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苍旷,圆日顶悬,炽烧着大地,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茫茫千里戈壁。虽为秋日,却并无丝毫凉爽之意,忽而一阵热风袭来,仍有炙烤之感。
不过还好,这里的天空是那般的蔚蓝纯净,白云是那般的祥和飘悠,蓝天白云(穹庐云风)具是那般的一尘不染,没有丝毫杂质。而当我们置身在这仅属于茫茫戈壁的图景之中(时),自然倍感荡涤心胸,开阔襟怀(之意境),真是别有一番浪漫趣味。
极目远眺,西北方天边一支驼队渐行渐近,慢慢的向我们走来,一切慢慢也都看的更加清晰了。这支驼队大约有十七八头骆驼,每三头骆驼之上,便有一人掌舵(骆驼之上共计六人),为首的却是两匹阿拉伯血统的通身栗色骏马,骏马之上各有一人,每人携带一把精制长刀。这些人似乎都包裹极严,外面皆披着灰黑色带帽斗篷,通身白衣,篷帽遮护头部,脸上罩着面巾,只有眼睛露在外面。(一则此等装扮防风沙烈日,二则增加神秘色彩)—本书主要以第三人称口吻叙述
当这两匹骏马逐步行进到我们面前,他们的穿着也愈加清晰,骏马上的二人虽然同是身着一白色(阿拉伯)长服,外披灰黑色斗篷,但气质明显异于众人。只见二人皆脚穿素裘长靴,头部颈部亦都围戴着白色棉质围巾,手戴薄质皮套,果然是包裹极密,只有眼睛显露在外,两人的马身一侧各携有一柄复古式唐代加长横刀,唯一不同的是,少年手中似乎还拿着一本书籍。
骏马之上的两人,似在不住交谈,偶尔整个驼队也会跟着他们交谈的话题欢快起来。刹那之间,他们的声音便依稀明亮起来,声音各异,一位似是中年男子,音色浑厚,一位似是位少年,音质爽朗,都说着标准的汉语,听着极为亲近。
静心聆听,他们交谈的话题,也渐渐为我们所知。
少年男子说道:“父亲,再行数日,就要出这戈壁大漠了吧?”中年男子答道:“是啊,再行数日就要到达兰州了,这兰州地处边塞戈壁与河朔(河套)的交界之地,到时定然就没有这般炽热了,过了兰州及河朔之地,再行不到十日就到长安了(此时的长安已为金朝金人所占,更名为京兆府)。到达长安,便就要到家了。”言语之中,透露出一种甚为欣悦兴奋之情。
少年男子道:“是啊,马上就可以见到漫山遍野的绿草牛羊啦,多美的一副景象啊,想想都美好!”言语之中,欢喜之情,亦是难以抑制。
片刻之间,二人似乎都没了声音,周遭便只剩下风沙之声、驼马的铃铛之声、驼马足蹄触地之声,以及偶尔的骆驼与马儿的舒鸣之声。再看这少年似乎已经沉醉在自己构想的(大)自然美景中,不能自拔;而中年男子,则望着前面的道路,出了会儿神,似乎看到了朝思暮念的家中亲人。
不一会儿,中年男子,强自回过神来,不无自豪的打破眼前的静谧(神秘、静匿的)氛围,说道:“明郎,既然再过数日,就到河朔之地,那我出个诗题,考你一考如何,我儿可知范文正公的河朔吟?”
只见少年,随手将手中书籍一合,挺直身躯,颇为自信而从容的吟道:“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民得夸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
少年又道:“不过这太平燕赵,未免气概不足,用太平天下,岂不壮哉!”然后,不无童趣的对身边的中年男子说道:“父亲,您以为如何?”
中年男子对‘太平天下’的变动不置可否,缓言道:“很好,果然是背的一字不差。那我儿可知自古河朔之名称多有歧义,我们马上要行至的河朔与范文正公所吟咏之河朔又有何区别?”
少年道:“这有何难?一则具本朝(宋朝)《地理志》记载:”’河朔幅员二千里,地平夷,无险阻’,依《地理志》所言,这河朔应泛指黄河以北广大地区,而范文正公所吟咏之河朔,应暗合《地理志》之意吧!另一则具《汉书》记载汉武帝时于关中北部,阴山、贺兰山以南的广大肥沃草原地带置朔方郡,所以这片草原也称河朔草原,这便是历来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朔方河套草原,简称便为河朔,也就是我们前面马上要行至的草原之地吧。”
中年男子道:“那,还有呢?”
少年顿了顿道,颇为自信的说道:“这岂能难的倒我?我想这河朔的第三重意思嘛,就是指紧邻帝都的战略要地,长安自古为帝都,长安附近百里自然皆可称河朔,所以这第三重意思便是指长安附近百里的战略防御屏障之地。”少年欣然答道。
中年男子道:“好,好,好,果然所述不差。”言语中,甚是欣慰而满意。
就在此时,少年却道:“那我想请教父亲大人,为何范文正公诗中并没有河朔二字呢?”
“虽然诗中未直接带入河朔二字,然文正公所咏之河朔本意既指黄河以北广大地区,那便不难理解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古代多以燕赵指代,那么诗中当是用燕赵代指代河朔,只可惜当今天下南北虎视,征伐不绝,并无太平,这太平燕赵,太平天下之场景未免只能出现在梦中了。”中年男子悻悻道。
说到这里刚才言语中的欣豪之情立减,反倒多了几分愤懑之情,眼睛径直望向远方,似乎想到了很多,继而又给人一种无限的沧桑忧惘之感。
稍过片刻,少年道:“太平天下,早晚会来到的,也一定会到来的。”
听到少年如此说,中年男子回过神来,道:“但愿吧!”
少年转而言道:“父亲大人,我们便以眼前的秋、日、边塞、戈壁之景为题材,随意吟诵相关意境主旨的豪放诗词五首如何,然后由另一人猜出所吟咏诗词的创作朝代、作者、诗词名称,看谁能三者皆对,丝毫不差,如何?”
中年男子似乎顿时打起精神,强自兴奋的言道:“好啊,正合我意,那我就当仁不让,先出题喽!--(以下诗词写的相对较为详细,拍成电视剧可选取部分)
少年心中甚喜,却故作严肃,一板正经的说道:“请。”
中年男子道:“我儿,便请听题:”
第一首: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沈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第二首: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第三首: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第四首: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第五首:
白日下昆仑,发光如舒丝。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旸谷耳曾闻,若木眼不见。奈何铄石,胡为销人。羿弯弓属矢那不中,足令久不得奔,讵教晨光夕昏。”
没想到中年男子果然一口气吟咏了五首诗词,或合边塞之题,或秋或日,或苍茫,或豪放,具合猜咏之题,接着中年男子便微笑着说道:“猜一下吧!”
只见,这少年略作思谋,挺直身躯,左手身前持鞭缰,右手身后持书囊,却并不故作玄虚高深,当即说道:“这如何能难得倒我。”
少年紧接着说道:“这第一首嘛,便是晚唐诗人薛莹所作的《秋日湖上》;第二首当是本朝,范文正公的所作的《苏幕遮?怀旧》;第三首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塞下曲?其六》;第四首,是唐代诗人岑参所做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第五首嘛,必是唐朝诗鬼李贺所作的《日出行》。”
听到这些,中年男子道:“果然一字不差。那就……”
还未待中年男子说完,少年便抢过话茬,紧接着说:“该我了,是吧!请父亲大人,聆耳听题,随即高声吟诵道:“
第一首: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二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第三首: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第四首: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到了这第五首,少年微缄其口,略作筹谋,随即似带得意的暗暗点头,继而涌出第五首:“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訾,黄其何不徕下!”说完,略带少年洒脱般得意的说到:“请猜一下吧,父亲大人!”
再看这中年男子,沉吟片刻,并不示弱,道:“第一首乃是唐代诗仙李太白所做的《登金陵凤凰台》;第二首是本朝范文正公所做的《渔家傲?秋思》;第三首自然便是唐代诗圣杜子美所做的《前出塞九首?其六》;第四首也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是谓《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声音到这儿似乎戛然而止。
此时,再看少年和众人,似乎都不约而同的望向了中年男子,想来是因听他声音渐渐隐遁,大家也不知发生了什么,自然不知如何是好,但看他仍在马上身形气势不减,便也没有一个人打扰,只是静静的观望等待。
原来是中年男子连续说完四首诗词出处,一气呵成,待说道第五首,却似乎有些拿捏不准了,试探着沉吟道:“这第五首似乎距当今时光遥远了些。”突然间好似灵光一现,便惊喜的(叫)言道:“没错,就是它,这第五首便是西汉武帝元狩年间所做的的乐府诗《十九章之歌》的其中一首,名曰《日出入》。”
随即也兴奋且兴趣不减的对少年说道:“对否?”
少年道:“父亲大人,果然厉害,我真是钦服之至啊!”言语中既有喜悦,又多含恳切。
中年男子微笑道:“哪里,哪里!不过适才我又想起一首关于咏日的好诗,你可能猜的到!”言语之间,童心不减。
少年言道:“我也想到了一首,不知与父亲大人所想是否一致?”
中年男子道:“既是如此,不如这样,我们三、二、一,一起吟诵,看看你我心意是否相通!”
少年道:“求之不得,幸甚之至。”随即倒数:“三、二、一、”
父子几乎同时出口吟诵道:“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期间父子吟诵之情,豪气漫天,整首诗,父子二人时而共吟,时而各吟一句,彼此相接,连绵不绝。吟诵完一遍,居然从头开始又唱了起来,歌声意境悠远。深情而豪迈。
唱完,父子二人目光相视,接着便一齐笑了起来,笑了很长时间,笑声与吟唱的自然回声、微风之声,驼马铃声,混为一体,久久不绝,好不美妙,洒脱、写意、浑然天成,壮阔而波澜,一派英迈之声,一派豪气干云,于眼前精致自然融合,好不震撼,好不感人,一切又都是那么自然与和谐,没有丝毫的匠气,没有丝毫斧凿的的痕迹,因为这一切都是源于自然之景的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便也自然充满了一种莫名的感染力,使所有身在其中的人,都自然融入其中,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他们吟唱的这首诗便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作,名为《日出行/日出入行》。
多年之后,当明郎再次听到这首诗的时候,他一定会回想起那个遥远的秋日,父子,众人,商队,在驼铃声中行进在茫茫戈壁深处,一齐吟唱着这首日出行,走在归家途中的景象。
(生活中所有美好的记忆,际遇,都会成为我们面对这个沧桑世界,无数艰难磨砺的伟大动力。而这段美好的回忆,将会永远的留在(于)今后饱经世事变迁的独孤成明(独孤求败)的心中,总能让他感受到一丝不可置疑的温暖与慰藉,使之保持那份赤子之心且初心不改。)
一路前行,一路高歌,回声尚有余温,飘荡不绝,看着商队,渐行渐远,径直向东南方家的方向走去。(那我们也跟上去,希望能跟随他们的脚步,多看到一些异乎寻常的景致。)
忽然,听到少年说了一句:“前面似乎有人向我们这方向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