。
保护孩子潜能也是考验家长耐心的一个过程。有太多父母受着急功近利心的驱使,常常迫不及待地想要孩子在八岁时就搞定一切。他们想要孩子有完美的成绩,希望孩子的学习能力不逊色于班上的任何一个竞争对手。要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单没有都写着“优秀”,父母就开始烦恼,认为小孩可能有学习障碍或是学习能力不足。在这些家长眼中,孩只有两种类别:“没有能力学习的”和“有天分的”。但是他们唯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孩童的智力发展是时断时续的,是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的。
没有哪一个孩子会全部拥有各个领域的无限潜能。但是只要方法正确,却可以让任何一个孩子都有所建树。父母们需要的不过是放松一点,更有耐心一点。
犹太教认为,每个小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的意愿创造出来的。如果家长们忽略了孩子的内在力量,一定要让他活出成人眼中的所谓“非凡成就”的话,家长就是在破坏上天的旨意。在父母的这种压力下,孩子往往最后不是变为了成功人士,而是会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常客,他们在成年之后多半会患有睡眠及饮食失常、长期胃痛、抑郁等症状。虽然这并不是家长们的本意,但他们的错误做法却在事实上造成了孩子的不幸。所以,当自家孩子很平凡,学习成绩、各方面表现不如其他的孩子时,就对孩子很失望的家长们,动辄火冒三丈,大声斥骂,甚至体罚孩子。这种没有耐心的教育方法不仅起不到促进孩子爱学习的效果,相反还会使孩子产生自暴自弃和逆反心理,久而久之,更会影响亲子关系。
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有半点儿急躁心理,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所以,父母需要有很好的耐心,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耐心地陪孩子玩,耐心地为他讲道理,耐心地听他说。
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以此来感叹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会经常听到有些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么不争气,养你有什么用?”“上学有什么不好?这样不爱学习的孩子扔掉算了!”也许这些都是气话,但孩子会很容易当真,而且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也反映出许多家长的一种心态对孩子的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至少需要孩子用听话、爱学习来交换。
爱是一种意识形态,需要有一个持久的意会过程。许多父母并不明白这一点,以为自己付出了爱,孩子就应该马上感受到,就应该立刻做出回应,这实在是一种过于主观的想法。要想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付出爱心是基本的要素之一。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重要的是,能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爱,并在爱的鼓励下积极地行动。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孩子的这些性格、个性,表现在学习方面就会是:有的孩子喜欢学习,有的孩子则不太喜欢学习,甚至于对学习还会产生种种厌恶情绪。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角度看,这样的孩子也是正常的。作为父母,你的爱心和耐心就是开启孩子潜能的金钥匙。
用鼓励、赞赏挖掘潜能
当孩子自己动手做、开口说时,应该给他适度的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是个天才,也需要有一个练习的机会来酝酿信心,而后越走越顺。如果只是一味的打击、批评,孩子会窘得抬不起头,再也不肯尝试。
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从小曾经被认定是一个坏孩子。母牛走失了,树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做的。甚至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很坏。人们都认为母亲死了,没有人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了。
有一天,父亲说要再婚,大家都担心新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希尔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一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
“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
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对一个人有这种信心,他就会成功。
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就是: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心理学家的千百次的实验与观察发现:未成年的小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完全取决于周围人的评价,特别是父母的评价,哪怕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眼神,都会对孩子产生终生的影响。小孩子在无意识中按照父母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父母赞扬或者抱怨中屡次提到的“期望”。
另外,开掘孩子的潜能,家长还要注意避免以下一些认识误区。
挖掘孩子潜能就是多学习技能
不少家长认为挖掘孩子潜能就是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