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出风头,求胜心过度,一般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信,喜欢表现自己;一个是虚荣心作祟,喜欢追求表面上的东西。如果是前者,孩子喜欢展示才华没有错,家长不仅要加以引导,而且要为孩子寻找表现的舞台,让孩子更加自信。如果是后者,家长要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不能以华而不实的东西作为追求的目标。
自古以来,沉着冷静,多思寡言,似乎成了中国中庸之道的最好体现,所以我们不会,也不敢争强好胜,所以我们永远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既不逞强,也不示弱,永远吃大锅饭。爱出风头,在传统中国家长的眼里是万万也不能容得下的。其实,现在我们提倡把握好争强好胜的度就是如何将争强好胜与合作精神、如何将个人的发展与团体的成功相结合。不要让孩子太争强好胜,不要让孩子太个人主义,就要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我们应当适时告诉孩子:一个人不能没有竞争意识,要肯定孩子的上进心,但如果凡事都争强好胜,就会疲惫不堪,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虚荣心理。作为家长,要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告诉孩子努力就好。特别是有些孩子性格过于外向,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被人评价为“爱出风头”,也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要教育孩子经常保持谦虚的态度,这样会更受别人的尊敬和欢迎。
利用孩子的求胜心
孩子的求胜心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没有求胜心的孩子容易形成散漫、不思进取的性格,而好胜心过度的孩子则又容易产生虚荣心,经不起打击。在家庭教育中,面对这一问题,家长要学会积极利用孩子的求胜心。
1.用表扬唤起孩子的求胜心
孩子的求胜心要靠父母的悉心培养。有智慧的父母要积极地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树立求胜心,用及时的表扬来唤起孩子的求胜心。
李娟今年上一年级了。在学校组织的家长观摩课上,老师要求孩子主动参加一个小比赛。别的孩子都踊跃参加,可是李娟却无动于衷,这让父母有点着急。回家后,父母决定要好好地培养获子的求胜心。
父母和李娟一起玩游戏时,父母故意让着李娟,让李娟经常拿第一。父母就借此机会表扬孩子,逐渐激发起孩子的求胜心和竞争意识。
李娟的父母正是用表扬的方法激起了孩子的求胜心。求胜心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基本品质。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而言,更是不可或缺。它是孩子学习路上的强大精神支撵。父母一定不要忽视对于缺乏信心的孩子的教育,要多采用表扬的方式来唤起孩子的求胜心。
2.教孩子把握求胜心的度
把握好求胜心的度,是保证孩子取得成功的关键。适度的求胜心,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必要的信心,获得进步的动力,但是过强的求胜心,则会对孩子的正常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它会激起孩子的嫉妒心理,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导致和他人的交往出现障碍。
父母要教孩子把握好分寸,让积极的求胜心成为孩子前进道路上源源不断的动力,而避免过强的求胜心成为孩予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3.给求胜心切的孩子“降降温”
很多孩子表现出很强烈的求胜心,他们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从而蔑视身边的人。但是很多事实证明,他们并不比别人强,这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进取心。
罗会今年上五年级,是个特别自信、求胜心切的孩子。她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所以,她有一种自我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都强。
她的强势还表现为她嫉妒平时表现好的同学。有时候他们向她请教问题,她都以不会为由推脱,这使得她在班里的人缘不好,她自然也不会开心了。
这次,学校举办数学竞赛,求胜心切的她本以为胜券在握,可是连前十名都没有进去,这让她备受打击。
罗会的求胜心切,导致了她不能坦然地面对失败。她嫉妒比她优秀的同学,又使她失去了不少的朋友,这对她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父母们可以从这个例子中看到,求胜心切对孩子不好的一面。父母要及时为求胜心切的孩子“降降温”,带他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4.父母做孩子的有益榜样
很多父母有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争强好胜的一面,经常把生活和工作中求胜心切的一面流露出来,给孩子传达一种错误的人生态度。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做有益的榜样,不要让自己错误的观念影响到孩子。父母在孩子面前既要显示出积极向上的一面,又要表现出达观的人生态度,以平和的心态而对人生的每次挑战。父母要引导孩子的求胜心,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心态,有求胜心是好的,但要学会正确地看待成功和失败,少去计较结果如何,只要好好享受过程就足够了。
适当的挫折教育有助平衡求胜心
求胜心过度强烈的孩子容易虚荣、孤傲且经受不了打击,因此家长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有助于平衡这种过剩的求胜心,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合理而恰当的惩罚教育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形成孩子的坚强意志是有益的。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孩子的随意性活动占主要地位。所以在新的教育观念下我们应多为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孩子摔倒了之后让他自己爬起来,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磨炼过程,这样既强化了孩子的意志又锻炼了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
挫折教育的四个阶段
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长们应该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阶段:培养孩子的信任感。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应该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格外的照顾与养育,家长应该积极的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对家人及环境产生美好的信任感觉,为与孩子的沟通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阶段:培养孩子心理的独立性。
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然而有时候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却给予过多帮助的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
第四阶段: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步入课堂后,传统的教育重视数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来探讨。
家长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
家长在对待孩子挫折教育的问题上,首先要意识到孩子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孩子品尝一些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学会在挫折中接受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意识、应付困难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了解挫折教育是贯穿在每一天中的,那些成人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事中进行的。如孩子摔倒了,有些家长会赶紧跑上前扶起孩子,还对孩子说:“这个地面真不好,让宝宝绊一跤,我们打地面。”
这样的结果是使孩子把跌跤归因于外因,不敢正确地面对挫折。正确的方法是帮助他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付的对策,比如告诉孩子“走路看地面才不会绊到石头”。
作为家长,应大胆地放下“保护伞”,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要让他自己去做,哪怕是衣服穿得一塌糊涂,哪怕是饭粒洒得到处都是。让孩子在做中体验挫折,学会克服困难。
第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即让孩子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呆在房子中,让其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继而改正。
第四,父母既要有把孩子置于艰苦和困难中的勇气,又要有引导孩子走出挫折和困惑的耐心。
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疾患中,30%左右是源于年幼时经历的挫折和打击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时常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一方面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获得战胜困难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增强自信。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有些挫折的产生无法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来阻挡、回避。对待它们,我们要教孩子合理运用一些心理防卫机制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孩子长得黑且受人嘲笑,家长就可以安慰孩子:“皮肤黑更健康呀,我觉得你也很可爱。”
人生是要经历无数次苦难和磨炼的,让孩子从小经受这样的磨炼,才能使他们坚强和独立的面对一切。
家长帮孩子总结失败原因
在社区举行的宝宝才艺比赛中,最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表情严肃,一些当家长的也是如此。后来有个女孩扁着嘴小声抽泣,接着所有没得奖的孩子也都哭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当安慰孩子:“没关系,输就输吧,得奖的小朋友还没有咱们演得好呢。”
孩子为比赛输了而哭并非坏事,既是情绪的自然发泄,也是一种争强好胜、要求上进的表现。此时家长不能告诉孩子“输就输吧,没关系”,否则会助长他无所谓的心态,而是应该帮助他分析失败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让孩子有收获。
家长不能把想法强加给孩子
在孩子园举行的公开课上,很多孩子并不想发言,小手偶尔抬起一点又立刻放下,再扭头看看妈妈的脸色。不少妈妈都拉着脸、紧皱眉头,用期待的眼神要求孩子尽快发言,于是孩子不得不勉强举手。
家长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要把想当然的想法强加在孩子头上,给孩子更多选择,让他(她)做喜欢的事情,真正从内心去激发抗挫能力,知道跌倒了该如何爬起来。
挫折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为孩子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孩子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2.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另外,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3.对陷入严惩挫折情境中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疏导。如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困难的过程。在平时则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如果孩子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就应及时给予具体帮助。
4.要多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孩子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孩子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炼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