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之一。他后来看破官场,毅然辞官回到老家,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他一回到家里,前来求字索画的人便络绎不绝,都希望借他的墨宝光耀门庭。郑板桥对平民百姓仁爱有加,只要是能做到的,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可谓有求必应。但是他对那些为富不仁的显贵之人却向来不屑一顾。
一天,当地的一位讼师托人请郑板桥为自己的新宅题字。郑板桥问家里人:“这位讼师是何等人物?”家中的仆人说:“这个人一直和衙门勾结在一起,包揽官司,并趁机捞油水,干尽了欺上瞒下的勾当。他现在修建的这座高楼就是用他的不义之财修盖的。他可能想住在那瑞安度晚年吧!”
郑板桥拍案而起,气愤地说:“原来是衙门里的马前卒和狗腿子,为那些贪官效犬马之劳的。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不会写的!”
来者一次又一次请求,郑板桥三番五次地断然拒绝,最后实在耐不住纠缠,略一思索,于是就答应下来了,讲好时间,让讼师到时来取。
约定的这一天到了,讼师乐颠颠地带上润笔费和一大包礼品前来拜访。郑板桥本来十分厌恶他,但是自己已经答应了,所以还是把他当来客拉情接待。两个人互相寒暄之后,郑板桥就把早已写好的匾额拿出来送给讼师。
那讼师亮眼一看,是“雅闻起敬”四个字。他没想到大名鼎鼎的郑板桥竟然对自己的新宅起敬,受宠若惊的感觉油然而生。再看那四个字写得洒脱飘逸,要是挂在门上,不知会引来多少人的羡慕,当即千恩万谢地抱了匾兴冲冲地赶回家去。
从此以后,“雅闻起敬”这块匾额就高高地挂在讼师的门上,只要有人从他门前过,他就会指着这块匾额炫耀一番,说:“这可是郑板桥的手迹,为庆贺我新宅落成而题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过了一段时间,当地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件事。但是他们都不相信,品格高洁的郑板桥怎么会和这种人有交情呢?为了证实一下,他们都跑到讼师的门口观看那块匾额。
还没有走近,就看到“牙门走苟(衙门走狗)”四个大字,人们嬉笑不止。走到近处,才隐约看到“雅闻起敬”四个字,只是每个字都褪去了其中一部分,原来好端端的“雅闻起敬”四个字正好变成了“牙门走苟”。
讼师见门口来了这么一大堆欣赏匾额的人,得意地摇头晃脑,以为人家在羡慕他呢!他却没有料到郑板桥在题字时,用的是两支笔。一支笔蘸上油漆和金粉写上“牙、门、走、苟”四个字,另一支笔只用金粉写上“佳、耳、己、文”四个部分。没有掺油漆的金粉很快就脱落了,而掺了油漆的字却不会褪色,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牙门走苟”。
方圆规则:
敏于言,娴于行,方能无往而不利;才高行洁,才能众望所归。
郑板桥巧用不同的笔墨,既达到了满足讼师的要求,又达到了讽刺讼师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