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经济学家尤努斯偶遇一个叫苏菲亚的农村妇女。单身的苏菲亚带着3个孩子,以做竹凳为生。每天清晨,她以22美分的价格从中间商手里赊来竹子,傍晚把做好的竹凳卖给中间商,抵偿完竹子的费用后只能赚到两美分。尤努斯发现,贷款给穷人比贷给富人更有价值,穷人拿到一块钱甚至可以救命(富人哪里看得上)。于是他毕生致力于小额贷款,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一点麦穗,在富人手中也许只是多了一个面包,但对穷人来说也许就是一条命。摩西以神谕的方法制定的这条律法,对整个民族来说就是资源最优化。
如果没有这条律法,路得可能就无法活命,这就将没有大卫王,也没有耶稣(两人都是路得的后裔),没有圣诞节……人类的整个历史也许就要重新改写。
李春平的“漏桶”
李春平生于北京的一个干部家庭。1979年9月,李春平认识了来京旅游的美国好莱坞影星丽斯。1980年初,李春平随丽斯迁往美国。不幸的是,他们共同生活还不到10年,病魔便夺去了丽斯的生命。
丽斯去世以后,李春平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冷寂和淡漠之中。他富有了,一夜之间,他便有了怎么花也花不完的钱。一栋一栋豪华的别墅,偌大的房地产公司,分散在各处的企业,瞬间都归入他的名下,可孑然一身的他也只能睡一张床。面对巨额遗产,他心里却常常是空落落的,觉得生活中总是缺少点什么。缺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根”的意识,美国没有李春平爱吃的炸酱面、馒头和六必居酱菜,以及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1991年,在美国生活十几年的李春平终于决定回到他熟悉的北京,那时的他已经42岁。
当他得知北京福利院的老人们需要帮助时,李春平当即通过北京市慈善协会向福利院的老人们捐款200万元。福利院的一位103岁老人做寿,李春平为给这位老人祝寿,他特地让自己的司机开来三辆劳斯莱斯,让这位老人以及其他的老人们坐着他的车逛北京,看北京的变化,让老人们享受美好生活。
以后只要有老人做寿,他都要亲自组织老人们“逛京城”,让老人们坐他的劳斯莱斯。
李春平是个性情中人,每次捐款,他都怀着不同的激情。在1998年抗洪救灾中,他向奋战在灾区的军民捐款210万元,成为当时捐款最多的个人。李春平认为,为社会付出的人更应该加倍给予补偿。
他无儿无女,但每年的六月一日,他都要去儿童福利院去看那些被遗弃的孩子,这些无生存能力的孩子最需要别人的爱了李春平回国后的第二年起,每到六一儿童节都要到儿童福利院给孩子们过生日。
在北京清河一处不大的院落里,许多咿呀学语的孩子来来回回地蹦蹦跳跳,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都是孤儿,这里就是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李春平第一次来到这里,看着孩子们一张张清纯稚气的小脸,他顿时觉得心头一热,眼睛也潮湿了。这一年李春平为福利院捐款50万元。他的善意受到广泛的好评,他的慈善行为也带动了一批人。
北京市慈善协会副会长王朴清说,李春平几年来为慈善事业捐献了几百万元人民币。他总想着贫困的人,最困难的人。人家不求什么,没求咱办什么事。他不谈应不应该捐款,别人问他为什么捐,他却反问为什么不捐呢?得到他帮助的人都很感激,对他很敬重。
李春平捐的款令很多人受益院延庆马蹄沟乡买的牛,到年底,已发展成很大的牛群;春节前,为贫困山区买面粉,让他们新年能吃上饺子;扶助失学儿童,为孤残儿童送衣被,为福利院老人祝寿……李春平多次参与这些活动,实打实地解决困难,人们都称他为慈善家。
近两年,北京市慈善协会的助残、助学活动,都动用了李春平捐献的助残基金,没有这项基金弥补不足,活动很难搞起来。开展慈善、社会福利事业很迫切,社会保障,已不仅仅是照顾“盲聋哑、孤老寡、痴呆傻”,养老已经成为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北京还有不少老人没有儿女或儿女没有能力抚养,包括残疾人,这将形成庞大的特困群体,需要可靠的生活保证。目前政府的承受能力有限,还需要社会的赞助、支持。
捐款却招来非议,似乎他捐钱是给别人难堪。他坦然地说,我非商非官,我是打心眼儿里想帮别人家人和朋友曾对他说院现在有钱的人很多,比你更有钱的人也很多,他们都没捐,你却捐了,你难道不感觉自己的行为有些反常?再者,就你一个人的力量能解决多少问题?
面对善意的规劝,面对不同声音,李春平陷入矛盾之中,他开始考虑是否还有必要继续自己的善举。然而当他再次来到儿童福利院时,李春平的所有顾虑即刻消失殆尽:一张床上挤着多名婴儿都在不停地啼哭着要奶吃,一张张小脸上都脏兮兮的,李春平当时鼻子一酸,泪水不禁流了下来。自此,李春平再也没有动摇过支持公益事业的信念。
一次,他和几位有钱的朋友在酒店小聚。在谈到为福利院捐钱时,一朋友对李春平说:“老李啊,别再干那些傻事了,图个啥呀?你发觉没有,现在有几个人像你这样,大把大把地往外捐钱,再者,你一个人的力量也不够啊。”
李春平说:“我捐款一点儿目的也没有,不就是发给一份证书吗?我既不从商也不当官,我不需要捞什么资本。我只想帮助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人。在饥饿的时候,我知道一碗米、一碗面、一棵菜就是能活着的意思,也深深理解了走投无路是怎么回事儿,也饱尝了饥饿的滋味儿,所以我特别能领会需要帮助的人的心情。当然有钱的人并不一定行善。说越有钱的人越吝啬,这情况也是有的。也许,在穷人眼里,一块钱就是一块钱;可在富人眼里,一块钱就不是一块钱了,它是只能生蛋的鸡,让钱生钱,让许许多多的鸡一齐生蛋那钱自然就越来越多;可在穷人眼里,明知鸡能生蛋,为了活命也得把它杀掉。”李春平也理解那些有钱的人,钱是他们自己的,如何处理这些钱是自己的事情。
富翁寻找资助一块钱的恩人
时间的流逝往往能淡漠很多并不特别的往事,但对南充人任荣而言,圆园多年来,他却始终难以忘记一个人,一个在他穷困潦倒时给予了他一块钱钱资助的陌生人。当年,尽管他自身前途茫茫,但为了一句“我一定会报恩爱心”
的誓言,多年来他尝尽人间艰难,也始终坚持爱心待人。如今,任荣终于事业有成,然而,成为千万富翁的他却一直在人海中寻找着那位并不知名的“一块钱恩人”。
任荣是嘉陵区一立镇人,曾在云南昆明当兵,退伍时,由于家庭贫困,他留在了当地打拼。1985年,做小生意一度失败的任荣在一个冬天回家探亲,他在南充市文化路欲搭车到大通镇转车时,身上仅有十多元钱被小偷一洗而空,售票员不让他上车,举目无亲的任荣陷入了困境。
时近中午,他又急又饿,不想此时,旁边一位四五十岁的陌生人突然将一块钱交到他手上。任荣欲表感激,但对方却仅说了一句“小伙子,快回家,出门也不容易”后就上了另一辆车。任荣流泪用这一块钱买好车票,余下的钱买了个锅盔充饥。回家的路上,他暗自发誓:一定要报答这位陌生人的爱心。
回家探亲后,任荣又返回了云南打工,尽管上述经历只是一次人生的偶然,但他却始终难以忘怀。为了出人头地,他在云南苦苦打拼,干过不少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但他一直苦苦坚持着。功夫不负苦心人,靠着打工攒下的钱,任荣搞起了建筑租赁。凭着爱帮人讲诚信的良好人缘,他开始发家致富,最终成了拥有上千万元资金的富翁。从贫困的打工者成为有钱人后,任荣一直难忘当年那位陌生人的爱心,他一边托乡亲四处寻找,一边帮扶家乡人。至今,他已帮助了20多名同乡在当地同领域打拼,并无偿捐助30多万元支持家乡的农业建设。
然而,让任荣一直感到遗憾的是,几年来,尽管他多方寻找,却始终没有得到当年那位陌生人的音信。
任荣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管那位陌生人如今是生是死,我都要把心愿了却,即便他真的不在了,我也要把爱心延续给其他人,我愿意捐助他的家乡,以回报对方的爱心。”
富翁与乞丐之间的差别
给大家讲一个富翁和乞丐的故事。
这个乞丐在城里的繁华地带,乞讨了一年多之后,终于发现了一个理想的乞讨场所。这处所远离市中心,在城东云龙山下的一条马路边。沿马路的走向,往上看,是依山而建的一座座小洋楼,小洋楼,掩映在红花绿树丛中,像一个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