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而亏”,陈氏一族因他族内的治族理念被两朝六代帝君旌表而规模日益庞大,同时也因这庞大的家族受到的统治者的顾忌,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在当时的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建议下,宋仁宗以陈氏孝义太盛,需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下旨决定将义门陈氏分拆,并在同年七月直接派人监护分家。
这对于“永不分离(梨)”的义门人来说,感情上无法接受。然而圣旨是不能抗的。当时的族老们迫不得已只好进行,分家时则考虑两件事:一是分多少庄?二是到哪里去,怎么去?
有人提议,把祖堂的一口大锅吊到义门祠堂的大梁上,让它自由落下,摔成几片就分成几庄。按这个办法操作的结果是,铁锅摔成大小291块,于是各持一片,分成291庄。监护分家的朝廷官员送来了全国通用的“地径”及各地行政手本,还有部分车马行杖。于是按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字和内部拟定九个字“成先迁、升仁悦、大通琉”依派拈阄分迁全国各地,至此,3900余人聚居合炊的陈氏一族分散如今的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安徽、海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福建、湖南、广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125各县市中,其中自然是江西最多,占28个县市,分家之后,因为这些陈姓都从江州义门分出,因而各家门口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各地又有天下陈氏出江州之说。
陈氏一族自此散居全国,义门陈,始于唐,盛于宋,分于宋,3900余人聚居合炊的景象一去不返,“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自此不复再现……
后宋亡元起,在元朝末年,义门陈氏291支中在德州的第39支万福庄一族中有一个叫陈友谅的人横空出世,起兵抗元,后带人投效同为起义军首领并建立天完政权的徐述辉的手下将领倪文俊麾下,1357年因与倪文俊不和,袭杀倪文俊,后以皱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起兵攻下江西,后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建都江州(今江西九江),国号汉,年号大义,随后征战同为起义军首领的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鄱阳湖一战,陈友谅本来首战得利,后来因为鄱阳湖水位顿将,使得朱元璋反败为胜,陈友谅一军战死5万兵,余50万兵溃败逃亡。
史书记载陈友谅被诛杀,但陈家后人知道,陈友谅被朱元璋的人马追至九江口,被他的军师张定边所救,化妆逃到如今的河北邯郸,之后在邯郸其他分支族人的庇护下安然渡过晚年。
朱元璋建国后因为安定全国的政治需要,建国初期政治平稳,对以前在争霸天下中和他曾经为敌的后人,和以前曾经为敌后来投靠他的将领都没有露出太多的杀意,几十年后,国内太平,朱元璋逐渐老去,开始为接班人的事情考虑,刚开始还只是寻找机会杀掉了少数和他一起征战的将领,避免太子上位后因将领持功而骄,无法号令天下,或者害怕以前的将领再次反抗朝廷。
但是没想到太子身体极差,竟然在一系列的事情后早于朱元璋吐血病亡,让朱元璋竟然白发人送黑发人,而狂性大发,同时基于要立太子儿子朱允文为帝,而朱允文性格十分孱弱无法掌控国家政权的考虑,朱元璋再次举起大刀,屠杀大批以前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将领和文臣,同时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对以前陈友谅的后人追杀,甚至后来连带着陈氏一族的后人都不愿意放过,迫使全国义门陈氏一族或者改名换姓隐居各地,或者逃亡海外。
直到朱允文上位,四年后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夺得帝位,朱棣取得帝位后想重现唐朝时期四方来贺,八方来朝的盛景,想通知诸多海外藩国,竟然因为造船技术的丢失,和当年朱元璋海禁的原因导致出海船只无法造出,后来经过一个三朝老臣的提醒,说只有当年被朱元璋追杀的陈氏一族才能建造,才让朱棣下令停止对陈氏一族的追杀,恢复陈氏后人的名声和地位,为朱棣造船效命,到这时,陈氏一族才算是拨开云雾见天明,重新恢复正常生活,当也因为当年朱元璋的那场追杀,导致陈氏各族有的灭亡,有的逃亡海外,有的改名换姓后不再变回,原来的291支族人竟然在后来修谱时少去大半。
而在这其中,出来个陈友谅的义门陈氏291支中在德州的第39支万福庄因为是造船的主力,在朱棣的保证下回到德州继续繁衍生息,当然这里面朱棣的监督肯定是一直存在,同时这一支为保证不再拖累其他族人,避免朱元璋时代全族各支因为受牵连而被全部追杀的情况再次出现,对外公开宣称从此脱离义门陈氏一族,不再以义门陈氏后人相称,尊祖陈友谅,自称为陈友谅后人。
从此陈友谅一族从义门陈氏单独出来,而这一族的人们将各地产业、商户、民居外面悬挂的义门陈氏牌匾全部撤掉。
说到这时,族老用慎重而又带着遗憾的口气对木匠说道,而我们就是脱离义门陈氏的291支中在德州的第39支万福庄陈友谅的后人,当然现在我们不能再叫义门陈氏后人了,万福庄也不是义门陈氏的一支了。
而看着木匠视乎显得有点疑惑,就继续说,是不是感觉有点不对,我们是陈友谅后人,不是义门陈氏后人,但如今对外声称为陈氏义门,那是因为到了清朝时期的事情。
明朝过后,清朝取代夺得天下,虽然我们在宋朝时期分庄散居天下,明朝时因老祖陈友谅的原因脱离义门陈氏自称为陈友谅后代,但福祸相伏,脱离义门陈氏之后,虽然被当时的皇帝朱棣暗中监督,但我们依旧按照以前义门陈氏的族规治理家族,竟然出乎意料的使得家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明当朝皇帝朱棣因为需要我们帮助制造海船,同时也害怕族内出现第二个陈友谅,就暗中派人监督全族人的生活,但是一定的程度上反而保护了家族的安全,就在这种环境下,因为得到监督和保护的双重力量,少有外界因素的干扰,整个家族竟然繁衍扩大起来,又因为秉承以前义门陈氏忠义孝悌的治族理念,感化德州众人,竟然逐渐被朱棣乃至后来的明朝皇帝接受而慢慢地放松了监督,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逐渐有了像宋朝时期那种千人同食发展的趋势,直到发展到明朝灭亡,来到清朝乾隆时期,真正达到了千人同食的昌盛情景,不可不说是冥冥中老天注定,当然更是陈氏一族的族规严而不厉,族人之间和蔼共处的原因。
清朝乾隆年间,这一支族人发展的非常昌盛,但宋朝时期义门陈氏及其强盛的局面被当朝皇帝所顾忌的情况,和自己这一支族人被迫脱离义门陈氏的教训还是没有冲昏当时族长的脑子,因而这一千多人的大族依旧非常低调的在德州生存繁衍,而很少被朝廷的大官员们注意。
鼎盛时期,这一族发展到了108户一千多人不分家,虽然无法和宋朝义门陈氏鼎盛时期相比,但和这个时期其他的义门陈氏分支来说,绝对是当时的第一大族,为更好的管理这个大族,族长仿效唐宋时期义门陈氏设置堂、楼、所的做法,但又为了避免仿效而引起当朝的注意,而简单设置了文、技、律三堂,文堂主管给族内子弟教书识字,同时也特意注意佛、道、法、墨等各流派的专攻。
技堂分武技门和匠技门,武技门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意思,学武之地,族内任何族人只要有这方面的天分,通过这一门主事人的测试都可以学习;匠技门则是这一族特意为收集各行手艺人的技术而成立,不分贵贱,只求齐全,包括泥、瓦、木、篾、铁,甚至偷、摸、骗、寻山点坟、看相算命之类的,只要是能称上艺的,都由这一门的人尽量收集将其中的精髓编制成书归到门内,由有这方面爱好和需要的族内子弟学习。
律堂是管理族内子弟,制定修改族规的地方,族内所有的规矩都由这一堂出去,当然族内犯错子弟也都这一趟的人去处罚。
这样一来,尽管族内人员众多,但只要在大面上将族规之类的公平处理,而族内子弟只要有某方面的天分,都可以向某个行业学习,至于能成多大的事情获得多大的财物,都是自己的能力,既避免了家族过大、家族产业单一导致族内子弟因财物分配的原因产生内部争斗的现象,也可以非常公平的管理,而同时又保证了家族整体发展的多面性。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家族的平衡的办法,所有学技的人,只要通过所学之技得到的财物,都要按一定的比例交到族内,由族长平衡使用,毕竟人的天分、运道各有不同,有的族人可能挣得大钱,有的族人可能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还是会有出现,这就需要族长来平衡,而且整个大族要是有些什么事情,还是需要花钱来进行。
由于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有了比较丰厚的底蕴,而且三堂的设置也是根据家族的实在情况来决定的,三堂设置后没有几年,就走上正轨,众多族内子弟或根据以前所学各自归入各自堂口,或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天分找到想要去的堂口学习,一时之间,家族内竟然呈现出一幅再次文有大儒、武有大成、百技共长的繁荣昌盛的局面,让当时的族长尤其欣喜,但在欣喜之中,宋朝时期因为朝廷顾忌家族过大而逼迫家族分家的事情,在当时的族长心中犹如一块越来越重心病一般,总是挥之不去,时常在族长的心头闪现但又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